轉載 社會意識形態介紹 民主社會主義

作者 景祥 寫於 二零一八年


馬克思理論的思想體系,哪些東西過時了?哪些東西從根本上就錯了?研究馬克思主義,要研究它的全本,研究它幾十年發展變化的過程,既要研究他們的出發點,也要研究它們的落腳點。從《共產黨宣言》起到《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是宣傳共產主義的。馬克思於1883年去世。到了1886年,恩格斯宣布放棄共產主義理論。他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美國版附錄中寫下了壹段令他的追隨者們目瞪口呆的話:“共產主義不是壹種單純的工人階級的黨派性學說,而是壹種目的在於把連同資本家階級在內的整個社會從現存關系的狹小範圍中解放出來的理論。這在抽象的意義上是正確的,然而在實踐中卻是絕對無益的,有時還要更壞。”這位偉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在反思他和馬克思創立的共產主義理論體系。壹切馬克思主義的信奉者、實踐者和研究者,都不可輕視或忽略這93個字,沒讀過或沒讀懂這93個字,就是沒弄通馬克思主義。上了西天,沒取到真經。如果在這以前妳讀過許多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讀過《共產黨宣言》、《法蘭西內戰》和《哥達綱領批判》這些名篇,妳就更要記牢這93個字,因為這93個字把這三大名篇否定了,把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否定了,把整個共產主義理論體系否定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是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而載入史冊的。說他們晚年放棄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主張改良資本主義制度,和平進入社會主義,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許多人接受不了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是事實,是有歷史文獻可考的事實。在時間和空間上離馬克思恩格斯最近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就有人激烈反對他們這壹轉變。1890年3月底,德國社會民主黨內形成了壹個“青年派”,核心人物有保·恩斯特、保·康善夫麥爾、漢·彌勒、布·維勒等人。堅持馬克思早年提出的暴力革命的觀點,號召“五壹”總罷工,打著“馬克思主義者”的旗號,否認利用合法鬥爭形式的必要性,反對社會民主黨參加議會選舉。恩格斯認為這是“只有中學生水平的政策”。“第壹,顯然不懂他們宣稱自己在維護的那個世界觀;第二,對於在每壹特定時刻起決定作用的歷史事實壹無所知;第三,明顯地表現出德國文學家所特具的無限優越感。”如果照他們的意見辦,黨就會在敵人的“哈哈大笑中毀滅掉”。1891年10月德國社會民主黨愛爾福特代表大會把“青年派”壹部分領導人開除出黨。恩格斯1890年8月27日致拉法格的信中說:所有這些先生們都在搞馬克思主義,然而是十年前妳在法國就很熟悉的那壹種馬克思主義,關於這種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曾經說:“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大概會把海涅對自己的模仿者說的話轉送給這些先生們:“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馬克思說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用這種方式表示對自己前期學說的否定。這個前期,恩格斯劃的線是10年前,即1880年以前,這就包括了《共產黨宣言》(1848年)、《法蘭西內戰》(1871年)和《哥達綱領批判》(1875年)三大名篇。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從科學社會主義向民主社會主義轉變過程中探討實現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化。西方社會從血汗資本主義進化到現在的福利資本主義是民主社會主義道路成功的標誌。馬克思主義是個龐大的理論體系。半個世紀的與時俱進,從前期到中期和後期有很大的變化。特別是1883年馬克思逝世以後,恩格斯單獨從事革命和理論活動的12年,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了壹個新階段——民主社會主義階段。馬克思主義是從《共產黨宣言》開篇到《〈法蘭西階級鬥爭〉導言》終篇;從暴力革命開篇,在和平改良終篇;從消滅私有制開篇到重建個人所有制終篇。恩格斯的理論遺囑是: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我們當時所持的觀點只是壹個幻想。歷史做的還要更多:它不僅消除了我們當時的迷誤,並且還完全改變了無產階級進行鬥爭的條件。1848年的鬥爭方法(引者註:指《共產黨宣言》中說的暴力革命),今天在壹切方面都已經陳舊了,這壹點是值得在這裏較仔細地加以研究的。共產主義(即科學社會主義)如同中國的大同理想壹樣,是壹種美好的理想,但它只“在抽象的意義上是正確的”,千萬不要付諸實踐,它不是治國安民的現實政策,真要這樣辦,壹定壞事,壹定天下大亂。恩格斯說共產主義不是“工人階級的黨派性學說”,這就是告訴工人政黨不要把共產主義寫進黨章,黨章是要實行的,如果寫上勢必把工人運動引錯了方向。這是歐洲工人運動脫離共產主義,走向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根據。

  可以這樣說,馬克思前期(1848~1875),因為資本主義社會處於發展初期,還不成熟,科技也比較落後,因此工人勞動強度大,收入低,再加上民主還是有錢人玩的遊戲。因此勞資關系緊張,工人暴力鬥爭此起彼伏。在這個時期,馬克思提出了無產階級可以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奪取政權的理論。可是,馬克思到了晚年(1876~1883),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進入成熟期,科技也有了極大提高,資本家大幅提高工人工資,減少勞動強度,改善勞動條件,增加工人福利,壹八六六年爆發世界經濟危機。危機過後,資本集中有了驚人的發展。大規模投資銀行和股份公司的出現改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結構。隨著壹個新的銀行制度的出現,資本積累不再依靠企業家個人的節儉、儲蓄來自我籌集資金了,而是依靠全社會的儲蓄。吸收社會的資金辦企業,股份公司就應運而生了。在歐洲大陸,首先是鋼鐵工業,接著是化學工業、機器制造業和紡織工業,壹個部門接著壹個部門變成了股份企業。馬克思非常看重這壹變化,認為股份公司“在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基礎上把資本主義的私有產業實行揚棄”。“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以內的揚棄,因而是壹個會自行揚棄的矛盾,那顯然只是作為壹個過渡點,以便進入到壹個新的生產形式中去。”(《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壹九六六年第二版,第五○四頁)資本家甚至允許工人持有公司股票,成為股東,參加公司利潤分紅,工人階級已經不是純粹的無產階級,大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勞動積極性,極大地緩和了勞資之間的矛盾;政治上進壹步開放,民主已成為全民的遊戲,工人階級可以通過參加選舉取得政權。因此,馬克思及時地修正了自己的理論,全盤否定了自己曾經提出的暴力革命奪取政權的理論,提出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理論。

  資本家不再擁有私人企業,而只是擁有私人財產,這份私人財產是用貨幣量化的企業資產的壹部分;他們不再是企業主,而只是企業的股東、公司利潤中壹定部分的合法債權人。股份公司造就了組織和指揮生產的經理、廠長階層,使企業的所有權和管理權相分離。管理者階層掌握著企業的經營權,使資產階級的統治虛幻化。這壹項分離是壹場和平“革命”,使和平過渡到壹種新制度成為可能。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指出:“在股份公司內,職能已經和資本所有權分離,勞動也已經完全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余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資本主義生產極度發展的這個結果,是壹個必經的過渡點,以便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所有,不過這時它已經不是當作壹個壹個分立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當作共同生產者共有的財產,直接的社會財產。”(《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壹九六六年中文版,第五○二頁)

  資本主義就這樣完成了向社會主義的和平過渡.《資本論》第三卷推翻了《資本論》第壹卷的結論,不再需要“炸毀”資本主義的“外殼”了。馬克思心目中的曼徹斯特資本主義(原始的資本主義)滅亡了。其後資本主義在《資本論》的沖擊下逐漸社會主義化。《資本論》第三卷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皓首窮經研究資本主義幾十年的最終結論,經恩格斯十年的編輯和修訂,於恩格斯逝世的前壹年——壹八九四年六月出版。

  馬克思壹八八三年逝世後,恩格斯繼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達十二年之久,並於壹八八九年成立第二國際。恩格斯具體指導德國社會民主黨進行合法鬥爭,強調德國社會民主黨在選舉中獲得成功對整個國際工人運動有很大的意義:“可以設想,在人民代議機關把壹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裏、只要取得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就能夠按憲法隨意辦事的國家裏,舊社會可能和平地長入新社會,比如在法國和美國那樣的民主共和國,在英國那樣的君主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第二七三頁)

  壹八九五年三月六日,恩格斯在《〈法蘭西階級鬥爭〉導言》中對馬克思主義的整個理論體系進行了最後的反思和修正:“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我們當時所持的觀點只是壹個幻想。歷史做的還要更多:它不僅消除了我們當時的迷誤,並且還完全改變了無產階級進行鬥爭的條件。壹八四八年的鬥爭方法(引者註:指《共產黨宣言》中說的暴力革命),今天在壹切方面都已經陳舊了,這壹點是值得在這裏較仔細地加以研究的。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的程度……在壹八四八年要以壹次簡單的突襲來達到社會改造,是多麽不可能的事情。舊式的起義,在壹八四八年以前到處都起決定作用的築壘的巷戰,現在大都陳舊了。如果說在國家之間進行戰爭的條件已經起了變化,那麽階級鬥爭的條件也同樣起了變化。實行突然襲擊的時代,由自覺的少數人帶領著不自覺的群眾實現革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無產階級的壹種嶄新的鬥爭方式就開始被采用,並且迅速獲得進壹步的發展。原來,在資產階級借以組織其統治的國家機構中,也有許多東西是工人階級可能利用來對這些機構本身作鬥爭的。工人開始參加各邦議會、市鎮委員會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選舉;他們開始同資產階級爭奪每壹個由選舉產生的職位,只要在該職位換人時有足夠的工人票數參加表決。結果,資產階級和政府害怕工人政黨的合法活動更甚於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動,害怕選舉成就更甚於害怕起義成就。在羅曼語國家裏,人們也開始愈益了解到對舊策略必須加以修改了。德國所作出的利用選舉權奪取我們所能奪得的壹切陣地的榜樣,到處都有人模仿;無準備的攻擊,到處都退到次要地位上去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第五九五、五九七、六○三、六○七頁)

  說完這些話不到五個月,壹八九五年八月五日他就去世了。如果蓋棺論定,這是恩格斯對歐洲各國革命策略問題的最後意見。他期待得是通過工人階級的合法鬥爭取得政權,保留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應該說,這是恩格斯對歐洲各國社會主義運動的最後遺言,是對《共產黨宣言》“舊策略”的重要修改。

  十月革命是壹次試錯,沒有給人類找到出路。列寧通過血腥的戰爭奪取政權以後,實行政治壟斷、經濟壟斷、真理壟斷。

  政治上,蘇聯掛著無產階級民主的招牌,實際上,無產階級和人民無權選舉國家領導者,也無權監督執政黨。蘇聯共產黨牢牢地控制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每壹分權力,人民只能乖乖地勞動,做壹個任由領導擺布的順民。而幹部卻擁有各種特權,如:不受人民監督,有豪華別墅,有專車,有司機,有警衛,有特供商品,他們貪汙受賄,欺壓百姓,個人財產不用公示於眾,他們只要對領導負責,不需對人民負責,他們不了解人民的疾苦,不關心人民的生活,高高在上,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經濟上,蘇聯共產黨壟斷了所有土地、礦山、工廠、江河湖海、草原、森林,蘇聯人民是徹底的無產者,蘇聯人民只能象奴隸壹樣被捆綁在集體農莊和工廠裏,沒有私人財產,沒有生產資料,也沒有產品支配權,只有被迫的勞動。人變成了牲畜,變成了工具。國家註重發展軍工和重工業,忽視民用的輕工業,因而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

  在思想上,蘇聯壟斷了真理。蘇聯壹切言論出於“真理報”,人民沒有言論的自由,也沒有思想的自由。對那些敢幹講出良心話的人抓起來投進監獄。表面上壹片寧靜,實際上醞釀著火山,所以壹旦火山爆發,國家就分崩離析了。

  隨著蘇聯的解體,東歐壹系列國家也壹個個地改旗易幟了,這就是有名的蘇東波事件。

  在中國,也在走和蘇聯相似的道路。中共黨章中仍載有“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條文是不符合恩格斯教導的。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是德國“青年派”的水平,不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後來的思想變化,把共產主義理想在六億人口的中國大規模地實踐了壹下,結果比恩格斯預料的“更壞”還要壞得多。這個更壞的結果就是餓死了37558000人。據專家統計,1949年中共上臺執政之前的2129年中,共發生203次死亡萬人以上的重大氣候災害,死亡2992萬多人。而毛澤東三年大躍進時期餓死人的總數是3755.8萬,比中國兩千多年間因自然災害而死的全部人口還多764萬人。這不是個別政策失當,是根本理論的錯誤,是根本路線的錯誤。所謂合作化、公社化的理論、路線和道路,是空想社會主義,既不能帶來富裕,又不能帶來平等,是造成大災大難的總根源,應予徹底否定。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而不是推翻和消滅的關系。這個真理已經為西歐民主社會主義的閃亮掘起和前蘇聯暴力社會主義的黯然消失所充分證明。二十世紀末,社會民主黨以在大多數歐洲國家競選執政、使歐洲和平進入民主社會主義的歷史性成就,告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天之靈。歐盟十五國中英國、法國、德國、瑞典、芬蘭、奧地利、葡萄牙、荷蘭、意大利、丹麥、希臘、比利時、盧森堡等十三個國家是社會民主黨或工黨執政。社會黨國際以紅玫瑰為徽記,世人驚呼歐洲紅潮湧動。二零零三年四月十六日,歐洲各國首腦雲集希臘雅典。在衛城遺址見證下,歐盟成員國以及十個新成員國的國家首腦共同簽署了壹項入盟條約。從此,捷克、愛沙尼亞、塞浦路斯、拉脫維亞、立陶宛、匈牙利、馬耳他、波蘭、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等東歐國家加入了歐盟大家庭,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西歐分裂局面的終結。壹個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的新歐洲的出現,給紛擾的世界平添了幾分亮色。全世界那些企圖保留他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前途的改革者們,都把目光轉移到民主社會主義運動上來。

  社會民主黨人對人類文明的歷史性貢獻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化解了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不共戴天的仇恨,化解了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不共戴天的仇恨,使社會主義運動成為和平的、理性的進化過程。社會民主黨人成功地創造了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框架內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道路。過去我們局限於暴力革命的狹隘經驗,指責人家是“修正主義”,現在看來應給修正主義恢復名譽。因為社會民主黨人不是對資產階級沒有鬥爭,不是單方面讓步,不僅“修正”了社會主義,而且“修正”了資本主義。

  在恩格斯第二國際領導下,北歐諸國取得了民主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功,人們常說:北歐行資本主義制度,走社會主義道路。

  北歐五國(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無論共和還是君主立憲,無不實行民主社會主義制度,也就是實行議會、多黨、票決的政治制度。

  在北歐所有城市的公共建築物中,政府樓是不起眼的,芬蘭市政大樓,北歐大都市斯德哥爾摩的市政廳的廳堂,每年設諾貝爾頒獎晚宴的地方,還沒有杭州人民大會堂寬敞。政府辦公樓壹般設在幾百高齡的建築物中,供遊人參觀,均可自由出入。君主立憲制的,國王居住的寓所就挨著遊人參觀的皇宮。因此,遊人和總統在走廊相遇握手,和國王在皇宮後的林間邂逅交談,那是平常事。

  社民黨在北歐半個多世紀的實踐,實現了人民均富,人人享有從搖籃到墳墓的全社會福利。瑞典人富足安詳平靜,那裏沒有貧民窟也沒有富人區,那些海邊別墅住的人家,不乏因金融危機失業的,但不妨礙他們壹生無憂的高品質的生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通過實踐,證明了列寧和毛澤東實行的是馬克思已經拋棄了的錯誤的暴力鬥爭理論,在大量人員死亡的基礎上奪取政權,執政後又壟斷政治和經濟,窒息了人民的思想,挫傷人民勞動積極性,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而民主社會主義堅持了馬克思的民主社會主義精華,順應歷史潮流,通過和平競選,不斷修正錯誤,工人階級也可以奪取政權,繼而提高工人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工人和資本家互相包容,互相依賴,共同發展,促進科技進步,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提高,也使社會文明有了飛躍的提升。

英國工黨理論家托尼 賴特(Tony Wright)曾經指出:“社會主義有著不同的種類,其中壹種(民主的)應當被接受,而另壹種(專制的)則應受到抨擊。”壹在世界各國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的理論家們看來,他們信奉的“民主社會主義”,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他們認為,這種社會主義以“自由、平等、公正、合作”為基本理念和基本價值觀,目的是建設政治民主、社會民主、經濟民主並推進國際民主的“社會主義”;它實現這壹目的的政治手段是民主。

關於民主社會主義的起源,學術界存在著分歧。壹種觀點認為,民主社會主義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以後的社會主義運動的“修正主義”思潮;另壹種觀點則認為民主社會主義是肇端於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和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並在後來的反對社會不平等、不公正的社會民主運動中形成的壹套相當完善政治理論體系。作者贊同後壹種看法。因為從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來看,它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價值觀都是直接來源於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而“修正主義”思潮只是僅僅試圖拋棄科學社會主義的階級專政思想和暴力革命主張,試圖讓社會主義運動重新回歸到謀求階級平等的社會民主的道路上,而他們的思想基礎仍然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的民主思想。

盡管民主社會主義起源於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和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應當說,最早的民主社會主義理論家是德國的社會主義者斐迪南?拉薩爾(Ferdinand Lassalle)。

為什麽說民主社會主義起源於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和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

首先,民主社會主義跟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的精神本質完全壹致。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的精神本質是什麽呢?是人文主義或人道主義,即把人的價值、人的幸福放在首要地位,承認人的平等,強調人的團結互助作用。民主社會主義同樣以人道主義作為最基本的世界觀,它的最基本的理念如自由、平等、公正、合作,就是人道主義最全面系統的體現。其次,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運動所產生的所有傑出的進步思想,唯有民主社會主義作了最全面的繼承。民主社會主義幾乎所有的政治主張、社會主張以及基本理念,都可以直接從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那裏找到理論來源。比如自由理論、平等理論、階級合作理論、權力制衡理論、法治的理論等等。

正是因為民主社會主義是思想啟蒙運動所產生的民主主義思潮的正統繼承者,因此,民主社會主義之前又被稱為“社會民主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是從“民主主義”進壹步發展而來的,並長期以來和“民主社會主義”壹詞交替使用。並且“社會民主主義”這個名稱要比“民主社會主義”這個詞運用得早得多。德國的伯恩施坦在1918年12月的壹個《什麽是社會主義》講演中,認為“社會民主主義者”產生於1848年的歐洲革命。二在民主主義前面冠以“社會”,是為了表達與以前的民主主義有所不同。這個不同在於,傳統的民主主義僅僅關心政治方面的民主(如普選權、自由選舉制度等),但較少關心社會的平等,關心如何消除由於不公正的分配而帶來的經濟剝削。社會民主主義則更多的從社會底層階級的觀點出發,更多關心社會的平等,關心如何消除由於不公正的分配而帶來的經濟剝削。民主主義向社會民主主義的這壹發展不是偶然的結果,它是歐洲當時社會狀況的反映,也是人們對“民主”進行更深思考的結果。當時歐洲的社會現實是,盡管資產階級革命獲得了成功,但是國家的權力卻為大資產階級攫取,小資產階級和社會底層階級並未能獲得民主,真正獲得“民主”的,是大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社會底層是大資產階級壓迫的對象,而社會最底層的無產階級,尤為苦難深重,他們因為沒有參與政治的權利,因而無法用立法的手段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他們雖然是生產者,卻不能享有與資產者平等的經濟分配權利,壹方面社會勞動力大量剩余,另壹方面新機器還在不斷發明使用,工人大量失業,即使有工做的,工資也低得可憐。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出壹種主張整個社會實行民主制度的社會民主主義思潮,是很自然的事情。英國的憲章派和德國的拉薩爾派是最早的社會民主主義者。英國的憲章派認為,獲得政治民主,享有廣泛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確保社會分配公正的唯壹手段。德國的拉薩爾派是較早自稱為社會民主主義者的,西方學者就這樣認為,“在拉薩爾看來,民主應該是壹種社會民主,正因為如此,德國工人協會的新日報定名為《社會民主報》。”壹

民主社會主義又是原來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思潮的最終的繼承者。社會主義作為正式的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是在十九世紀30年代以後的事。它無論是其思想,還是運動,都可以看作壹個多元的概念。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列舉了很多他們所批判的社會主義流派。在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中,各種社會主義流派不斷湧現並相互爭鳴,它的人物形形色色,理論千差萬別。故而人們戲言“社會主義是個筐,什麽都能往裏裝”。其實,社會主義這個“筐”也並不是什麽都能隨便往裏裝的。如果縱覽社會主義發展史,檢點壹下這“筐”中的東西,我們很容易發現,無論是基督教社會主義、工場社會主義、拉薩爾的國家社會主義、蒲如東主義,還是後來的費邊社會主義,它們的共同理想、主張和共同目的,都是人類的合作與共同進步,並且都反對社會不平等不公正。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社會主義原來是主張人類合作與共同進步,反對社會不平等不公正的各種思想理念、社會思潮及其社會運動的統稱。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原來意義的社會主義,就是主張人類合作與共同進步,反對社會不平等不公正的各種思想理念、社會思潮及其社會運動。

嚴格地說,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並不屬於社會主義的範疇。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反復強調他們的學說不同於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列舉的並為他們所批判的各種社會主義流派,明確指出他們的學說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共產主義。這是因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用階級論的觀點看待人、看待社會、看待自由、平等和社會公正問題,而不是像社會主義那樣把人、社會以及平等與公正問題看成是超階級的。“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後來成為社會主義的重要流派,是因為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積極加入到社會主義運動中,做過社會主義的“同路人”。事實上,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這兩個“同路人”在同路的過程中是不斷發生嚴重的沖突的。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特殊的時代背景(歐洲出現空前的經濟危機),“科學社會主義”在歐洲曾壹度擊敗了“同路人”,占據了社會主義運動的主流地位。但到了“十月革命”時期,這兩個“同路人”最終還是正式徹底分道揚鑣了,社會主義運動發生了重大分裂,“科學社會主義”這壹流派走向了共產主義革命,成立了“共產黨”,而歷來為馬克思主所批判的各種其它流派的社會主義則繼續走他們原來的路,並逐步統壹到民主社會主義和社會黨的旗下。

民主社會主義以超階級的觀點看待人、看待社會、看待自由、平等和社會公正問題。而它對原來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各流派的思想又吸收得最廣泛(幾乎所有社會主義流派的有益成份都被其吸收和發展),而其它流派的社會主義基本上已經絕響或式微,所以,它是原來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的最終的批判的繼承者。

社會主義的各流派並不都是把社會主義與民主思想相聯系的,特別是早期的社會主義者如聖西門、傅立葉等人,都不是民主主義者。民主社會主義只是社會主義者中把民主思想與社會主義聯系在壹起的那壹部分人的思想,如畢舍(Philippe Joseph Benjamin Buchez)、路易·勃朗(Luyi Bolang)、拉薩爾、肖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等。而完成把民主思想與社會主義理論進行體系化整合的,是德國的伯恩施坦(Eduard Bernstein)。伯恩施坦考察了歐洲社會的實際情形,在重新認識了“科學社會主義”和其它民主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思想後,最早提出了“民主社會主義”這壹概念,並明確地提出了“民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就是說,它既是爭取社會主義的手段,又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形式”壹的理論觀點。是他完成了民主社會主義現代理論體系的奠定工作。

民主社會主義是對片面強調“自由至上”、漠視人類平等和社會公正的、主張“自由放任”的古典自由主義的匡正,和對以“用金錢的特權代替以往的壹切個人特權和世襲特權” 二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

十八、十九世紀,思想啟蒙運動最終發展產生了兩類反對專制的思潮,壹是自由主義,壹是民主主義。那時這兩種思潮本來並沒有顯現多大的理念沖突,人們對它們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分。那時人們普遍以為,自由的價值是至上的,只要推翻了封建專制,獲得自由,就會獲得社會平等,而且人們的任務是共同的,這是反對君主專制,爭取各階級人所各自理解的“自由”。所以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歐洲,以邊沁(Jeremy Bentham)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義廣泛流行。然而英、法、德等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後,盡管人人都獲得了更多的自由,但這些國家無壹例外的是大資產階級攫取了政權。這些大資產階級政權實行以財產權至上的制度,規定只有擁有壹定的資產者,才享有選舉和被選舉權,以限制大多數人民的參政權利,在經濟上,分配由資產者決定,無產者只有出賣勞動力的自由,而沒有經濟權利,自由主義更是提倡企業主能夠沒有限制地進行自由競爭,國家不應幹預經濟生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也就是馬克思所處時代的“資本主義”制度。事實讓人們認識到:獲得自由並不意味著必然獲得平等,人民不僅需要自由,還需要平等。這樣,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矛盾就凸現出來了。民主主義不僅認為自由是人類的最高價值,平等和公正同樣具有人類的最高價值,沒有平等和公正的自由,是虛假的自由,自由主義是以自由為名,否定平等和公正,本質是在宣揚弱肉強食的反人道觀念。

民主社會主義作為民主主義的發展,是把平等和公正放在與自由同等價值位置上的。它認為,人不只是抽象的人,還是處於壹定具體社會境地的人。處於壹定具體社會境地的人本來就處於並不平等的地位,而讓本來就處於並不平等的地位的人進行自由競爭,這種競爭本身就是不公正的。它要求社會先要給予社會中每壹個處於劣勢境地的人以壹定的補償,盡可能獲得平等的地位和機會,然後再展開社會競爭。因此,民主社會主義要求每個公民在政治方面享有普選權,反對以資產或其它因素限制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以獲得政治民主;在經濟方面要求勞資雙方享有平等的分配決定權,即進行民主分配,反對以生產資料所有權的歸屬決定由誰進行分配,並保證每個社會成員享有參與社會競爭所必須的基本社會保障,以實現經濟民主;在社會方面要求各個社會階層和社會成員都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享有結社的自由,以讓勞工組成獨立的工會組織,以有力地防止資本對勞動力市場的壟斷,實現社會民主。民主社會主義希望的是通過上述途徑,逐步達到人的平等和社會公正,並通過維護人的平等和社會公正,來維護人的自由的真實存在。

民主社會主義不僅是壹種政治理論體系,它還代表著壹種強大的社會政治力量和社會政治運動。這個強大的社會政治力量和社會政治運動在各國的工人運動和政黨運動上得到最主要的體現。工人運動和政黨運動是社會主義的實踐,當然也是民主社會主義的實踐。在整個工人運動和政黨運動中,社會民主主義者或民主社會主義者,是社會主義工人運動和政黨運動的重要成員。

工人運動在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前,目的是為了配合資產階級推翻君主的專制統治,而在革命的勝利後,工人運動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權利和利益而與資本主義鬥爭。工人運動的主要形式是示威、罷工和組織工會。後來又發展到組織社會主義政黨。組織社會主義政黨是工人運動的高級形式。

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是以“自由”為口號,在廣大社會底層,尤其是工人階級的積極參與下取得的。沒有無產階級和其他社會底層的參與,資產階級是不能取得勝利的。但是在革命勝利以後,各國的大資產階級(如在英國是新貴族、金融家資本家、大工商業資本家,在法國則是金融家資本家、大工商業資本家)掌握了政權,制定了“用金錢的特權代替以往的壹切個人特權和世襲特權”的、限制社會多數人權利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大資產階級“通過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資產資格的限制,使選舉原則成為本階級獨有的財產。平等原則又由於被限制為僅僅在‘法律上的平等’而壹筆勾消了,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窮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的範圍內的平等,簡括地說,就是簡直把不平等叫做平等”壹通過壟斷選舉權,使得無產階級不能在立法上體現自己的利益。因此很多的社會黨人認為,只有爭得普選權,無產階級才有獲得其它權利的可能。所以爭取普選權以獲得政治平等是工人運動的政治目的。

在經濟方面,自由主義的大資產階級又以強調“財產權”為由,依仗資本對勞動力市場的壟斷地位而壟斷分配權,實行不公正的分配,殘酷剝削無產階級。因此,當時各國無產階級的生活境地是十分悲慘的。所以,要求社會承認無產階級的經濟權利,要求國家保障勞工的經濟利益,民主地參與社會分配以消除剝削,改善無產階級苦難的生活處境成為工人運動的經濟目的。

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歐洲的工人們已經組織起了早期的工會組織,這些組織多是起名為“互助會”、“兄弟會”、“友誼會”等。到十九世紀20年代在西歐出現了第—批全國性的工人群眾組織,到30年代以後,歐洲各國的工會組織已經非常強大。此前的工會主要是在經濟鬥爭中發揮作用,為工友提供互助。十九世紀30年代以後,工人運動開始獨立進入政治領域,工會也開始逐步在政治鬥爭中對工人發揮很大的影響作用。50年代以後,歐洲各國開始出現社會主義的具有早期政黨性質的組織——“工人協會”或“工人聯合會”,並出現了社會主義的國際組織,如1855年成立的國際委員會(後更名為“國際協會”)。1864年,各國工人協會派代表在倫敦成立了具有歷史影響的國際組織——國際工人協會(即“第壹國際”)。

1864年在倫敦成立的“第壹國際”本來是個由各種流派的社會主義者參加的國際組織。由於當時馬克思主義尚未對社會主義運動發生太大的影響,信奉科學社會主義者很少,所以它的《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盡管是由馬克思起草的,但為了能夠得到大會通過,馬克思並未能把它們寫成共產主義的文件,而是基本上體現了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想,沒有多少共產主義色彩。因此可以斷定,第壹國際開始時是個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國際組織。而1867年以後由於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第壹國際內部不斷進行對非馬克思主義者的鬥爭,也同時由於當時歐洲社會處於資本主義最黑暗的時代,歐洲又正好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此時出版的馬克思的《資本論》贏得了更多社會主義者的相信,馬克思和恩格斯最終取得了對“第壹國際”領導權,並逐步將壹些非馬克思主義者開除出了“第壹國際”,“第壹國際”因此基本上成為了共產主義者的組織。

在“第壹國際”的內外,馬克思主義者與社會民主主義者之間都進行了長期的理論鬥爭。而當時的歐洲社會的殘酷背景,逐漸使越來越多的社會民主主義者相信,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無產階級專政對於消滅階級壓迫是必要的。於是,“第壹國際”成立以後,科學社會主義逐步取代社會民主主義,成了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要派別。

十九世紀的最後30年是歐洲生產力飛速發展的時代,也是歐洲由於生產力的進步,以及由於工人運動的更加蓬勃地開展,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壹方面工業革命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的效率,使得社會財富增加,改善工人階級的生活生產境地有了可能,另壹方面此前的自由競爭使得社會生產向壟斷方向發展,而壟斷的結果是在壹定程度上削弱了社會競爭,擴大了社會生產規模,降低了社會生產成本,使得資本家有更多的可能改善工人階級的生活生產境地。但是,工人階級的生活生產境地改善的根本原因還在於這壹時期工人運動的進壹步發展。沒有工人階級的出色鬥爭,資本主義是不會向社會主義讓步的。據有關資料統計,法國工會的數目從1884年的68個增加到1890年的1006個,工會會員接近14萬。1890年德國工會總委員會成立時會員達23.7萬。英國工聯成員的人數從1881年的463899人猛增到1890年的1470191人。而鬥爭的規模也是空前的。比如,罷工在法國1865~1875年發生了196次,1882~1887年則發生了758次,而到了1890年僅這壹年就發生了313次。意大利罷工人數從1881~1885年的85000人增加到1886~1889年的133000人。壹工人運動不斷在爭取工人生活的立法保障和勞動的立法保障方面、在爭取普選權方面獲得了壹定的實際效果,社會主義者甚至進入了議會,這些都表明歐洲的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很大程度上增長了人們認為資本主義可以和平改良成為社會主義的想法。

從十九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選舉權擴大,社會黨人進入議會,國家制定了壹些勞工保障制度的新社會狀況下,壹些信奉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人開始懷疑科學社會主義的正確性,認為社會主義完全可以不依靠暴力鬥爭,只須進行社會改良達到社會民主而實現,出現了試圖“修正”馬克思主義的傾向。到1899年,伯恩施坦出版了《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壹書。該書不僅試圖修正馬克思主義,實質上是修正當時以科學社會主義為主流的整個社會主義的運動方向,試圖使社會主義運動重新回到社會民主主義道路。《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壹書標誌著社會主義運動開始發生徹底的分化。這個分化在1917年到了最終階段。在對待“十月革命”和剛建立的蘇聯的態度上,各國社會黨及社會黨國際內部發生了根本分裂,信奉社會民主主義者的繼續稱為社會民主黨人或社會黨人,而堅持信奉馬克思主義者的則放棄了社會民主黨人的稱號,脫離社會黨組成共產黨,稱為共產黨人。

最早成立的正式的社會黨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它的前身是斐迪南·拉薩爾創建的“全德工人聯合會”和李蔔克內西(Karl August Ferdinand Liebknecht)和倍倍爾(August Bebel)創建的“德國工人協會聯合會”。其後,歐洲各國紛紛組建社會黨。至第壹次世界大戰前,歐洲的丹麥、比利時、挪威、瑞典、荷蘭、英國、芬蘭、法國、俄羅斯都建立了社會黨、社會民主黨或工黨。

通過普選和自由選舉進入議會、政府乃至獨立組閣執政,從而制訂促使國家和社會向社會主義邁進的法律制度和國家政策,是各國社會黨的壹貫追求。這壹追求在各國社會黨的努力下獲得了根本性的成功。以德國為例,1877年德國社會民主黨獲得了50萬張選票;到1890年則獲得了150張選票,占總票數的五分之壹;到1903~1912年,它的選民就從300萬發展到425萬,成為議會中最強大的政黨;1919年2月社會民主黨首次實現了單獨組閣。其它國家的社會黨都陸續從20年代前後在議會中占據強大地位,並入閣主政和單獨執政。歐洲國家中在國內長期執政和在議會、政府中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黨有西班牙、瑞典、葡萄牙、奧地利、意大利、馬耳他、芬蘭、澳大利亞、新西蘭、挪威、盧森堡、比利時等國。其中,以瑞典社會民主黨的執政時間最長,它從1917年開始執政,1920年成為執政黨,其後在20年代曾兩次下野,又兩次重新執政。從1932年起除1976——1982年外,該黨單獨執政至今。其次是奧地利社會黨,該黨單獨執政達40年之久。瑞士、丹麥、挪威、盧森堡、比利時、芬蘭、英國的社會黨執政都超過或接近20年。德國社會黨從1966年開始執政,直到1982 年才下野,執政達13年。法國社會黨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曾兩度參加聯合政府,1981年它單獨上臺執政,1986年該黨雖然下野,但總統仍然由社會黨人密特朗執政,社會黨仍然是議會中第壹大黨。七十年代,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國先後推翻了本國的專制極權統治,西班牙工人社會黨、葡萄牙社會黨和社會民主黨、全希臘社會主義運動等社會黨組織才獲得了合法地位或者得以成立,但是這些社會黨很快發展壯大,不久都成了本國的執政黨。並且社民黨成為長期的執政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壹些國家被納粹占領,為法西斯所統治,這些國家的社會黨轉入了地下活動,和其它國家的社會黨壹道,在反法西斯鬥爭中與法西斯進行了最堅決的鬥爭,贏得了本國人民的進壹步的支持。戰後,為美國所占領國家的社會黨恢復了正常活動,為蘇聯占領的東歐國家的社會黨,被蘇聯強迫改造成了共產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東西方分裂為兩大陣營,開始了四十年之久的“冷戰”。在西方,為了與東方共產黨力量相抗衡,1951年6~7月,各國社會黨召開國際社會黨代表大會,宣告成立社會黨國際。大會發表了《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和任務》,即《法蘭克福宣言》。這個宣言再次宣布社會主義是社會黨的奮鬥目標,“它是民主的高級形式”,並且更為具體地指出民主社會主義的“民主”包括政治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國際民主。該宣言指責共產主義“妄稱繼承了社會主義的傳統。但事實上,它歪曲了這個傳統,使它面目全非。”,“國際共產主義是新帝國主義的工具。不論在什麽地方,只要它獲得政權,它就破壞自由與獲得自由的機會。它的基礎是建立在軍事官僚和警察恐怖之上的。由於造成財富和特權的鮮明懸殊,它已創立了壹種新的階級社會。強迫勞動在它的經濟組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該宣言還認為,在許多西方國家“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已經奠定。在這些國家中,資本主義的弊端正在消逝,社會產生了新的活力。社會主義原則的價值正在行動中得到證實。”

社會黨國際成立以後,它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了強大的作用,特別是在反對殖民主義、反對軍備競賽、提倡國際“緩和”、提倡國際合作、救助貧困國家、促進國際人權等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社會黨國際成立以後,各國社會黨對於馬克思主義是越來越趨疏遠。後來各國社會黨都公開聲明馬克思主義不是社會黨的指導思想,並且宣布“世界觀中立”和“非意識形態化”,宣布社會黨不再僅僅是無產階級的黨,而是“全民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三、四十年是各國社會黨在政治上最輝煌的時期,各國社會黨在本國的政壇競爭中,長期執政,或成為議會中的最強大力量。然而到了70年代以後,各國社會黨都在與本國的政治對手的競爭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挫折。遭受挫折的原因是很多的,有各國社會黨自身政策的原因,如把公有制視為社會主義的要素,長期推行“國有化”運動和過度福利政策,造成社會經濟發展趨緩;也有社會狀況發生了改變,社會黨的理論和政策未能及時作出即時反應的原因,如全球化問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同性戀、墮胎、試管嬰兒和後來的“克隆人”等問題而引發的道德人倫問題,科學的空前發展和普及對人類安全所帶來的不確定的潛在風險問題等。更有社會黨人認為,社會黨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之壹,是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和任務在這些國家已然實現,而由此帶來的自身存在價值的危機。

自從二十世紀70年代社會黨遭遇危機後,各國社會黨從理論上、政策上紛紛開始了改革嘗試。最有代表性的嘗試是所謂的“第三條道路”的理論。所謂“第三條道路”是指介於此前的民主社會主義道路與新自由主義道路之間的壹條道路。“第三條道路” 理論在註重社會平等公正的同時,註意到了“效率”的重要價值,認識到“平等、多元主義與經濟活力之間也並不總是和諧壹致的”壹, 公正平等與經濟效率之間存在著事實上的矛盾, 並試圖解決這壹矛盾,以修正以往民主社會主義片面註重社會公正,漠視經濟效率的弊端。在處理其它社會新問題方面,社會黨更加趨於註重實際,註意積極汲取其他政治力量的理論和政策的合理因素。

1989年東歐和蘇聯發生了政治劇變,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利亞、阿爾巴利亞、保加利亞、東德等國相繼成立了社會黨,或者共產黨宣布轉化成社會黨。各國社會黨普遍為之歡呼。此時,原來歐洲民主國家的各國社會黨經過幾年來的改革,又重振了旗鼓,紛紛恢復了在本國政治舞臺上的力量。所以社會黨人把二十世紀90年代出現的民主社會主義的復興稱為民主社會主義的“神奇回歸”。

1951年社會黨國際成立時,《法蘭克福宣言》就宣稱在許多西方國家“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已經奠定。在這些國家中,資本主義的弊端正在消逝,社會產生了新的活力。社會主義原則的價值正在行動中得到證實。”即是說這些國家已經基本不是資本主義國家,而是民主社會主義國家了。綜合察看這些國家可以發現,這些國家具有以下四大特征:壹是實行“政治民主”。即實行憲政和法治;實行多黨政治競爭,自由選舉;實行權力分權和相互制衡、司法獨立等等;二是實行市場經濟。即允許各種經濟成份自由競爭;三是實行國家對經濟必要的有限的幹預,以實現“經濟民主”和充分就業,並維護市場的健康有效;四是實行福利國家制度,力求讓社會弱勢群體獲得更多的參與社會競爭的能力和機會,以體現社會公正。

民主社會主義在各國的實踐中都把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各國的國情結合,形成了不同的特色。這些特色主要體現在經濟政策和福利制度方面。壹般可以分為西歐型、北歐型和東歐型三大類型及它類型(如拉美型)。西歐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地區和附近島嶼的各國,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國。德國、奧地利、瑞士、意大利在地理學上是中歐或南歐國家,但壹般也劃入西歐類型。北歐指歐洲北部的日德蘭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壹帶。包括冰島、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東歐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國。西歐是民主社會主義的發源地,與歐洲其它社會黨相比,歷史上西歐的資本主義勢力最為強大,所以這些國家在分配上就不象北歐國家更趨於均等,市場的競爭自由度也更高於北歐國家。北歐國家不僅在社會福利程度方面比西歐高得多,而且在生產制度、分配制方面,工人民主參預的程度都大於西歐國家。東歐國家是新近成為社會黨國家的,這些國家基本上是在學習西歐和北歐及美國的政治模式,暫時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民主社會主義除了在歐洲,在世界其它大陸和島嶼地區也已落地生根。如在亞洲、拉美、澳洲、非洲。

中國在清末民初也曾經有過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傳播,但由於當時特定的“救亡”背景,最終又絕響了。

如今,民主社會主義還處在不斷發展當中,它對於處於風起雲湧的改革時代的中國人有沒有什麽積極意義呢?這是二十壹世紀中國人所當深思的。

第壹章 民主社會主義的來源與發展

民主社會主義作為壹種政治理念、社會理想和系統學說,它的理論來源則壹是思想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中的各種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啟蒙思想,二是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興起的社會主義思想。勃蘭特(Willy Brandt)曾經指出:“社會主義意願的基本價值就是自由、公正與團結”,“自由、公正(平等)、團結(博愛)這三個概念非常清楚地表明,我們是啟蒙運動的後代”。壹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為民主社會主義提供了自由平等理論、人民主權學說和權力制衡等基本理論來源,而各種社會主義思想又為它提供了互助合作思想、福利制度思想等學說來源。社會主義實際是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即繼承了社會民主主義的政治思想,又把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價值觀延伸到了經濟和社會領域。經過各國社會主義者和社會黨的探索,到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由伯恩施坦等人對以往的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各家後流派的思想進行了系統的整合工程,使其成為基本完善的現代理論體系,並力圖將這壹現代理論體系作為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運用於社會主義的實踐,使社會主義運動的方向重新調轉到社會民主主義的方向,因而形成了民主社會主義。1917年“十月革命”以後,社會主義運動整個陣營發生根本性的分裂,西歐和北歐國家的社會黨右派和中派基本上走上了這條道路。而左派和蘇聯及後來的東歐諸國繼續以正統的馬克思思想作為指導思想,成立了共產黨和共產國家,與社會黨和民主社會主義形成了意識形態的對峙狀況。

本章簡要敘述民主主義、社會民主主義以及各種社會主義對於民主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形成提供了極為豐富的來源。對於民主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進壹步闡述,將在第二章進行。

第壹節 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

壹、人的價值的發現和對神權的否定

在中世界神權統治最黑暗的時候,十四世紀初歐洲迎來了人類歷史上文化蓬勃發展的新時期——“文藝復興運動”。十四世紀初至十七世紀中葉的這場文藝復興運動,它的目的是為了最終砸爛神權和神學對人的精神桎梏,解放人性,使人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以確立人的價值和尊嚴。有了人的自我意識存在,確立了人的價值和尊嚴,才有了後來的人對自由與平等的渴求,也才會有民主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所以,文藝復興運動是民主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根本起源。

十四至十七世紀的歐洲,人民受基督教神權和王權共同壓迫,而神權又是歐洲人民最為歹毒的精神和政治壓迫。羅馬天主教會,是西歐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主。不僅在經濟上享有種種特權,而且在政治上,教皇不僅掌握著教會的最高行政權和司法權,可以裁決俗界各國的糾紛,任意廢止各國的世俗法律,甚至決定各國皇帝和國王的廢立。教皇和教會聲稱自己有著受自天主(神)的權力,享有無上的精神控制權和代表天主行使對人定罪或赦罪的特權。它禁止人民思想自由,要求人們的壹切言論行為必須符合《聖經》與教皇教會的意旨,否則將會受到殘酷的迫害。它桎梏人的天性,推行宗教禁欲主義,強制推行教士獨身制和苦修制,教徒們要禁絕性行為,夫妻過性生活必須在夜深人靜之時極短促地匆匆了事。所有與生育脫離的性活動都會受到十分殘酷的懲罰,甚至被施以火刑。有些女子僅因生而麗質,具有性誘惑力,就可能被誣為女巫,任意加以摧殘與折磨,被投河或被活活燒死。在有些地區,被燒死的“女巫”竟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從14世紀至15世紀,全歐洲被燒死的“女巫”在五萬人以上。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布魯諾(Giordano Btuno)、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等許多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也正是因為對《聖經》與教皇教會的意旨進行了反叛,才遭受迫害的。在這樣的黑暗背景下,新興的尚不夠強大的資產階級,以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文化為手段,樹立起了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輝煌大旗,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開始了首先從意大利發起的並最終推向了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

在文藝復興運動以前,歐洲社會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義是不足稱道的。而文藝復興運動發現了人的崇高偉大的價值,提出人的個性應該自由,它提倡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及創造性潛力,積極冒險,提倡重視現世生活,鼓勵人們追求物質幸福及肉欲上的滿足,反對宗教禁欲主義。意大利文學家和政治思想家但丁(Dante Alighieri)宣稱:“人類壹旦獲得充分的自由,就能處於最佳狀態。”壹他認為,理性和意誌自由是人區別於其它生物的根本所在。他說:“惟具有理解力的知覺,乃是人的特性”二因為人有理性,所以人就需要自由。

文藝復興運動中的思想人物對神權的否定,常常是以肯定世俗王權的方式表達的。但丁論證了君主的權力是直接來自上帝的,而不是來自教皇。同時他又論證了帝王之權和教皇之權各有所司,帝王司世俗之務,引導人類走向“人間樂園”,教皇司天國之務,引導人類進入“天上樂園”,因此主張政教平等,不應相互幹預。英國著名宗教異端人物約翰·威克利夫指出,每個人都是上帝的“佃戶”,沒有中間出租者,教民與上帝之間無需中介人。另壹位著名宗教異端人物捷克人胡斯把威克利夫的著作《三人對話錄》譯為捷克文,並進壹步闡發了威克利夫的思想,提出:第—,教會對土地的占有是壹切罪惡產生的根源,必須沒收土地,將教會財產收歸國有;第二,教會應當服從世俗政權。他把教皇標為“基督之敵”,並對教皇兜售“贖罪券”進行尖銳的抨擊;第三,反對教會鋪張浪費,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建立廉價教會;第四,進壹步肯定威克利夫關於《聖經》是教義的唯壹源泉的觀點,提出每壹信徒都有權按照自己對《聖經》的理解來決定信仰。馬西裏烏斯認為,教會和神父是靈魂的醫生,醫生治病不能靠強制,因此教會在管理精神事務時,無任何強制權威,當人們不能圓滿履行宗教要求的時候,教會無任何處罰權利。“號稱教皇的羅馬主教,或任何教士或牧師,不論個別或集體,都毫無強制的法律治理權可以來管理教土、主教……;對於任何情形下的人員,或政府,或社區,或團體,或個人,更沒有這種權力。”③

還有不少的思想人物,如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馬西略(Marsilio或Marsilius)、法國政治思想家布丹(Jean Bodin)等人,還直接從自然法、“人民權力”、國家起源等學說論證了神權的不合理。

十六世紀產生的宗教改革運動,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1517年,教皇的代表在德國維登堡出售免罪符,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維登堡教堂門口貼出《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揭露免罪符的欺騙性,從而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向神權發動了最後強大的攻擊。馬丁·路德反對教會幹預政治,主張政教分離,並認為君主的權力高於教會的權力。他指出,信仰是個人的事,任何人不能幹預對基督教的信與不信,譴責以強制力迫使別人信教。

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最終結束了壹千多年的神權統治,樹立起了理性的權威,找回了人的尊嚴和價值,並且打破了經院哲學壹統的局面,為以後的思想進步掃清了道路。

二、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產生繼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之後,歐洲又展開了第二次偉大的思想解放浪潮——思想啟蒙運動。啟蒙運動從興起到發展長達壹兩個世紀之久。啟蒙思想家們從“自然法則”、“理性”和“人性”中引伸出壹切人的自由、平等、獨立的政治要求,並把現存的專制制度和蒙昧主義宣布為“非人性”和“非理性”的,從而加以無情的批判。打破舊的傳統觀念,傳播新思想、新觀念成了當時許多先進思想人物的自覺行動。這是壹場由資產階級發起的思想運動和政治運動。思想啟蒙運動的目的是要在思想上以“人權”反對“君權”,以“理性”代替蒙昧和野蠻,徹底推翻君權神授的“君主主權”思想,在政治上建立“思想自由”、“信仰自由”、限制或取消君主權力的政治制度和在經濟上建立稅賦自主、工商自由的經濟制度。

思想啟蒙運動直接產生了自由思想和民主思想。自由思想和民主思想大約在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已經分別形成,但是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這兩個名詞出現則是後來的事。而且自由思想和民主思想並不等同於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這將在第三章中講到。對於思想啟蒙運動中的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這兩種思潮,中國的現代學者通常不加區分,統稱之為“自由主義”。實際上,思想啟蒙運動中的自由主義思想和民主主義思想是並不完全相同的。自由主義思想關心的是如何限制君主(政府) 對於個人的權利,它並不壹定在乎國家主權在誰。自由主義者可能是人民主權論者,也可能是君主主權論者;而民主主義思想(包括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則堅決主張用“主權在民”或“人民主權”的來否定君主權力,因而他們在政體上主張 “共和制”,在國體上主張“君主立憲制”或“共和制”。民主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區別在於前者可能只主張部分人民擁有國家主權——即階級主權,因而“主權在民”實際上可能是僅僅否定國王主權,而主張“議會主權”;而社會民主主義者則明確主張全體人民擁有國家最高權力,並且更把“人民主權”與“普選權”結合在了壹起。最早的社會民主主義產生於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內戰中。著名的民主主義和思想人物和社會民主主義思想人物有彌爾頓(JohnMilton)、斯賓諾莎(Spinoza)、洛克(Johu Locke)、孟德斯鳩( C. de S. Montesquieu )、伏爾泰(F.M.A.Voltaire)、李爾本(John Lilburne)、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羅伯斯比爾(M.Robespierre)等人。

早期的民主主義者多是主張在政體上實行“貴族共和制”或是在國體上實行“君主立憲”的共和主義者。這其實是起源於英國都鐸王朝時期的“國王在議會中”的思想的繼續。所謂“國王在議會中”,是認為議會是國王、上院和下院的三位壹體,而不是以國王與議會分權。“國王在議會中”的原則意味著國家主權既不屬於作為個人的國王,也不屬於由上下兩院組成的狹義議會,而屬於“議會中的國王”,或者說,屬於國王、上院、下院新三位壹體的廣義的議會。英國史學家基爾曾說:“國王的權威是議會的原動力。假如沒有這壹生命力的源泉,這架龐大的機器將停止運轉,毫無效能。”壹按照孟德斯鳩的定義,“共和政體是全體人民或僅僅壹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權力的政體”二,主張實行貴族共和政體,把多數人民被排斥到政治體制之外,這種共和政體本質上是階級的民主,即貴族階級的民主,實際上只是古希臘時期的“混合政體”的推陳出新。而沒有“普選”的“主權在民”實際上也只是主張“階級主權”和“議會主權”。體現在現實政治中,這種“貴族共和”就是主張新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的共和。要求實行新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的共和的屬於民主主義,而要求實行普選權的全社會民主共和制度的,則屬於社會民主主義。

英國和法國是歐洲最早產生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理論和社會力量的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的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理論最為豐富,社會力量發展壯大得最迅猛。英國的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運動產生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中。英國資產階級利用法律和國會,和新貴族結為聯盟,與君主專制統治進行了長期的鬥爭,通過壹系列的法令,使國王不斷屈服讓步。1641年5月,國會迫使國王簽署了壹項《三年法案》,規定國會至少三年召開壹次,屆時國王不召集國會,國會可以自行召開。以後,兩次內戰和“光榮革命”中,議會又通過了更多的法令,使得國會最終獲得了壹切權力,資產階級獲得了民主權利。在法國,資產階級通過幾次革命才最終建立共和政體。1789年的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雅各賓派(包括吉倫特派和山嶽派)、後來在1817年產生的“獨立派”及1832年“人權社”中的共和主義者,都主要代表著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社會力量。

彌爾頓作為壹位民主主義者,他雖然認為政府權力源於人民的意誌,議會是由人民選舉產生的,卻又認為人民的大多數是不應該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他們認為人民的大多數品性反復無常、輕佻浮躁。不能學習“法律和政務”,也缺乏“卓越的事業”的能力。只有中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才是“最聰明和最能幹的人”,是“民族的精華”,國家的最高權力只能由他們來掌握。可見,彌爾頓所主張的共和國實際上只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聯合專政,本質上也是壹種階級的民主。

伏爾泰是認為平等“是最荒誕不經的事。”壹他認為如果實行廣泛的民主制度“必然會有無知的暴徒,壹旦他們開始爭議,則壹切歸於失敗”二。他傾向於貴族共和制。

斯賓諾莎雖是壹位人民主權論者,他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對民主政體發出贊頌:“我想我已把壹個民主政體的基礎講得十分清楚,我特別是立意在此,因為我相信,在所有政體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與個人自由最相合的政體。在民主政治中,沒人把他的天賦之權絕對地轉付於人.以致對於事務他再不能表示意見。他只是把天賦之權交付給壹個社會的大多數。他是那個社會的壹分子。這樣,所在的人仍然是平等的,與他們在自然狀態之中無異。”③但又認為民主政體偏於理想而不易實行,所以還是主張階級的民主——貴族共和制。

彌爾頓、伏爾泰和斯賓諾莎都是主張“君主立憲”的民主主義者,他們的民主(共和)主張,並不是建立在普遍選舉制度之上的整個社會的民主,而是資產階級壟斷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階級的民主。社會民主主義主張的是全社會的民主,而不是階級的民主。它最顯著的特征是它把人民的普遍選舉權與民主聯系到了壹起,反對以財產資格限制公民的選舉權利,從而真正實現“人民主權”思想。

最早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是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內戰中的獨立派和平等派的運動,而最早的社會民主主義思想人物是李爾本。獨立派是清教會中的壹個派別,其中部分成員反對繼續保留英王,他們後來轉為平等派。平等派是小資產階級為主要成員的社會改革力量,其領袖是李爾本。早在壹六四五年李爾本就提出了國家最高權力應該屬於人民的主張。他和反對上院和國王的存在,認為只有人民所選出的下院才能代表人民。1647年3月15日,平等派向下院提交請願書,指出:現在既然打敗了國王,所以下院有權力把全國人民從暴力和壓迫下解放出來,並且要求取消上院。請願書還要求建立壹院制的國會共和國,確立廣泛的選舉權及宗教自由;取消專賣獨占制度,特別是大商業獨占公司;建議下院通過特別法案救濟貧民。平等派的這些政治主張,使革命真正具有了社會民主主義色彩。十月,平等派又提出了《人民公約》,再次主張取消壹切特權,對年滿二十壹歲的男子實行普選權,並在普選的基礎上建立壹院制國會,作為全國的最高權力機關。以後在克倫威爾實行獨裁統治期間,李爾本等平等派再次向專制主義發難,公開譴責獨立派共和國是套在人民頭上的新枷鎖。

羅伯斯比爾是法國的壹位堅定的社會民主主義者。他強烈抨擊以財產限制社會下層人民政治權利的制度,他說:“當壹些人有可能運用的權力被選為立法團體或其它公共機關的成員,另壹些人只有權力推選那樣的人,還有壹些人連什麽權利都沒有的時候,是不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不。但是,正是這些法令,按他們擁有的財富的多少,按繳納三個勞動日、十個勞動日的直接稅或者壹個銀馬克,而在他們之間分成積極或消極公民、半積極或半消極公民這種可怕的區別。因此,所有這些安排在本質上是反憲法和反社會的。” 壹

三、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基本理論

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家們在國家理論和社會理論方面,建立了許多傑出的理論,已經初步奠定了很多民主社會主義的重要的基本理論因素。如自由理論、平等理論、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論、權力制衡學說等。

自由和平等理論 自由理論是在反對封建專制的社會制度中產生的學說。它的產生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生產方式密切相關。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方式需要自由的市場、自由的勞動力、自由地競爭和發展的生產方式,而封建專制統治、僧侶貴族的特權、封建行會的戒律使新興的資產者不能獲得這些方面的自由權利,基督教神學的愚昧也極大地壓抑著人們的自由要求和科學理性的發展。正是在這個巨大社會沖突的背景下,人們在強大的王權和王權控制下的宗教特權面前站立了起來,開始爭取人的自由權利。自由思想廣泛傳播的社會政治成果是歐洲封建制的滅亡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成立,它最重要的理論成果之壹就是自由學說的形成。

作為封建專制主義的對立面,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把自由理論作為最根本的理論,它是其它民主主義理論的出發點。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認為,人的壹切權利都是因為人生來就應當是自由的。十七世紀的民主主義的思想家如伏爾泰、孟德斯鳩、是用“自然狀況”和“自然法”學說來論證“生而自由”的觀點的。

“自然狀況”是啟蒙思想家們所設想的人類的最初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各自生活, 互不侵害。洛克說道:“人類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獨立的”,自然狀況中的人只受自然法的支配,“自然狀況有壹種人人所應遵守的自然法對它起著支配作用”,而自然法又歸結於人的理性,“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二因此在洛克等民主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主義者那裏,自由就意味著否定除理性以外的壹切權威。人們除了接受自然或“神”的管束限制外,不受任何權力的約束,理性就是人們交往的規則,也就是“法”,即“自然法”。

在論述自由的時候,信仰(思想)自由和財產權利是民主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主義者最為關心的。比如彌爾頓就認為人類“必須有三種自由,即宗教自由,家庭或個人自由以及公民自由,沒有這三種自由,人們簡直就不可能愉快地生活下去。”③其中“宗教自由”和“公民自由”包含了信仰和思想自由,“家庭成個人自由”包含了財產權。

專制君主維護君主制度的壹個重要手段就是利用宗教對異己勢力進行迫害。宗教改革運動之前,宗教神權淩駕於封建王權之上,對廣大人民進行宗教迫害,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宗教神權淪為封建王權的統治工具,專制君主利用它束縛人民思想,對付壹切反對君主專制的力量。例如在伊麗莎白統治初期;為了加強統治,對“不從國教者”的天主教徒,進行嚴厲的懲罰:有錢的入每月交納罰金二十英鎊:有地無錢的人,剝奪其地產的三分之二;無錢無地的人,沒收其家具,拍賣其服飾,天主教神父做彌撒則處以死刑。許多家庭被迫害得連張床都沒有。查理壹世統治時期,嚴厲推行書報檢查制度,在國會中斷的11年中,有9名反對派領袖遭到非人的迫害。從1603年至1640年,英國有6萬清教徒被迫逃亡國外。在歐洲其它國家,宗教都直接成為君主們的統治工具。在此政治背景下,要限制國王的權利,就必須要砸爛國王的精神統治工具,所以,要求信仰和思想自由成了自由權利的第壹要求。斯賓諾莎尖銳地指出:“專制政治的秘訣主要是欺騙人民,用宗教美麗的外衣來套在用以壓倒民眾的畏懼的外面。”四他指出:“剝奪人說心裏話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天賦的自由思考判斷之權”是不能侵犯的伍。

限制言論和思想傳播,實行嚴厲的書報檢查制度,是各國君主們為維護專制制度而制定的另壹個反動措施。民主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主義者們都對這個制度予以猛烈抨擊。彌爾頓在批判書報檢查制度時指出:“寫作自由和言論自由……是壹切偉大智慧的乳母”壹,“是壹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二斯賓諾莎指出:“在壹個自由的國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發表意見”,“沒有人會願意或被迫把他的天賦的自由思考判斷之權轉讓與人的。”“強制言論壹致是絕不可以的。”③伏爾泰甚至認為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是其它壹切自由的保障。

財產權利也是民主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主義者所最為註重的。洛克在其《政府論》中論述了私有財產所有權最初的來源,他認為,私有財產所有權最初來源於人的勞動,是由於人把自己的勞動摻進了勞動對象,才獲得了對勞動對象的所有權,因此,“除他之外就沒有人能夠享有權利,至少在還留有足夠的同樣好的東西給其他人所共有的情況下”四。伏爾泰、彌爾頓等人都強調了財產權是人的其它自由權利的基礎。

平等理論是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另壹個重要理論。啟蒙思想家們在運用“自然狀態”學說論述自由權利時,他們的“自然狀態”學說本身就包含了平等權利思想。平等理論在民主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主義者之間,觀點是有較大差別的。有壹些民主主義者盡管承認平等權利在理念上的正義性,但是他們又認為平等是不可能實現的。伏爾泰就說:“平等既是壹件最自然不過的事,同時也是最荒誕不經的事”伍。還有壹些民主主義者懷疑社會下層人民的理性能力,因此反對給予他們平等的政治權利。孟德斯鳩雖然主張公民壹般都應該有選舉權“但那些社會地位過於卑微,以致被認為沒有自己意誌的人則除外”。他並且還認為,在壹個國家壹些人以出身、財富或榮譽著稱的人是不能和平民壹樣只有壹票投票權的,“如果他們和平民混雜在壹起,並且和其他的人壹樣只有—個投票權,公共的自由將成為對他們的奴役,而且他們不會有保衛這種自由的任何興趣,因為大多數的決議將會是和他們作對的。所以,他們參與立法的程度應該和他們在國家中所享有的其他利益成正比例。”⑥,後來的約翰·密爾(John Stuart Mill)也有和孟德斯鳩同樣的“復票權”的主張。

十七世紀最傑出的平等論思想家洛克則指出,人在“自然狀態”中“是壹種平等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壹切權力和管轄權都是相互的,沒有壹個人多於別人的權力。”七在社會狀態中,“如不得本人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於這種狀態之外”⑧。他在《政府論》這部著作中,把平等權和自由權置於形影相隨的共生地位,他所論述的自由,都是平等的自由;平等是和自由從“自然狀態”中自然產生的。

民主社會主義繼承了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自由平等思想,繼承了自由和平等相統壹的觀念,把自由和平等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

社會契約論 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在論證人的政治和社會權利時,多數都是從人的“最初狀態”或“自然狀態”來設定人首先是自由與平等的,然後在此前提下設定“最初狀態”或“自然狀態”中的人們,為了解決相互間的利益矛盾和便於合作,才以理性為準則,形成了相互之間的契約性質的關系。在這種契約性質的關系下,人們共同生活,推選政府和首腦,制訂法律,這才形成了社會和國家。這就是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者們所創立的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是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用來論證人在社會狀態下,享有自由權、平等權和人民享有主權的基本理論。斯賓諾莎、洛克、孟德斯鳩、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ee)等人都相繼提出了各有獨特見解的社會契約論思想。在社會契約論的原則下,只有“基於每人的同意”這條原則才是建立和掌握國家政權的唯壹合法的根據。

出於君主立憲和限制王權思想,幾乎所有的社會契約論者都強調,人民在訂立契約時,並沒有把自己的權利全部地、絕對地轉付統治者,而是仍然保留了壹部分權力,所以統治者的權力,是應當受這部分不可轉讓的權利的制約和限制的。壹旦統治者破壞了這種契約,侵奪了人民的權利,人民有權根據契約原理,剝奪所賦予統治者的統治權力。

民主社會主義從社會契約論的原理出發,把人類社會視為公平協作的個人聯合體,把國家視為服務社會的工具,從而提出了政治民主、經濟民主和社會民主的價值追求。

人民主權論 與君主主權對立的是“主權在民”思想和“人民主權”思想。“主權在民”思想與“人民主權”思想的不同在於,前者可能僅僅意味著排斥君主主權,只要不是君主主權,那怕只是由部分人,或某個階級掌握國家主權,都是“主權在民”。但是“人民主權”思想不然,它強調國家主權不可以由部分人,或某個階級掌握,而必須由整個社會,即所有公民掌握。彌爾頓、斯賓諾莎、洛克、孟德斯鳩、伏爾泰等人的關於主權思想的論述,目的都是為了反對君主主權,建立由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共和國”,而不是為了實現由全社會各階級共同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共和國”,所以他們都是“主權在民”思想,而不是“人民主權”思想。李爾本和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分別是英國和法國最早的著名的“人民主權”思想的社會民主主義理論家(盡管盧梭的人民主權理論有嚴重的缺陷),其後,羅伯斯比爾、邊沁(Jeremy Bentham)、約翰·密爾等人都秉承了這壹理論。

法國盧梭指出,主權是“公意”的體現,“主權的實質就是全體意誌”壹,李爾本更進壹步指出:“由人民的自由選舉並通過自己的代表而表示的贊同,是壹切公正統治的唯壹基礎”二。因此,“人民主權”思想是社會民主主義的根本思想,是民主社會主義的最基本的國家理論。它把社會置於國家之上,承認社會每壹個成員的政治權利平等。它否認人民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者,它的上面還有另外的領導權力。它是民主制度的根本。

“人民主權”的關鍵是只有人民和它的代議機構才能享有立法權,並且實行以法治國。通過人民立法,然後依法建立國家和政府,限定國家和政府的權力範圍,監督司法和行政,是“人民主權”的基本規則。政治思想家邊沁提出了要用“協議”來約束統治者的“憲政”主張,他說,“如果沒有明確的協議限制,最高主權的權力就不能說是可被授予的,或是有確定範圍的。他們就能做任何事情,如果人們指責他們做某事為不合法或無效,指責他們濫用權力,就會被當成壹種辱罵”,反遭人指責③。

“人民主權”可以由人民直接行使,壹般形式為公民投票;但更多的是由每個公民自主推選其代表來間接行使,這種由每個公民自主推選其代表來間接行使主權的方式稱為代議制。由公民自主推選其代表來間接行使人民主權而組成的代議機構,是人民主權的被委托者,它受委托人給予的(即憲法和其它律法給予的)權限和時效的限制,所以本身不擁有主權。

“人民主權”是民主社會主義的根本國家制度。而壹個國家是否“人民主權”,主要體現在是否實行議會制度、普遍選舉權制度和所有階級均權制度。

普遍選舉權思想 普遍選舉權是社會民主主義的主張。在各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以後,大資產階級攫取了政權。為了能夠制定出保護他們的社會競爭優勢的法律,他們以財產限制人的選舉權,以便於他們壟斷立法權。在英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實行了大資產階級的統治。克倫威爾的女婿愛爾頓公開地反對人人享有選舉權。他把天賦的自由權利作了如下的解說,他說:“人們由於出生在英格蘭,便正當地擁有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

那就是,我們不能驅逐他們出境,我們不能拒絕給予他們以空氣、住房、棲息以及在道路上或其他方面的行動自由,不能不讓他們生活在我們中間……但是因為出生於英格蘭而要求享受支配土地和其他壹切的權利,這是沒有道理的。”愛爾頓赤裸裸地提出,選舉權是壹種基於財產的權利,“我主要著眼於財產,”他說,“因為這是國家政治體制的基礎所在,如果妳把這個也去除了,妳就由此而去除了壹切。正是這樣,具備這種財產資格的人才有選舉權,才能被選評為國會的成員。他們是國家中有永久性利害關系的人,正是他們,會集合在壹起,懂得國家的全部利害關系。”壹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國民制憲議會通過1789年12月22日的法律把選舉權只給予有產者。公民被按照財產的多少而劃分為三種類型:“消極公民”、“積極公民”和“選舉人”。這種以財產限制人民政治權利的主張,受到法國社會民主主義者的猛烈抨擊。羅伯斯比爾痛斥道:“當壹些人有可能運用的權力被選為立法團體或其它公共機關的成員,另壹些人只有權力推選那樣的人,還有壹些人連什麽權利都沒有的時候,是不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不。但是,正是這些法令,按他們擁有的財富的多少,按繳納三個勞動日、十個勞動日的直接稅或者壹個銀馬克,而在他們之間分成積極或消極公民、半積極或半消極公民這種可怕的區別。因此,所有這些安排在本質上是反憲法和反社會的。”二後來的功利主義思想家邊沁從“最多數人的最大量的幸福”的功利原則,論證了實際的普選權的正當性和必要性。他指出每個人的苦樂感受能力是相同的,而每個人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也同樣重要,因此,當某些人獲取某種利益或權利時,就沒有理由不讓其他人也得到同樣的權利。

普遍選舉權包括普遍選舉權利和普遍被選舉權利兩方面。它的精神是主張社會中壹切法定年齡以上的具有正常精神思維的公民,都享有選舉自己或他人、或被他人選舉,參與國家事務的權利。民主社會主義把普遍選舉權作為其根本的選舉制度,並以此作為“人民主權”思想的具體體現。它主張通過普遍選舉讓每壹個社會成員擁有平等的政治權利,進而平等地影響國家政治,讓國家為所有的階級服務,並通過國家的作用,以民主的手段最終逐步消滅階級。

分權制衡學說 所謂的“分權”,不是指政府部門的分工,如分為工商管理部門、公共安全部門、稅收部門等等,而是指國家權力本身的被分割。國家分權包含階級分權和職能分權兩個內容。階級分權是指由社會各階級共同享有國家最高權力;職能分權是指把國家權力進行職能分割,壹般劃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個部分。

階級分權的思想即是指“共和”與“民主”,即國家權力不是只由某壹個階級掌握,而是由兩個以上的階級共同掌握,或輪流執政。它可能是部分階級分權,也可能是所有階級分權。部分階級分權是民主主義,而社會民主主義主張的是所有階級分權,它體現了階級平等的思想。

職能分權是民主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主義者們十分重視的。出於對君主集權危害的刻骨銘心,為了切實地防範國家權力因為過於集中在壹個人或部分人手中,對公民形成新的權力壓迫,民主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主義者們提出了將國家的權力劃分為幾個職能部分,分別由幾個職能部門掌握,並且使不同職能部門所掌握的權力相互牽制約束,以消除國家權力被個別人和個別集團包攬濫用的可能。最早具有職能分權思想的社會民主主義者可能是英國的李爾本。代表“平等派”利益的李爾本針對克倫威爾推行的軍事獨裁統治,提出國會議員必須辭去軍隊職務、立法者不能同時是司法者和行政者等主張,迫使議會通過了包含上述思想內容的《自抑法》。後來,洛克在他的著作《政府論》中,首次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執行權、外交權,並提出立法權由國會行使,執行權、外交權由君主行使。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鳩是分權制衡學說的集大成者。

他指出:“要防止濫用權力,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③。從“以權力約束權力”這壹目的出發,他在《論法的精神》壹書中繼承和發展了洛克的分權學說,系統闡明了分權制衡思想。他把國家權力劃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個部分,提出由議會行使立法權,君主行使行政權,法院行使司法權,並且要求這三種權力之間要互相制衡。孟德斯鳩還認為,是否實行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權”分立,是判斷壹個國家是否民主政體的標準。孟德斯鳩與洛克的分權學說相比,他對國家權力的劃分更科學,對分權制衡的論述更全面,不僅涉及了階級分權,而且涉及了職能分權和權力間的制衡。

分權制衡是民主制度的基本保障手段,也是後來民主社會主義所主張的基本國家制度之壹。

第二節

壹、社會主義思想的產生

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資產階級獲得了政治權力。為了保持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在利益競爭的強勢地位,以獲得經濟剝削的有利地位,資產階級開始保守化了,他們拒絕把他們曾經喊過的“平等”和“民主”的口號貫徹到無產階級的解放上。他們以財產資格限制無產階級的選舉權利,也拒絕承認無產階級在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無產階級事實上處於了受奴役的地位。在生活的逼迫下,工人們只能被迫成為沒有任何經濟權利的奴隸,他們勞動時間被任意延長,工資被任意壓低,勞動、生活境遇惡劣。尖銳激烈的階級對抗和社會下層人民極其苦難的社會生活,使得十九世紀3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的許多善良的人們和不屈的人們不禁產生了對壹種人人平等、相互幫助的美好社會的想往。人們把這種反對不平等,提倡人類互助團結的社會理想學說,稱為“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十九世紀初期法國和英國的社會主義“是在居於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的壓迫下產生的,並且是同這種統治作鬥爭的文字表現” 壹是非常正確地。所以社會主義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對資本主義專制下的各種人類不平等現象的反抗。

社會主義是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發展。民主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僅僅只是政治革命,當它們要求向經濟和經濟關系方面延伸,變成經濟的和社會的革命時,社會主義就產生了。費邊社領袖韋伯(Sidney Webb)指出:“在過去壹百年中,把歐洲社會導向社會主義的那個主流,乃是不可抗拒的民主主義的發展”,“民主主義的必然結果,不但是人民控制著自己的政治組織,而且通過政治組織的控制,他們還要去控制生產財富的各種主要工具;他們要以有組織的合作逐漸代替無政府狀態的競爭;並且按照唯壹可能的方式,他們最後要恢復約翰·穆勒所謂的‘生產工具的所有者能夠從產品中取得的巨大份額’。民主主義在經濟方面的理想,實際上也就是社會主義本體。”二因此,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把社會民主主義的原則延伸到經濟和社會等方面,不僅要實現政治民主,而且要實現經濟的民主和社會的民主。

二、關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壹詞據說最早是見於1803年由意大利傳教士賈可莫·朱利安的《駁社會主義》壹書。他把社會主義說成是上帝安排的傳統制度。這個詞在19世紀20-30年代才開始首先在法國和英國廣泛流行。英語的“社會主義”應當是“‘社會的’學說”之義,所謂“社會的(即全體各階級人民的)”應當是相對於“階級的”而言的。傅立葉(Francois M.C.Fourier)學派的孔西得朗(Par V.Considerant)曾指出:“壹切社會主義者都是共和黨人,壹切共和黨人都應當是社會主義者。”壹。這句話的意思是所有的社會主義者都是擁護“共和”的,共和黨人也只有是個社會主義者,才能是個真正的共和主義者。所以,社會主義實質上可以理解成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又壹個層次的發展,它意味著社會主義是要以“社會的”取代“階級的”和“君主的”、“國家的”,即主張社會的主權、社會的立法、社會的統治、社會的經濟權利、社會的福利,等等;它反對的是階級的主權、階級的立法、階級的統治、階級的經濟權利、階級的利益和國家淩駕於社會之上的制度。社會的主權,即各階級共同享有國家主權,各階級共同立法;社會的統治,即實行共同立法下的法治和各階級共同或依照憲法輪流執政;社會的經濟權利,即各階級都享有平等的經濟權利,實現社會各階級、階層合作生產下的協商分配,和實行由所有者、經營管理者、生產者者、消費者共同參與的民主管理;社會的福利,即主張把各階級階層進行合作性社會生產下所有取得的壹切社會財富,由全社會而不是部分人共同享受,讓社會中的每個人享受到因為人的合作而增進的福利;等等。我們審視壹下十九世紀歐洲的各種社會主義流派,我們很容易地能夠發現它們具有上述主張的鮮明傾向。

社會主義主要因為它的對立面資本主義而產生;而實質上,社會主義的對立面不僅僅是資本主義,因為它主張人類自由與平等,因此它的對立面實際上是壹切不平等現象,即特權,包括政治特權、經濟特權等。所以社會主義是反對壹切特權政治的政治主張。當代德國的傑出民主社會主義理論家托馬斯·邁爾(Meyer,T.)認為:“社會主義原來是指各界全體人民都享有平等的自由並通過團結互助和社會組織來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的壹種願望。”二

資本主義的實質即是特權,而私有財產制度並不代表資本主義。只有當資本成為特權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資本的特權可以體現在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上。當它作為政治特權時表現為用財產限制人民的政治權利,拒絕實行普遍選舉制度,實行階級的統治;當它作為經濟特權時表現在以財產所有權決定經濟權利,它實行沒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就沒有生產的決策權和分配的決策權的經濟制度,雇用勞動者只是生產的工具,而不是生產的主人。實行這種制度的社會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現代西方國家已經不是這樣的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時代就實實在在地是這樣的資本主義制度。恩格斯曾對資本主義的本質作過以下論述,他說:“資產階級的力量全部取決於金錢,所以他們要取得政權就只有使金錢成為人在立法上的行為能力的唯壹標準。他們壹定得把歷代的壹切封建特權和政治壟斷權合成壹個金錢的大特權和大壟斷權。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之所以具有自由主義的外貌原因就在於此。資產階級消滅了國內各個現存等級之間壹切舊的差別,取消了壹切依靠專橫而取得的特權和豁免權。他們不得不把選舉原則當作統治的基礎,也就是既在原則上承認平等;他們不得不解除君主制度下書報檢查對報刊的束縛;他們為了擺脫在國內形成獨立王國的特殊的法官階層的束縛,不得不實行陪審制。就這壹切而言,資產者真像是真正的民主主義者。但是資產階級實行這—切改良,只是為了用金錢的特權代替已往的壹切個人特權和世襲特權。”③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消滅資產階級在政治特權、經濟特權和其它的壹切特權,爭取壹個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的社會,即社會的主權、社會的立法、社會的統治、社會的經濟權利、社會的福利的社會,讓每壹個人成為國家政治的主人和社會生產的主人,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價值。

三、早期社會主義的主要流派

早期(十九世紀)的社會主義主要有以下流派:聖西門(Saintsimon)學派、傅立葉學派、基督教社會主義、工場社會主義、蒲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社會主義、拉薩爾社會主義、講壇社會主義、費邊社會主義、倫理社會主義、議會社會主義等。以上各個流派的社會主義,提出了各種消除人類不平等現象的途徑,為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理論來源。

聖西門學派 包括法國聖西門和他的門徒巴紮爾、安凡丹等人的學說和孔德(Auguste Comte)早期的學說,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流行。聖西門學派主張通過“實業制度”改造資本主義社會。他們的“實業制度”是壹種組織化的由科學家、企業家和工人組成的社會生產,並幻想通過他們所創立的“新基督教”來引導人們建立世間的“天堂”。在實業社會中,聖西門設想人們“在家庭出身方面實行盡可能大的權利平等的原則,並把真正能力的優勢作為政治權力的基礎”壹。因此,壹切特權都要廢除,並且要根據擇優任用的原則,讓在實證科學、美術和實業方面有最大才能的人,受托去管理國家大事。聖西門學派還提出了未來的社會應該是“協作制”的觀點。他們把資本家也視為勞動者,並主張自願加入實業企業,而不應該強迫加入。在實業制度下,社會的所有措施都是為了改進所有成員的政治的、經濟的和道德的處境。壹切人都要獲得最大的自由。他認為要實現以上的社會變革,途徑是依靠輿論和宣傳,而不能是暴力革命。

孔德是聖西門學派中的壹員,他開創的實證學派是聖西門學說的發展。他把人類社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即神學的軍事時代、形而上學的法學家時代和實證的科學產業時代。所謂“神學的軍事時代”,孔德是指中世紀封建統治時代。他認為在這壹階段,人用神的觀點看待事物,把事物看成是超自然的實體表現,是神的意誌的體現。而當神的概念被各種抽象的概念所取代時,人類歷史便進入了“形而上學的法學家時代”,即十七至十八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孔德認為這壹階段提倡自由、平等、人民主權、民族獨立,因而打破了神學思想,這無疑是進步的,但同時它也造成了知識和信念的混亂。唯有第三階段即“實證的科學產業時代”才是真正科學的階段。孔德提出了“社會團結”、“社會職能”、“社會政體”等思想。社會“團結”說是孔德社會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孔德把社會當作壹個有機的整體,同時,他認為人們和各個社會集團的相互聯系就是團結。晚期的孔德走入了神秘主義和專制主義的死胡同。

傅立葉學派 包括傅立葉和他的門徒孔西得朗等人的思想學說。流行於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傅立葉設想未來的理想社會應該是以生產——消費合作社“法郎吉”為基本單位的“和諧社會”。“法郎吉”實行社會股份制,並設想通過工人擁有股份,把雇傭勞動者變為私有者,從而消滅雇用勞動。它的分配實行按勞動、資本和才能三方面進行。傅立葉認為在任何壹個新的社會制度中,必然包含著前壹社會制度的殘余和未來社會制度的萌芽,因此他認為社會的變革應當是漸進的。傅立葉逝世後,以孔西得朗為代表的傅立葉主義者,發展了傅立葉的“和諧社會”理論,進壹步宣揚階級調和,孔西得朗明確地提出:“社會改良是目的,共和國是手段。”二

基督教社會主義 最先由法國畢舍畢舍、拉梅耐(Lamennais)等人創立,後由勒德羅(J. M. F. Ludlow)傳入英國,十九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是其流行的巔峰。基督教社會主義認為人類的平等觀念來源於基督教教義,要實現人類的平等,人類必須遵從基督教的教義原則。它認為人們只要遵從基督教的教義原則,並實行普遍選舉制度、合作制度和人民參政,人類就能得救。莫裏斯宣稱:“在我心目中,基督教社會主義就是上帝的法則的證明。”③拉梅耐提出了人的自由與財產的關系不可分離的觀點,認為人沒有財產就沒有自由,共產主義主張把財產集中在國家手裏,就意味著國家對個人的專制統治;主張通過設法建立壹種“使人人都成為有財產者” 的制度來消滅不平等。畢舍提出了“社會資本”的設想,即在每個社會主義者建立的合作社中,將其純利潤的20%作為公積金,用來贖買資本家的企業,逐步使工人擺脫雇傭的地位。

工場社會主義 它由路易·勃朗(Luyi Bolang,LouisBlanc)創立,流行於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勃朗激烈抨擊資本主義競爭和無政府狀態,認為競爭是萬惡之源:它首先因為無產者之間為了獲得工作的機會而相互競爭,使得工資下降,造成無產者的貧困;同時,資產者之間的生產競爭不斷使資產者破產,也造成資產者貧困。他不主張根本否定資本主義制度,而主張通過國家權力來“組織勞動”,建立“社會工場”,以消除競爭,改善勞動者的處境,並實現勞資合作以調和階級矛盾;又主張在農村通過取消旁系繼承權,來不斷擴大公社莊地,完成農業革命。他反對工人階級用暴力手段反對資本主義。他曾這樣宣言:“通過壹切人的自由協作和他們之間兄弟般的團結,使壹切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質方面進行改善!這是包括在我們祖先五十年前在革命旗幟上所寫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豪邁的標語中的”。壹

蒲魯東的無政府主義 這是法國的蒲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等人的社會主義學說。從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後開始逐步流行。蒲魯東主張“在人類契約觀念的基礎上重建社會大廈。”二,“人在平等中尋求正義,同樣地,社會則在無政府狀態中尋求秩序。”③。他所說的無政府狀態就是沒有主人、沒有元首的社會狀態,在這個狀態下,人們用自由的契約代替法律,用自願的協商代替國家的仲裁,實行人的自治。他提議由鄰居間訂立契約以結成公社,公社間訂立契約以結成聯邦,用“聯邦契約制度”取代國家。他把資本主義的不平等的分配歸咎於貨幣,認為是貨幣的出現破壞了物物直接交換,使得商人們有了機會隨意提高商品價格,破壞了等值交換原則,出現了剝削。因此他設想建立“國民銀行”,由銀行折算商品的成本,發給交換者等值的銀行券,讓交換者用銀行券進行商品交換;同時由“國民銀行”向工農業生產者發放無息貸款,讓他們擺脫高利貸的盤剝、降低生產成本,最後消除剝削和貧困。蒲如東的無政府社會主義思想對法國和整個歐洲以極大的影響,是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占主流地位的社會主義思潮。

拉薩爾的國家社會主義 該學說流行於十九世紀60年代。德國拉薩爾提出,工資的水平與勞動力的供應量有關,當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增加時,工資水平就會下降,反之,工資水平就會上升,這被稱為“鐵的工資規律”。拉薩爾認為,要讓工人階級得到解放,就必須破除“鐵的工資規律”;而要破除“鐵的工資規律”,只有通過工人自願組織生產合作社,並通過國家權力的幫助,讓工人階級成為企業的主人。他說道:“如果工人等級是它自己的企業主,那麽工資和企業主利潤之間的那種區分就會消失,純工資也會隨之而完全消失,代替它的是作為勞動報酬的勞動所得!”四為了保證國家的超階級性,保證讓口袋空空的無產階級實現自行經營,拉薩爾認為無產階級必須通過直接的、普遍的選舉權來掌握國家的權力。所以,拉薩爾的“國家幫助”觀點就是通過立法機關的立法和國家的貸款來實現工人等級成為企業的主人。因此拉薩爾說道:“普遍的、直接的選舉權不僅是妳們的政治原則,也是妳們的基本社會原則,是壹切社會幫助的基本條件。這是改善工人等級物質狀況的唯壹手段。”伍他主張讓工人等級掌握國家的權力,並不是為了實行階級的專政,而是為了實現階級調和。他明確指出:“呼籲以工人等級的思想作為社會的統治原則,這絕不是號召社會各階級相互分裂和分離,相反地,這是和解的呼聲,是對整個社會的呼聲……”⑥“我所號召的是壹般民主的人民運動,而絕不是階級的運動”七。

拉薩爾的社會主義思想對以後的社會主義運動影響很大,講壇社會主義就是拉薩爾的社會主義的發展。它和講壇社會主義壹起成為民主社會主義關於國家幹預理論的來源。

講壇社會主義 講壇社會主義是由壹些德國的新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和大學教授們所鼓吹的社會主義學說,流行於十九世紀70年代。代表人物有瓦格納(Adolf Wagner)、布倫坦諾(Lujo Brentano)、桑巴特(Wemer Sombart)等人。他們認為國家是超階級的組織,它是能夠調和階級關系的。它主張由國家通過法律實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逐步實行社會主義。他們明確主張國家幹預經濟生活,由國家實施壹系列的“社會政策”,如實行社會保險、縮短工作日、改善勞動條件等。施穆勒提出:“沒有壹個堅強組織的國家權力並具備充分的經濟功用,沒有壹個‘國家經濟’構成其余壹切經濟的中心,那就很難設想有壹個高度發展的國民經濟。”壹。

講壇社會主義的以上觀點,對後來民主社會主義關於國家對經濟實行必要幹預的理論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

費邊社會主義 費邊社會主義(Fabian Socialism)為英國社會主義者的組織“費邊社”的社會主義理論學說。費邊社創立於1884年1月,著名代表人物是蕭伯納、塞德尼·韋伯(Sidney Webb)、華萊士(Graham Wallas)和奧利維爾。費邊社會主義的主要思想,系統地體現在1889年發表的《費邊社會主義論文集》中。費邊社會主義提出:“所有關心自己時代的事物的社會學者、社會主義者以及個人主義者都認識到,重大的、根本的變革只能是:(壹)民主主義的變革,因為只有如此,對大多數人民來說,才是可以接受的,並且才能使所有的人在思想上有所準備;(二)漸進的變革,因為只有如此,無論進步的速度多快,才不致引起脫節現象;(三)被人民大眾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變革,因為只有如此,才不致在主觀上對他們來說是敗壞道德的;(四)合乎憲法的與和平的變革,至少在英國應當如此。”二費邊社會主義者認為社會的發展如同生物的進化,人類社會也是個有機體,它的進化也是壹種由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逐漸演化的過程,因此他們主張社會主義應該走“和平長入”的道路——對於已經初步實現了政治民主的英國來說,即是走憲政道路。費邊社會主義者還提倡“滲透政策”,即通過每個社會主義者的不懈宣傳,把社會主義的原則精神向自由黨人和急進主義者的思想中滲透;向工會運動者和合作主義者的思想中滲透;向雇主、官僚和金融家的思想中滲透;同時鼓勵費邊社會主義者擔任官員、入閣,成為大工業家、大學校長和加入其它團體,以擴展每個成員的實際作用,讓費邊社會主義最大限度地影響整個社會和國家。他們認為社會主義是壹種道德,“社會主義不過是從沒有道德的混亂情況走向認識到道德就理智的有意識狀態”③他們還提出了“市政社會主義”的構想,即主張通過地方的自治機構來把私營企業“社會化”,這樣既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又可以同時防止和避免因為國家完全掌握生產資料而產生官僚主義、專制主義現象和社會生活的單調。為此蕭伯納主張:“廣泛的職權不應該如過去所普遍認為的那樣劃歸‘國家社會主義’,而應該劃歸‘市政社會主義’;我們明白了在壹個社會主義國家內,各種以民主方式組織起來而實際上等於自治的地方管理機構所應該擔負的重要作用。我們終於很清楚地理解到,這些地方管理機構的多方面的作用的意義就在於:壹方面它替我們取消了唯壹的全國性的雇主(這種雇主其本質是不可避免地要官僚主義化的)的假設性的專制,另方面也把我們從普遍的社會生活壹律化的噩夢中解放出來。”四

費邊社會主義對民主社會主義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作為民主社會主義概念的創制人伯恩施坦,就與費邊社的關系非常密切,因此對伯恩施坦提出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不會不產生很大影響;其次,費邊社後來加入了英國工黨,對英國工黨的理論和政策都受到了它的深刻的影響。

倫理社會主義 由德國新康德主義馬堡學派創始人柯亨(Hermann Cohen)等人創立,流行於十九世紀末。柯亨認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遵循的是不同的邏輯,資本主義的邏輯是自然主義的,而社會主義的邏輯是理想主義的,從作用性質看,理想的事物應當能夠克服自然事物的缺陷,因而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並且必定要取代資本主義。柯亨認為,社會主義是人類的壹種倫理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人類道德的進步。馬克思主義從道德主義出發,卻最終走向了非道德主義,結果成了歷史的“烏托邦”。所以他主張取消唯物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的基礎,把社會主義建立在倫理學的基礎之上,通過人的倫理的進步,逐步實現社會主義。

倫理社會主義的原則後來為民主社會主義所吸收,特別對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和綱領起了很大影響。

議會社會主義 十九世紀90年代,在社會主義運動的努力下,幾乎所有的西歐國家都有了合法的社會主義政黨,同時,各國的普選權也得到壹定擴大,於是西歐各國產生了讓社會主義者利用普選權進入議會,通過議會立法來改造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的主張。議會社會主義代表人物是福爾馬等人。議會社會主義在90年代產生不久,即溶入了民主社會主義。

四、各社會主義流派的共同的基本理論

以上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為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豐厚的思想內容,為以後的民主社會主義在壹切社會主義流派的爭鳴和實踐中獲得正確的理論認識、政策抉擇,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就是對以往人類的壹切人類進步理論和實踐進行理性審視、批判、吸收、揚棄和總結的結果。

平等公正理論 社會主義的最重要的思想是人類平等思想,它來源於社會民主主義;但民主社會主義對它作了發展,是發展了的平等思想。民主社會主義的平等理論的貢獻主要在於進壹步把平等的概念向經濟和社會領域作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延伸。自由主義者對於平等,僅僅是從“政治權利平等”、“機會平等”的意義上來解說它的,而二十世紀之前的社會主義則往往把它表述為結果的平等或分配的平等,所以“平等”很容易被理解成平均主義,況且“平等”(equality)壹詞在英語中本身就有“相同的或相等的”的意思。歐洲經歷了英國等國、特別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人類應當在政治上的平等觀念,已經在人們的理念中逐步紮根了,盡管現實政治並沒有真正實現平等;但是經濟平等的思想就並不如政治上平等的觀念那麽容易讓人們理解和接受了,因為社會每個成員的出身和天賦不同,創造財富的能力或付出的勞動量也不同,因此勞動成果和分配當然也要有差別。所以在分配上主張平等人們爭議也很大。

其實,平等的含義是指權利的平等,在經濟和社會方面,就是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平等,而不是物質分配結果的平等。20世紀以前的很多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由於親眼目睹人類社會巨大的分配差異和許多勞動階層的苦難生活,都曾經急於找到壹種壹勞永逸的解決分配平等的辦法,他們把經濟不平等甚至把政治不平等的根源都歸咎於私有制,故而提出了“公有制”的設想。勿用諱言,早期的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社會主義在分配平等問題上存在著認識問題,這個認識的問題在於,首先,早期的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社會主義者沒有認識到,分配的絕對平等只能隨著社會總財富的逐步富足和階級的消亡而得以逐步實現,試圖通過改變所有制來壹勞永逸地壹下子就實現分配絕對平等是辦不到的。從民主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看,民主社會主義是為了實現人類的最終自由,即人類不再因為物質的匱乏而異化為物質和資本的奴隸,因此可以說民主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包括物質分配在內的絕對平等。但是民主社會主義認為物質分配的絕對平等是它的終極目標,實現這壹目標只能是壹個漸進的過程;其次,早期的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社會主義者沒有認識到,分配絕對平等的實現還必須依賴經濟權利平等來實現。經濟權利平等包括勞資雙方享有平等的企業領導管理權、分配決策權等經濟權利,並利用這些權利,逐步實現分配平等。因此,“平等”對於社會分配而言,在壹定時期內只能是壹種價值追求,即分配平等只是民主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總的趨向,而不是現實。唯壹真正能夠立即實現的平等,是權利的平等(包括政治權利,還應包括經濟權利)和社會競爭機會的平等以及社會競爭起點的平等(關於社會競爭起點的平等,請見第三章和第四章)。

民主社會主義的實踐證明,生產資料的國有化(所謂“公有制”)並不是實現分配平等從而實行經濟平等的可行手段。各國社會黨的政治實踐證明,分配平等的實現是不可以僅靠主觀願望人為促成的。分配的平等在較長時期內,只能是相對的平等,而不能是絕對的平等。所謂相對的平等,是指在自由意願和自願協商、相互妥協的前提下,利益各方都對自己所得的利益份額予以基本滿意的狀態,民主社會主義名之曰“公正”。“公正”的合理性在於取得了利益分配各方的同意,並且這種同意是利益分配中的任何壹方沒有受到不合理的逼迫因素的。因此,民主社會主義既繼承了傳統社會主義的平等理念,又發展了傳統社會主義的平等理念。

社會合作 社會主義對平等理論壹個重要的發展是提出了“階級合作”或“社會合作”理論。社會合作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社會觀,它認為人類社會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為了利益的更大化而結成的團結合作的關系。聖西門學派、傅立葉學派、基督教社會主義、工場社會主義、蒲如東社會主義、拉薩爾的國家社會主義、講壇社會主義、費邊社會主義、倫理社會主義、議會社會主義都主張“階級合作”或“社會合作”觀點,認為人們的社會關系應該是“團結”、“協作”、“互助”的關系。

在聖西門的學說中, 聖西門推崇“實業階級”。而他所推崇的“實業階級”是由工人、農民、工廠主、商人和銀行家壹起組成的,他的“實業制度”是“有利於壹切社會階級”的,其使命是實現“以實現普遍幸福為直接目的的社會制度”壹,他把他的“實業制度”也稱為“協作制”;傅立葉學派把他們理想中的社會稱作“和諧制度”,資本家和其他階層都可以加入“法朗吉”;基督教社會主義認為人人應該如同兄弟壹般;工場社會主義創始人勃朗曾這樣宣言:“通過壹切人的自由協作和他們之間兄弟般的團結,使壹切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質方面進行改善!”二;蒲如東的社會主義主張實行契約下的人們互助;拉薩爾的國家社會主義、講壇社會主義、費邊社會主義和議會社會主義都明確認為國家可以是超階級的,是能夠為所有階級服務的;倫理社會主義則把社會主義看作普遍的社會道德,是各個階級都應當共同遵循的。

社會合作包括無產者之間的合作和各階級之間的合作。無產者之間的合作主要是開辦工人合作社和結成工人協會。各種流派的社會主義都有過開辦工人合作社,通過工人自助的生產與消費來消除和減輕資本對工人的剝削的設想或試驗。結成“工人協會”,通過工會的團結力量與資本的特權進行鬥爭,獲得跟資方進行工資、勞動環境、勞動保護等方面集體議價的資格,也是無產者之間合作的壹個重要方面。各個階級之間合作的思想壹種是基於社會契約論或功利主義思想,或是基於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社會學說。社會契約論或功利主義把社會的形成看作人們為了取得比不合作更多的利益目的下的人的合作,這種觀點認為社會的目的是為了個人,社會中的個人仍然是獨立的;而社會有機體理論則認為,人類社會如同壹個生命有機體,個人是生命有機體中的壹個組成細胞,個人是無法保持社會中的獨立性的,人必須服從社會,才有個人的利益。這裏,兩種合作觀產生了矛盾,並形成了長期的爭論。

社會合作思想是民主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在這壹思想指導下,民主社會主義把人類社會的壹切活動看成是為了增進社會所有人的福利,社會所取得的任何進步都是社會所有成員的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社會不應當遺忘任何壹個社會成員,並且幫助所有的社會成員承擔任何壹個社會成員可能遇到的不可抗拒的災難,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同時,它也要求所有的社會成員承擔起各自的社會責任,努力地工作,維護社會合作的正常。

社會福利和國家幹預思想 民主社會主義的經濟目的就是為著整個社會都能夠在公正的分配下,享受到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的福利增長。社會福利思想或是出於壹些社會主義者對於資產階級食利的義憤,或是因為對無產者終年勞碌仍將終生只是生產工具,老病之時依舊無所依靠的同情,或是基於人類社會的壹切進步和利益的成就,都被看作是全社會共同協作理性思維的結果。它被當作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

社會福利思想首先表達的是反對不公正分配的思想。資本主義因為生產資料為資本家所有,就把產品的分配決策權據為資本家所有,工人因為勞動力資源長期過剩的劣勢競爭地位,除了有幹與不幹的選擇權利外,根本沒有與資方平等議價的能力和權利。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實際上是壟斷了勞資合作生產中分配權,進行著不公正的分配。

公平地分配社會產品,是社會主義福利思想的根本出發點。當時的社會主義者很多都認為產生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在於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因此認為要實現平等分配,實現全社會的福利,就必須消滅私有制度。於是他們對如何消除私有制作出種種設想。他們或是主張以合作社的社會所有制替代私有制(如工場社會主義、基督教社會主義、蒲如東社會主義、拉薩爾的國家社會主義等),或是主張通過廢除財產繼承權來逐步消滅私有制(如西門學派、

傅立葉學派、工場社會主義等),或是主張通過地方自治機構實現生產資料的地方公有(如費邊社會主義),當然,也有的社會主義流派不反對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而是主張通過實行工人集體與雇主進行工資議價和實行累進稅制來縮小分配的不平等,或主張實行混合經濟(如西門學派、傅立葉學派、費邊社會主義)。

通過國家的權力來保證社會分配的公正是講壇社會主義和拉薩爾的國家社會主義所主張的。它們所提出由國家提供工廠立法、社會保險、實現免費教育等設想,是民主社會主義的福利國家制度的芻議。

漸進長入思想 各流派的社會主義壹般都認為社會主義的實現應當是逐步的、漸進的。倫理社會主義和講壇社會主義都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人類道德、教養的進步,而人類道德、教養的進步是不能壹夜之間就實現的,因此需要有壹定的進步過程;費邊社會主義從社會有機體論出發,認為重大的社會變革只能是如機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壹樣,是個舊制度成份不斷減少,新制度逐漸長成的過程。

五、社會主義運動與民主社會主義理論的醞釀

社會主義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後期流派紛紜,它成了所有爭取社會平等、提倡人類互助團結的政治思潮的總稱。共產主義思想由於也反對現實的不平等,同情無產階級的悲慘境地,在那個時候也被人們當作社會主義的壹個流派看待。但是實際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反對這種歸類的(他們的《共產黨宣言》等早期著作很明白的表明了他們的這壹觀點)。只是後來由於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學說的影響曾經壹度壓倒性地成了社會主義運動的主流流派,社會主義運動幾乎完全演變成了共產主義運動,恩格斯才不再反對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運動稱為社會主義運動。民主社會主義雖然受到過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學說和運動的重大影響,但就它的理論來說,它並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學說的繼承。我們很難從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中找到來源於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學說的東西,相反,我們能夠找到很多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學說不同的理論。關於民主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學說的區別,將在第三章敘述。

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了傳播和實踐他們的學說,他們參加到了社會主義運動中。第壹國際和第二國際是他們在社會主義運動中所做的兩件最為重要的事。

十九世紀60年代,歐洲的工業化社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煤的總產量從1850年的6730萬噸,1860年增至11950萬噸;鐵的總產量1850年為342萬噸,1860年增至612萬噸。世界貿易總額1850年為1454000萬金馬克,1870年為3742000萬金馬克。工人階級力量也不斷壯大,60年代歐洲的產業工人已達874萬,手工業工人有1123萬人。但是在五、六十年代,歐洲列強各國的經濟危機反復發生,這使得工人階級的處境惡化,工人階級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勞動境地,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各國工會組織更是紛紛產生,於是,各種社會主義思想獲得了廣泛傳播。各國的社會主義者感覺到在此世界形勢下,建立壹個國際性的工人組織,用來指導和協調各國的社會主義運動,是十分必要的。

1864年9月28日,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代表在倫敦召開大會,宣布了關於建立壹個國際性聯合組織的方案,得到大會壹致通過。因此這天就被認作“國際工人協會”(後來被簡稱為“第壹國際”)的成立的日子。協會除馬克思和另外壹個英國人彼得·福克斯外,都不是知識分子,而主要由工人組成。根據大會決議,大會推舉了35位現居倫敦者(出於經費的原因)作為各國工人代表組成的中央委員會(義務兼職),居住在倫敦的馬克思成為了中央委員會委員之壹。馬克思設法將第壹國際的綱領和章程的起草機會掌握到手裏,起草綱領和章程。由於馬克思主義還未被人們認同,為了使綱領和章程能夠被通過,在起草綱領和章程時,馬克思還根本不能夠將他的思想公然地放進綱領和章程,他所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地沖淡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壹到了馬克思成為第壹國際的實際領導人以後,馬克思開始在國際內部積極推廣他的理論學說。隨著馬克思對第壹國際領導權的不斷集中,第壹國際內部的鬥爭就壹直不斷,這些鬥爭壹是在理論主張方面,壹是在領導權方面。這裏面先後發生了對蒲魯東社會主義、拉薩爾社會主義、工會社會主義、巴枯寧主義的鬥爭。馬克思最終取得了對第壹國際的控制,將很多馬克思主義的反對者、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者先後排除出了第壹國際,使第壹國際徹底成了共產主義的、而不再是社會主義的協會。1868年,馬克思的《資本論》(第壹卷)被規定作為該組織的理論和行動的準則,要求“國際”普遍宣傳和翻譯。

1871年3月,法國爆發了“巴黎公社”暴力革命,馬克思領導下的第壹國際公開支持“巴黎公社”。“巴黎公社”革命震撼了資本主義世界,在各國資產階級政府看來,馬克思領導下的第壹國際公開支持“巴黎公社”,又宣揚階級鬥爭理論和無產階級革命學說,因此,為了預防暴力革命在本國發生,加強了對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壓制。法國政府也在1871年6月向各國政府發了通電,號召共同討伐“國際”。在此情況下,第壹國際的處境變得十分艱難了。同時,社會主義運動內部也產生了新情況。首先是在第壹國際外部的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流派與第壹國際的矛盾激化,使得第壹國際無法在倫敦立足;其次是第壹國際在惡劣的外部條件下,內部不斷有人(如奧哲爾、克魯拉夫特、約·黑爾斯等)受外部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影響,認為國際的指導思想和對“巴黎公社”的態度使社會主義運動和“國際”的生存受到損害,而最終使第壹國際出現了無法彌合的裂痕。因此,1872年後,第壹國際已經無法繼續開展活動,面臨解散的命運了。1876年7月15日,第壹國際宣告停止活動。

歐洲進入八十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向壟斷方向發展,資本競爭白熾化了,卡特爾和托拉斯在各國紛紛出現,而各國的經濟危機也不斷出現。另外,德國、法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美國、英國、葡萄牙、瑞士、波蘭、西班牙、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墨西哥等國都相繼在七、八十年代成立了社會主義的組織和政黨,工會數目和人數不斷增加,工人運動也開始高漲,且規模更趨宏大。在此形勢下各國社會主義者又試圖重新建立壹個社會主義的國際組織,來協調各國的社會主義者的行動。1884年底,英國社會民主聯盟向歐洲各社會主義政黨發出了呼籲書,宣布將於1885年5月召開國際社會黨人代表會議,但計劃未能實現;1886年4月底5月初,比利時工人黨代表大會也宣布將召開國際工人代表大會。恩格斯又得到消息,1886年8月23~26日,法國的“可能派”在英國工聯的支持下將在巴黎召開國際工人代表會議,會議要根據“可能派”提出的議案通過決議,委托法國社會主義工人聯合會(可能派)於1889年在巴黎國際博覽會期間召開國際工人代表大會。1888年11月6~8日,英國工聯發起的國際工會代表大會在倫敦召開,大會作出決議,將根據1886年國際代表會議的決議,於1889年夏天正式舉行國際代表大會,並由法國負責籌備這個大會。

可能派是法國社會主義工人聯合會中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派別。恩格斯在得知這壹消息後,擔心可能派和英國工聯因為發起創立新的社會主義國際組織而獲得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領導權,遂決定在可能派與英國工聯的大會舉行的同時,也成立壹個新的社會主義國際組織。

於是恩格斯帶領德國社會黨中的馬克思主義的領袖李蔔克內西、倍倍爾、蓋得(Jules Guesde)等人開始籌備新“國際”,並最後宣布與可能派同時在同壹城市召開國際工人代表大會。由於恩格斯等人進行了充分策劃籌備,這次大會盡管恩格斯壹方的參加人數遠不如可能派壹方多,但代表所代表的國家和民族多於可能派壹方。不過,這次大會並沒有作出建立第二國際的正式決議,只是確立了下屆代表大會召開的事宜。壹般的共產主義運動史的研究者認為這事實上宣告了“第二國際”的成立。實際上,第二國際成立時連個固定的組織和名稱也沒有,到1900年召開巴黎代表大會,才有了“國際社會黨代表大會”這個正式名稱,設立了常務機構“社會黨國際局”,到1907年才制定了章程。它事實上是相當松散的組織,它唯壹做的就是每隔幾年召開壹次代表大會。

從1889年第二國際成立,到1915年第二國際“破產”,第二國際在思想領域發生了以下重大內容的爭論,壹是提出了勞動立法的討論,二是圍繞關於“鬥爭策略”問題而發生的“修正主義”和“米勒蘭事件”進行激烈論戰,三是關於對於戰爭態度的問題的論戰。以上內容的爭論,最終導致了具有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社會主義者與共產主義的分裂,民主社會主義理論也在以上的爭論中開始醞釀。

在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多數代表贊成爭取勞動立法。爭取勞動立法其實既與傳統社會主義者的“走合法鬥爭道路”的主張壹致,實際上也不違背馬克思主義。但這個問題卻遭到了無政府主義者的反對。因為爭取勞動立法,實際上等於認同國家的作用,而無政府主義是反對國家的存在的。但是,認同國家在社會主義實現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已經是絕大多數社會主義者的共識,大會通過了《國際工人保護立法》和《實現工人保護要求的方法和途徑》兩個文件。

1874年,恩格斯曾經作過預言,認為以後產生的新“國際”將是“純粹共產主義的國際”壹。但是事實上剛成立的“第二國際”中各種社會主義思想的人都存在。圍繞關於“鬥爭策略”問題而發生的關於“修正主義”和“米勒蘭事件”所進行的激烈論戰,反映了第二國際的思想復雜性。德國社會黨領袖之壹的伯恩施坦,從1890年起連續發表了大量文章,開始對馬克思主義的學說進行“修正”;接著,法國的社會黨領袖米勒蘭(Millerand, Alexandre)接受了資產階級政府的邀請,進入內閣任職。這些事情,引發了第二國際和各國社會黨內關於黨的鬥爭策略,和關於對無產階級革命與專政理論的看法的激烈辯論。這場社會黨和第二國際內部持續了二、三十年的內部辯論,直到1919年前後以社會黨的最終分裂才告結束。

第二國際關於對於戰爭態度的論戰也是壹個非常重要的事件。由於德國國力發展後來居上,與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資源與市場的激烈爭奪,使得英法俄與德奧之間的戰爭氣氛日益緊張。在對於戰爭的態度上,多數社會黨人反對戰爭,並認同應盡力避免戰爭。但對於戰爭如果真的爆發所應持的態度上,多數社會黨人持愛國立場,主張在戰爭面前本國利益至上。這種態度在社會黨人已經進入議會甚至內閣的英、法、德等國尤為突出,而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和其它國家的左派則持“工人階級無祖國”的觀點,要求各國社會黨以反對通過軍費案等手段制止戰爭的發生,並要求在如果有戰爭的危險的情況下,各國社會黨應該“利用戰爭引起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來喚起受壓迫最深的階層,來加速資本主義統治的崩潰。”

然而,對於已經進入議會甚至內閣的英、法、德等國社會黨來說,阻止壹場戰爭的發生,並不是可以僅憑社會黨本身的意誌就能夠達到的,它們不能不受到各國人民情緒的左右,也不能不掂量各個社會黨在本國實際的政治力量,也不可能不考慮本國的安全和利益,等等。1814年8月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美國和丹麥、瑞典及俄國的孟什維克等社會黨分別明確表態支持戰爭中的本國政府。

大多數人只是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開創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其實同時也是民主主義者。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其實到處體現著他們對於政治民主的熱忱。晚年的恩格斯這樣說過:“馬克思和我在四十年間反復不斷地說過,在我們看來,民主共和國是唯壹的這樣的政治形式,在這種政治形式下,工人階級和資本家階級之間的鬥爭能夠先具有普遍的性質,然後以無產階級的決定性勝利告終。” [i]盡管恩格斯在這個文獻中澄清過“我根本沒有說過什麽‘社會黨將取得多數,然後就將取得政權’ [ii]。相反,我強調過,十之八九我們的統治者早在這個時候到來以前,就會使用暴力來對付我們了;而這將使我們從議會鬥爭的舞臺轉到革命的舞臺”,但是他對未來社會應該采取民主制度無疑是充分肯定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恩格斯的這段表示: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的前提是民主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只有在民主共和國的體制下才能實現。本文將簡要介紹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自由、民主和憲政以及個人自由的理論,以便於人們更加全面和正確地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體系。

壹、關於國家和社會的理論

壹般說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來源被認為是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不過除了上述來源,恩格斯也認為他們的理論來源是歐洲思想啟蒙運動和歐洲憲章運動的理論成果的發展。恩格斯對科學社會主義作這樣的曾經論述:“現代社會主義,就其內容來說,首先是對統治於現代社會中的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階級對立和統治於生產中的無政府狀態這兩個方面進行考察的結果。但是,就其理論形式來說,它起初表現為十八世紀法國偉大啟蒙學者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壹步的、似乎更徹底的發展。” [iii]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會體現上述社會進步運動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實際上,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本人也是歐洲憲章運動的直接積極參與者。馬克思擔任《萊茵報》和《新萊茵報》編輯和主編期間,壹直利用這些報刊積極鼓吹民主憲政,支持憲章運動,反對普魯士和其他國家政府對思想、言論和新聞的控制和檢查。而恩格斯則投身於爭取國家民主的憲章派的武裝起義,成為起義軍的壹名軍官,親身參與戰鬥,以至於以後很多社會主義運動及工人運動的領袖以“將軍”來親切地稱呼他。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壹個民主主義者。並且,民主主義的思想並不是如某些學者所稱只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思想,這種思想實際上壹直貫穿於這兩位偉人的壹生。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壹生既是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也始終是民主主義者。馬克思和恩格斯甚而至於把民主提升到了與共產主義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共產主義看出是民主的必然結果,來強調民主對於無產階級的巨大意義。恩格斯在1845年就德國問題說過:“民主在今天就是共產主義” [iv]在此之前,恩格斯也曾經在討論德國問題時說過:“因為在我國對工人階級來說,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是壹個東西” [v]。

在思想上,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民主主義者,這首先體現在他們的“人民主權”思想,也體現在他們的憲政民主、消滅政治國家的政治主張上。

1、人民主權和消滅政治國家的主張

“人民主權”是民主這個概念的核心,所謂“主權”即是“最高權力”,人民主權的主張意味著人民才是國家的主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把“人民主權”看作未來國家的必然。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普選權、直接立法權、人民權利、人民軍隊等等這壹切美麗的東西都只有“建立在承認所謂人民主權的基礎上,所以它們只有在民主共和國內才是適宜的。” [vi]恩格斯在《法蘭克福議會》壹文中指出:“國民議會的第壹個行動必須是,大聲而公開地宣布德國人民的這個主權。它的第二個行動必須是,在人民主權的基礎上制定德國的憲法,消除德國現存制度中壹切和人民主權的原則相抵觸的東西。” [vii]

在人民主權思想下,馬克思把人民視為未來國家本身,強調人民在國家制度和法律上具有主體地位。馬克思說:“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法律、國家本身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規定和特定內容,因為國家就是壹種政治制度。” [viii]所以,人民及其組成的社會永遠高於國家。他還說:“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真正的構成部分,是意誌所具有的現實的精神實在性,它們是國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會本身把自己變成國家。它們才是原動力。” [ix]在他看來,國家就應該是人民意誌的體現,他說:“在君主制中,整體即人民從屬於他們存在的壹種方式,即他們的政治制度。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本身就是壹個規定,即人民的自我規定。在君主制中是國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則是人民的國家制度。民主制是國家制度壹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啞謎。在這裏,國家制度不僅就其本質說來是自在的,而且就其存在、就其現實性說來也日益趨向於自己的現實的基礎。現實的人、現實的人民,並確定為人民自己的事情。國家制度在這裏表現出它的本來面目,即人的自由產物。也許有人會說,在壹定意義上,這對於君主立憲制也是正確的。然而民主制獨有的特點,就是國家制度無論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環節,政治制度本身在這裏不能組成國家。”“黑格爾從國家出發,把人變成主體化的國家。民主制從人出發,把國家變成客體化的人。正如同不是宗教創造人,而是人創造宗教壹樣,不是國家制度創造人民,而是人民創造國家制度。”“在民主制中,不是人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為人而存在;在這裏人的存在就是法律,而在國家制度的其他形式中,人卻是法律規定的存在。民主制的基本特點就是這樣。”“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法律、國家本身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規定和特定內容,因為國家就是壹種政治制度。” [x]

馬克思把人民主權跟國家憲法和法律的立法權緊密聯系在壹起,但是他所講的立法權,不是指在現有國家制度下的立法權,而是指人民重新創立壹個嶄新的國家制度的憲法和法律的創制權:“‘立法權本身是國家制度的壹部分’,而國家制度‘本身是不由立法權直接規定的’。但國家制度也畢竟不是由自己產生的。而那些‘需要進壹步規定’的法律,也應該壹開始就確立下來。在國家制度以前和國家制度以外,立法權就應該存在或者早就應該存在。所以立法權應該存在於現實的、經驗的、確立了的立法權之外。” [xi]

馬克思更是在《1848年11月4日通過的法蘭西共和國憲法》中提出,國家要服從人民的意誌,使人民的意誌能夠在國家法律中得到體現,但是這需要先掌握國家權力:“人民!妳們不僅對原則,而且對細節可以抱有自己的主張,但是妳們得首先取得政權。” [xii]

普選權和人民制定憲法的創制權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極其重視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述人民主權時,是把人民主權與普遍選舉制度、人民創制憲法權緊密聯系在壹起的,認為普遍選舉制度是人民獲得制定憲法權利的前提:“憲法的基礎是普選權” [xiii],指出“它(無產階級)借助出版自由、集會和結社權可以為自己爭得普選權,而借助直接的普選權並與上面所說的鼓動手段相結合,就可以爭得其余的壹切。” [xiv]馬克思甚至直接把普選權看著是“社會主義的措施”:“普選權就等於英國工人階級的政治統治,因為在英國,無產階級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在長期的、雖然是隱蔽的內戰過程中,無產階級已經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階級地位,而且甚至在農業地區也不再有農民,而只有地主、資本主義企業主(農場主)和雇傭工人。因此,在英國,普選權的實行,和大陸上任何標有社會主義這壹光榮稱號的其他措施相比,都將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社會主義的措施。在這裏,實行普選權的必然結果就是工人階級的政治統治。” [xv]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有史以來的國家都具有階級性,而社會主義追求人的解放,首先是要獲得人的“政治解放”,因此,消滅“政治國家”,即消滅國家的階級性,使國家不再是階級的國家,不再是階級壓迫的工具,而是成為社會的國家,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首先目標。為此,馬克思指出:“現代的法國人對這壹點是這樣了解的:在真正的民主制中政治國家就消失了。這可以說是正確的,因為在民主制中,政治國家本身,作為壹個國家制度,已經不是壹個整體了。” [xvi]

關於消滅政治國家的主張,馬克思早在1843年所著的《論猶太人問題》壹文中就提出來了: “像北美很多州所發生的情形那樣,壹旦國家取消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財產資格,國家作為國家就廢除了私有財產,人就宣布私有財產在政治上已被廢除。……財產資格是從政治上承認私有財產的最後壹個形式。”“當國家宣布出身、等級、文化程度、職業為非政治的差別的時候,當國家不管這些差別而宣布每個人都是人民主權的平等參加者的時候,當它從國家的觀點來觀察人民現實生活的壹切因素的時候,國家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廢除了出身、等級、文化程度、職業的差別。盡管如此,國家還是任憑私有財產、文化程度、職業按其固有的方式發揮作用,作為私有財產、文化程度、職業來表現其特殊的本質。國家遠遠沒有廢除所有這些實際差別,相反地,只有在這些差別存在的條件下,它才能存在,只有同它這些因素處於對立的狀態,它才會感到自己是政治國家,才會實現自己的普遍性。” [xvii]

以上這壹段關於消滅政治國家的論述,有以下幾個含義:第壹,消滅政治國家意味著消滅了政治私有制,實現了人民主權。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國家是階級鬥爭的產物,具有階級性。消滅國家的階級性就是消滅了政治國家,國家也就不再是某個階級的屬性,因此是從政治上消滅了國家的私有性質。第二,意味著實現了社會民主,也就是階級差別和階級的消滅。消滅了國家的階級屬性,也就是意味著階級在國家範圍內消亡,所以的社會成員在政治權利上都是平等的。第三,“當國家宣布出身、等級、文化程度、職業為非政治的差別的時候,當國家不管這些差別而宣布每個人都是人民主權的平等參加者的時候,當它從國家的觀點來觀察人民現實生活的壹切因素的時候,國家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廢除了出身、等級、文化程度、職業的差別”,也就是實現了“消滅政治國家”。

為了消滅政治國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消滅人的階級差別,從而廢除階級,包括廢除無產階級,才是實現消滅政治國家的唯壹路徑:“共產黨人認為,廢除國家的意思只能是廢除階級的必然結果,而隨著階級的廢除,自然就沒有必要用壹個階級的有組織的力量去統治其他階級了。” [xviii]“在發展進程中,當階級的差別已經消滅和全部生產集中在由各個成員組成的壹個團體手裏的時候,公眾的權力就失去自己的政治性質。原來意義上的政治權力,是壹個階級用以鎮壓另壹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如果說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中壹定要團結成為階級,如果說它通過革命使自己成為統治階級,並以統治階級的資格運用暴力消滅舊的生產關系,那末它在消滅這種生產關系的同時,就消滅階級對立存在的條件,就根本消滅壹切階級,從而也就壹並消滅它自己這個階級的統治。” [xix]馬克思強調,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目的就是要建立壹個沒有階級統治的國家:“工人階級的解放應該由工人階級自己去爭取;工人階級的解放鬥爭不是要爭取階級特權和壟斷權,而是要爭取平等的權利和義務,並消滅任何階級統治”。 [xx]所以,那種把“無產階級專政”說成是“無產階級專制”或“無產階級獨裁”,並不符合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原意。在這裏,我們應該對恩格斯曾經說過的“我根本沒有說過什麽‘社會黨將取得多數,然後就將取得政權’”這句話做壹些說明。這句話看起來像是否認社會黨在普選下通過獲得選民的多數取得政權,其實不然,這只是恩格斯壹方面指出在當時盡管議會道路為社會黨進行政治鬥爭提供了新途徑,但是從當前的政治環境看,還不能確定社會黨成為多數並不絕對代表壹定能夠獲得執政機會,因為社會黨還面臨資產階級背棄社會民主拒絕把政權交給多數的社會黨,所以社會黨為了獲得國家權力應該做議會和暴力革命兩手的準備;同時他也是在指出,社會黨取得政權並不是不管國家政體的性質,簡單接受舊的國家制度,而是應該有無產階級自己的民主國家形式和對經濟革命的要求,對國家進行改造。仔細品讀《答可尊敬的卓萬尼博維奧》的文義可以得到這樣正確的理解。

為了達到消滅政治國家的目的,馬克思強調把社會置於國家的位置之上,使得國家服從於社會,而不是社會服從於國家。他說:“自由就在於把國家由壹個站在社會之上的機關變成完全服從這個社會的機關;而且就在今天,各種國家形式比較自由或比較不自由,也取決於這些國家形式把“國家的自由”限制到什麽程度。” [xxi]從這壹主張我們應該得出這種結論,馬克思在對待國家的態度上,主張以人民或者社會的權利去限制國家的權力,使得國家服從人民或者社會的意誌。而主張限制國家權力同時也是馬克思所反對的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這就是說,在對待國家權力上,馬克思和資產階級的態度是壹致的,這也是馬克思認為在無產階級在自己的解放鬥爭中,應該支持資產階級自由派的原因所在。這將在下文提到。

盡管馬克思把政治自由看成自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把政治自由當作人類自由的全部,而只是人的自由的壹個組成部分和壹個民主發展階段,人的終極自由還有賴於消滅人對於資本的依附,從資本的支配和剝削下解放出來。所以馬克思說:“政治解放的限度首先就表現在:即使人還沒有真正擺脫某種限制,國家也可以擺脫這種限制,即使人還不是自由人,國家也可以成為共和國。” [xxii]“政治解放當然是壹大進步,盡管它不是壹般人類解放的最後形式,但在迄今為止的世界制度的範圍內,它是人類解放的最後形式。不言而喻,我們這裏指的是實在的、實際的解放。” [xxiii]可見,馬克思在當時把政治自由視為人類當前先壹步爭取的解放目標,是人類爭取社會主義的第壹個階段性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政治民主就無法實現人類的最終自由、無法實現社會主義。

但是,對照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長期以來世界許多社會主義政黨在爭取實現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忽視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政治自由的理論,把階級鬥爭無限上升到從肉體到精神的對不同意識形態和利益要求的壓制,對基本人權造成侵害侵害,違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學說中關於政治自由和消滅政治國家的原則,不僅使得民主被嚴重損害,也損害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的聲譽。這其實也正是蘇東國家的社會主義遭到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歷史的教訓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是不能跟政治民主和人的政治自由相割裂的。割裂和拋棄馬恩學說中的政治民主思想和政治自由原則,是不可能成功和穩定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在民主主義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才符合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

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民主的壹個十分重要的概念。但是很多人並沒有正確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個概念,無法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既講“無產階級專政“,又講”民主”這樣的矛盾,這是因為他們把“無產階級專政”或者“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僅僅從字面上解釋為“無產階級政治獨裁”,是要對其他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剝奪政治權利。實際上,這種認識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的誤讀。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裏,無產階級專政的含義就是在社會民主基礎的普選基礎上上,無產階級依靠選民優勢而單獨獲得領導社會的權力,也就是獲得獨立執政的機會: “無產階級專政”其實就是普遍選舉的結果。恩格斯曾經解說無產階級革命的進程時說:

“首先無產階級革命將建立民主制度,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在英國可以直接建立這種統治,因為那裏的無產者現在已占人民的大多數,在法國和德國可以間接建立這種統治,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大多數人民不僅是無產者而且還有小農和城市小資產者,小農和小資產者正處在分化為無產階級的過渡階段,他們的壹切政治利益的實現都愈來愈依賴無產階級,因而他們壹定很快就會同意無產階級的要求。” [xxiv]

前面提到過馬克思在他的《國際工人協會章程和條例》中所作的明確闡述:“工人階級的解放鬥爭不是要爭取階級特權和壟斷權,而是要爭取平等的權利和義務,並消滅任何階級統治” [xxv]。因此無產階級要成為未來社會的領導階級不是靠階級特權或者是因為它天生具有優越性,而是靠民主普選。通過普選獲得執政機會,從而可以通過壹系列的國家法令,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制度,最終導致社會主義或者共產主義的建立。但是無產階級即使獨立執政也並不意味著將要剝奪其他階級行使正常的公民權利,因為無產階級只剝奪資產階級利用資本剝削勞動的權力,但不會剝奪資產階級成為普通公民和行使正常公民權利的權利。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消滅政治國家”的主張所決定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主思想性還體現在他們的關於國家軍隊的主張上。他們主張以武裝全體人民代替常備軍。“武裝全體人民。今後,軍隊同時也應當是勞動大軍,使部隊不再象以前那樣光是消費,並且還能生產,而所生產出來的東西要多於它的給養費用。” [xxvi]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民有武裝自己的權利,“可是要知道,武器的確是屬於人民的,這首先是因為,它是全民的財產,其次,它是人民所爭得的有保證的武裝權利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xxvii]恩格斯明確主張讓“每個人家裏都有槍械和裝備,象瑞士那樣”,讓每個公民掌握軍事。他公開主張:“如果每個公民家裏都有壹支槍和五十發子彈,還會有哪壹個政府敢侵犯政治自由?” [xxviii]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武裝全體人民的主張,從另壹方面印證了他們所主張的無產階級專政並非無產階級的政治專制,而恰恰是人民主權下的憲政的社會民主。

2、憲政和共和制

憲章運動是歐洲無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爭取國家在憲法治理下的政治民主的運動,無產階級是這個運動的主力軍。恩格斯說道:“因為工人並不尊重法律,而只是在無力改變它的時候才屈服於它,所以,他們至少也要提出修改法律的建議,他們力求以無產階級的法律來代替資產階級的法律,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無產階級所提出的這種法律就是人民憲章(People’s Charter)”,他對當時的憲章主義和憲章派作出這樣評價:“憲章主義是工人反抗資產階級的集中表現。在工會的活動和罷工中,這種反抗總是分散的;總是個別的工人或部分的工人同個別的資產者作鬥爭。即使鬥爭有時普遍化了,這多半也不是出於工人的自覺;當工人自覺地這樣做的時候,這種自覺的基礎就是憲章主義。在憲章主義旗幟下起來反對資產階級的是整個工人階級,他們首先向資產階級的政權進攻,向資產階級用來保護自己的這道法律圍墻進攻。憲章派是從民主黨中產生出來的。民主黨是在18世紀80年代和無產階級同時並在無產階級內部發展起來,在法國革命時期強大起來並且在締結和約後成為‘激進的’政黨。那時,它的主要中心在北明翰和曼徹斯特,以前是在倫敦。它曾經和自由資產階級聯合起來迫使舊議會的寡頭政客通過了改革法案,從那時起,它已是壹個愈來愈鞏固的和資產階級對立的工人政黨了。1835年以威廉·洛維特為首的倫敦工人協會(Working Men’s Associa-tion)委員會,草擬了人民憲章,裏面包括下列“六條”:(1)精神正常並且沒有犯過罪的壹切成年男子都有普選權;(2)議會每年改選壹次;(3)議會議員支薪,使沒有財產的人也能夠當代表;(4)為了消除資產階級方面的賄買和恐嚇,選舉采用秘密投票的方式;(5)設立平等的選區以保證平等的代表權;(6)取消純屬形式的300英鎊地產的代表資格限制,使每個選民都同樣有被選舉權。這六條只涉及下院的組織,初看起來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卻足以把英國的憲法連同女王和上院徹底毀掉。” [xxix]

從恩格斯上面的評述可以看出,恩格斯對以爭取包括普通工人階級在內的公民普遍的選舉權為主要目的修改憲法,使憲法成為代表人民意誌的國家制度的憲章主義和憲章運動,是完全贊同並且也是積極參與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憲章運動的積極參與者,都利用了《萊茵報》和他們共同創辦的《新萊茵報》積極宣傳憲政思想、反對政治專制制度。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要求國家實行人民憲政,而且明確提出建立共和制國家的要求。前面談到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壹文中明確指出了“如普選權、直接立法權、人民權利、人民軍隊等等”“這壹切美麗的東西都建立在承認所謂人民主權的基礎上,所以它們只有在民主共和國內才是適宜的”的論斷,而且曾經指出1871年的“巴黎公社”就是人民主權性質的各個階級、階層共同享有政治權利的,同時也是壹個工人階級作為選民多數的共和制國家:

“既然公社是法國社會的壹切健全成分的真正代表,也就是真正的國民政府,那末,由於它同時又是工人的政府,是爭取勞動解放的勇敢戰士,它就是十足國際性的。” [xxx]馬克思把巴黎公社這種共和制民主視為“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並且斷定“公社給共和國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礎” [xxxi]。恩格斯也認為“巴黎公社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了” [xxxii],而是壹個政治自由的共和制民主政權。晚年的恩格斯再次強調共和制民主國家對於社會主義的重要性,他說:“如果說有什麽是勿庸置疑的,那就是,我們的黨和工人階級只有在民主共和國這種政治形式下,才能取得統治。民主共和國甚至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特殊形式,法國大革命已經證明了這壹點。” [xxxiii]

應該註意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種政治的共和、民主理論,又是和他們關於“消滅政治國家”的主張是相得益彰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巴黎公社的系統論述,以及關於民主共和國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特殊形式的論斷,代表著他們關於未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設想,也再次印證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所主張的“無產階級專政”,實際上是巴黎公社這種可以給予所有階級的公民以政治權利,而無產階級得以在普選制度下,以其絕對的選民優勢成為國家執政者的民主國家制度。

3、在爭取民主的鬥爭中支持資產階級自由派

有不少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缺乏了解的人,壹直錯誤地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對言論、結社和普選等政治自由持否定態度,認為那是資產階級的東西,社會主義不需要這些。真是大謬不然!

的確,馬克思曾經抨擊過資產階級虛偽的形式上的民主,但是他認為無產階級不能因為資產階級搞虛假的民主因此就跟著拋棄那些民主的形式:“普選權在法國是老早就已存在的,但它在那裏因受波拿巴政府濫用而獲得了壹種惡劣的名聲。公社之後,就沒有工人政黨能去利用它了。在西班牙,普選權也是自共和國成立時起就已施行了的,但在西班牙拒絕參加選舉早已成為壹切嚴肅的反對黨派的通例。瑞士試行普選權的結果,也根本不能鼓舞工人政黨。羅曼語各國的革命工人都慣於把選舉權看做陷阱,看做政府的欺騙工具。在德國,就不是這樣。‘共產黨宣言’早已宣布,爭取普選權、爭取民主,是戰鬥無產階級的首要任務之壹,而拉薩爾重又提出了這個要求。當俾斯麥不得不實施普選權作為使人民群眾對他的計劃發生興趣的唯壹手段時,我們的工人立刻就很認真地對待了這件事情,把奧古斯特倍倍爾選進了第壹屆制憲帝國國會。從此以後,他們就壹直這樣使用選舉權,以致使他們自己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並成了世界各國工人效法的模範。如果用法國馬克思主義綱領中的話來說,選舉權已經被他們transformé de moyen deduperie qu’il a été jusqu’ici en instrument émancipation——由向來是欺騙的工具變為解放工具。” [i] 馬克思曾經也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中說過:“憤恨資產階級專政,要求改造社會,要把民主共和機構保存起來作為實現這種改造的工具,團結在作為決定性革命力量的無產階級周圍,——這就是所謂社會民主黨即紅色共和國黨的壹般特征。” [ii]在《關於工人階級的政治行動》壹文中恩格斯說道:“政治自由、集會結社的權利和出版自由,就是我們的武器;如果有人想從我們手裏奪走這個武器,難道我們能夠袖手旁觀和放棄政治嗎?有人說,進行任何政治行動都等於承認現存制度。但是,既然這個制度把反對它的手段交到我們手中,那末利用這些手段就不意味著承認現存制度。” [iii]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這樣清楚的了解政治自由對於實現社會主義的重大意義,所以他們不能不十分鮮明地指出,無產階級只有獲得言論、結社和普遍選舉等等的民主權利,才能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它借助出版自由、集會和結社權可以為自己爭得普選權,而借助直接的普選權並與上面所說的鼓動手段相結合,就可以爭得其余的壹切。” [iv] ,他們告誡社會主義者,在爭取政治民主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存在共同利益。恩格斯因此在《共產主義者和卡爾·海因岑》壹文中提出:

“民主主義還末實現以前,共產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就要並肩戰鬥,民主主義者的利益也就是共產主義者的利益。” [v]

因此恩格斯明確要求,社會主義者在爭取政治自由的鬥爭中,應該毫不猶豫地支持資產階級自由的爭取自由民主的鬥爭:“在自由派資產階級同政府鬥爭中,共產主義者始終應當支持自由派資產階級,但同時也應當提防不要跟著資產階級自欺欺人,不要去聽他們那壹套娓娓動聽的說什麽資產階級的勝利會給無產階級帶來良好結果的花言巧語。共產主義者從資產階級的勝利中得到的好處只能是以下這些:(1)得到各種讓步,使共產主義者易於捍衛、討論和傳播自己的原則,從而使無產階級易於聯合成壹個緊密團結的、準備戰鬥的和有組織的階級;(2)使他們確信,從專制政府垮臺的那壹天起,就輪到資產者和無產者鬥爭了。從這壹天起,共產黨在這裏所采取的政策,也將和在資產階級已占統治地位的那些國家裏所采取的政策壹樣。” [vi]

事實上,專制主義不僅限制了無產階級爭取政治自由和社會自由的權利,同樣也限制了資產階級的自由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在爭取政治自由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產階級自由派與無產階級是“同路人”,資產階級所爭取的言論、結社和普遍選舉等民主要求,也是無產階級的要求,而且是比起資產階級,它們是更為重要的要求。資產階級在爭取自己的自由的同時,為了得到無產階級的支持,他們不得不口頭承諾給予無產階級同樣權利,盡管這些承諾在資產階級獲得國家權力以後不會輕易予以兌現:“如果不同時把武器交給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就不能爭得自己的政治統治,不能使這種政治統治在憲法和法律中表現出來。針對著按出身區分的各種舊的等級,它應當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人權;針對著行會制度寫上貿易和工業自由;針對著官僚制度的監督寫上自由和自治。如果堅決徹底,資產階級就應當要求直接的普選權、出版、結社和集會自由,廢除反對居民中各個階級的壹切特別法令。然而這也就是無產階級應當向資產階級要求的壹切。” [vii]

顯而易見,支持資產階級的這些民主要求,讓無產階級也爭取到的這些權利,對以後爭取無產階級從資產階級的壓迫下的解放,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恩格斯明確指出爭取出版、結社和集會自由、普選權、地方自治等等“盡管這壹切是資產階級性質的,但是怯懦的資產階級沒有它們也能過得去,而工人沒有它們卻永遠不能為自己爭得解放。” [viii] 他立場鮮明地要求無產階級應該支持資產階級的民主要求:

恩格斯在指出無產階級跟資產階級有著利益對立的同時,支持資產階級要求民主的立場是如此鮮明,充分顯示了科學社會主義反對政治專制的鮮明態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無產階級和整個人類的自由的取得,最根本的靠的是政治權利的獲得,也就是民主權利的行使。馬克思和恩格斯當然沒有否定過暴力革命的在無產階級爭取鬥爭中的作用,但是,暴力革命對於這兩位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來說,實際上從來不是首選的也不是唯壹的變革社會的方式。(早在1845年2月,恩格斯就說過:“如果社會革命和共產主義的實現是我們的現存關系的必然結果,那末我們首先就得采取措施,使我們能夠在實現社會關系的變革的時候避免使用暴力和流血。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壹種辦法,就是和平實現共產主義,或者至少是和平準備共產主義。所以,如果我們不願意用流血的辦法解決社會問題,如果我們不願意使我們的無產者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狀況之間的日益加深的矛盾尖銳到像我們對人性的理解所啟示的那樣,必須要用暴力來解決,要在絕望和強烈的復仇心中來解決,那末,諸位先生,我們就應當認真地和公正地處理社會問題,就應當盡壹切努力使現代的奴隸得到與人相稱的地位。” [ix] 恩格斯晚年時,恩格斯看到了各國社會民主黨在普遍選舉和議會選舉中獲得的巨大成就,更加相信通過政治民主的途徑去實現社會主義。他說:“暴力起義在許多年內是不可能的了,至少是英國在國外重新陷入嚴重的窘境以前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只剩下壹條開展合法運動的道路,這個運動已經在地方自治即“自己來治理自己的地方”的旗幟下開始了。” [x]當然,恩格斯並沒有絕對認為以後永遠不再可能再需要“暴力革命”,因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往往並不壹帆風順,在有些國家如果無產階級爭取民主的可能沒有希望,人民的暴力革命仍然具有正當性),而無論是通過暴力革命還是民主道路實現社會變革,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都離不開國家的民主化。

當然,恩格斯也明確指出,民主對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有著差別的。這種差別主要不是概念的差別,而是民主深度和廣度的差別,因為資產階級本身並不從概念上否認人的自由權利,但是在實際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他們無意把普選等權利落實到無產階級,也不想改變在社會生產關系中無產階級被資本支配和占有的不平等地位。當資產階級為了對付無產階級的鬥爭時,他們或者轉而和專制主義勾結,或者當資產階級壹旦獲得政治權利以後而轉為保守,就會拒絕把民主徹底地推進到社會的所有層面和社會所有的階級、階層,以維護他們在國家和社會中的支配或者統治地位,並鎮壓無產階級的進壹步爭取平等權利的要求。這時,言論、結社和普選等民主要求,就不僅是無產階級反對專制主義的武器,也將是反對資本主義、把民主從資產階級民主階段,推進到社會民主階段的有效武器:

“即使在最嚴重的情況下,當資產階級由於害怕工人而躲到反動派的背後,並且為了防禦工人而求救於它的敵對分子的時候,——即使在那樣的情況下,工人政黨也只有繼續進行資產階級背棄了的、違反資產階級心願的爭取資產階級自由、出版自由、集會和結社權的鼓動。沒有這些自由,工人政黨自己就不能獲得運動的自由;爭取這些自由,同時也就是爭取自己本身存在的條件,爭取自己呼吸所需的空氣。” [xi]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經常批判資產階級和專制主義那種抗拒社會民主化的假民主、假憲政和假的政治自由。比如,馬克思揭露了當時資產階級的法蘭西共和國憲法中關於人民權利保障內容的虛偽性:

“請註意,法蘭西憲法在這裏也和在其他壹切地方壹樣都保障了自由,但是總是附帶著壹些法律已經規定的或者可能另行規定的例外情況!” [xii] “憲法壹再重復著壹個原則:對人民的權利和自由(例如,結社權、選舉權、出版自由、教學自由等等)的調整和限制將由以後的組織法加以規定,——而這些“組織法”用取消自由的辦法來“規定”被允諾的自由。奧地利和普魯士資產階級從法國原版中抄襲來的這種花招就在於,賦予完全的自由,宣布冠冕堂皇的原則,把有關如何運用這些原則的問題即細節留待以後的法律來加以解決;在1830年的法蘭西憲法和在它以前通過的壹些憲法裏就用過這種花招。” [xiii] “這個虛偽的憲法中常常出現的矛盾十分明顯地證明,資產階級口頭上標榜是民主階級,而實際上並不想成為民主階級,它承認原則的正確性,但是從來不在實踐中實現這種原則,法國真正的“憲法” 不應當在我們所敘述的文件中尋找,而應當在根據這個文件通過的我們已經向讀者簡要地介紹過的組織法中尋找。這個憲法裏包含了原則,——細節留待將來再說,而在這些細節裏重新恢復了無恥的暴政!” [xiv]

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壹文中,馬克思揭露了拿破侖三世壹方面在憲法中確立了公民權利,又通過其他具體的法律的限制條款而事實上剝奪了這些權利:“人身、出版、言論、結社、集會、教育和信教等等的自由(1848年各種自由權的必然總匯),都穿上憲法制服而成為不可侵犯的了。這些自由中的每壹種都被宣布為法國公民的絕對權利,然而總是加上壹個附帶條件,說明它只有在不受‘他人的同等權利和公共安全’或‘法律’限制時才是無限制的,而這些法律正是要使各種個人自由彼此之間以及同公共安全協調起來。”“憲法的每壹節本身都包含有自己的對立面,包含有自己的上院和下院:在壹般詞句中標榜自由,在附帶條件中廢除自由。所以,當自由這個名字還備受尊重,而只是對它的真正實現設下了——當然是根據合法的理由——種種障礙時,不管這種自由在日常的現實中的存在怎樣被徹底消滅,它在憲法上的存在仍然是完整無損、不可侵犯的。” [xv]馬克思揭露普魯士政府憲法上寫著公民權利,但實際上是極權政治:“如果妳從這些寫在紙上的‘普魯士人的權利’轉過來看看它們體現在現實中的可憐樣子,那末妳就會充分認識到——如果妳過去從未有過絲毫認識的話——理想和現實之間、理論和實踐之間存在著何等驚人的矛盾。妳每邁壹步,甚至只是走動壹下,都要受到萬能的官僚制度這個純粹普魯士土生土長的第二天神的幹涉,沒有《oberigkeitliche Erlaubnis》,即沒有當局的許可,妳不能生、不能死、不能結婚、不能寫信、不能思想、不能出版、不能做買賣、不能教書、不能學習、不能集會、不能開工廠、不能遷徒,什麽都不能做。至於科學和宗教的自由、取消領主裁判權、廢除等級特權、消滅限嗣繼承制和長子繼承權,所有這壹切都純粹是瞎說。……原來普魯士憲章所恩準的這壹切自由受到壹個重大保留條件的限制。這些自由只是“在法律範圍內”被恩準。但現行的法律恰好是專制獨裁的法律,它是弗裏德裏希二世的時候制定下來的,而不是隨著普魯士憲法的誕生問世的。這樣,在憲法的法律和法律的內容之間就存在著壹個不可調和的矛盾,而事實上後者已使前者成為泡影。另壹方面,憲章在壹些最緊要的問題上要人去看構成法,它的含糊不清的原理應該由構成法加以詳細發揮。但這些構成法本身是在反動勢力的強大壓力下制定的。它們取消了甚至在君主專制政體最反動時期都有的那些保證,例如法官不受行政權力幹涉的獨立性。憲章還不滿足於這些攪混在壹起的溶解劑——舊有的和新造的法律,它還給國王保留了在他認為必要的任何時候使憲章在任何政治問題上停止生效的權力。 [xvi]“只要軍事長官‘為了防止騷動’宣布戒嚴,‘人身自由’馬上就不再有保障了,住宅就不再是不可侵犯的了,‘法定的’受審程序、出版自由、印刷廠主的保護、結社的權利都失效了,甚至庸夫俗子的‘目的不違反刑事法規’的‘社團’——娛樂場和跳舞廳,也只有得到衛戍司令先生的恩準才能存在,而決不是根據‘權利’存在。” [xvii]

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這種假政治民主,目的在於提醒無產階級,在支持自由派資產階級爭取政治民主鬥爭的同時,也應當提防不要跟著資產階級自欺欺人,而是要去爭取真正的政治民主權利。

4、經濟民主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工人階級的經濟解放是壹切政治運動都應該作為手段服從於它的偉大目標” [xviii] 。無產階級的政治解放,就是為了實現無產階級的經濟解放這個目標,因此,實現人民對經濟的權力,實現經濟民主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必然之意。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經濟解放的思想主要體現在消滅雇傭勞動制度,實現“自由人聯合的個人所有制”以及直接稅制、累進稅制等要求方面。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壹個存在著兩種權力的社會:壹種權力是政治權力,即國家權力,壹種是財產權力,即資本的權力:“在我們面前有兩種權力:壹種是財產權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權力,另壹種是政治權力,即國家的權力。” [xix] 這兩種權力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都對人民的自由構成侵害。對於國家的權力對人民自由的侵害,需要通過政治民主的方法去實現政治自由而加以解決;而資本因為它的雇傭勞動這種生產方式,它使工人階級事實上淪為奴隸壹樣的被支配和被占有勞動的社會地位,因而同樣侵害了人民自由,因此需要通過消除雇傭勞動制度的辦法去加以解決。“資本的生存條件是雇傭勞動制。” [xx] “工人應當摒棄‘做壹天公平的工作,得壹天公平的工資!’這種保守的格言,而要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革命的口號:‘消滅雇傭勞動制度!’” [xxi]

在主張消滅雇傭勞動制度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壹些關於未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原則性的概念,包括“公有制”、“社會所有制”、“國家所有”和“自由人聯合的個人所有制”這樣壹些概念。長期以來,這些概念困擾著壹些學者,人們試圖理清這些概念的異同。實際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些概念其實是同壹個概念,只是因為當時他們所要表達的概念是壹個新的事物,當時並沒有壹個固定而準確的概念來表達,所以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只能暫且借用已有的近似概念表達。分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些概念可以發現,它們都是指未來國家的階級性或者說政治性已經不存在,在國家已經是社會本身的社會形態下的所有制,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講的公有制就是社會所有制,國家所有也就是社會所有,所謂“自由人的聯合”也就是國家已經是社會本身的社會或者國家,自由人聯合的個人所有制也就是社會所有制罷了。

那麽社會所有制,或者自由人聯合的個人所有制究竟是壹種什麽樣的所有制呢?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引用了馬克思的話解釋說“馬克思是說:‘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但這是以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即以自由勞動者的協作以及他們對土地和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個人私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化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壹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這就是壹切。可見,靠剝奪剝奪者而建立起來的狀態,被稱為以土地和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基礎的個人所有制的恢復。對任何壹個懂德語的人來說,這就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包括產品即消費品。為了使甚至六歲的兒童也能明白這壹點,馬克思在第56頁設想了壹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有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並且自覺地把他們的許多的個人勞動力當做壹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也就是設想了壹個按社會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聯合體,並且說:‘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社會的產品。這些產品的壹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壹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壹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因此,這壹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這些話甚至對杜林先生的黑格爾化的頭腦來說,也是足夠清楚的了。” [xxii]

的確足夠清楚了,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這樣壹種制度: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任何自由的個體都可以自由地相互聯合,共同生產,也就是在國家已經是“社會的國家”狀況下生產資料的公有,而自由聯合起來的人民或者說勞動者,他們共同使用這些生產資料進行生產勞動;他們因為是自由人的聯合,所以他們的生產勞動管理是民主的管理,他們的分配是在補償了生產資料的損耗以後,勞動產品歸勞動者所有,由全部自由聯合的勞動者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顯然,勞動者之間的分配是勞動者依照民主原則自行進行公平的分配,而不是由處於社會之上的“國家”對勞動者進行分配。

在肯定公有制的同時,恩格斯批判了那種單純地把“公有制”當成社會主義的錯誤觀念,指出:

“自從俾斯麥致力於國有化以來,出現了壹種冒牌的社會主義,它有時甚至墮落為壹種十足的奴才習氣,直截了當地把任何壹種國有化,甚至俾斯麥的國有化,都說成社會主義的。顯然,如果煙草國營是社會主義的,那末拿破侖和梅特涅就應該算是社會主義的創始人了。” [xxiii] 指出生產資料“無論轉化為股份公司和托拉斯,還是轉化為國家財產,都沒有消除生產力的資本屬性。在股份公司和托拉斯那裏,這壹點是十分明顯的。而現代國家卻只是資產階級社會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共同的外部條件使之不受工人和個別資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組織。現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產力據為己有,就愈是成為真正的總資本家,愈是剝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傭勞動者,無產者。資本關系並沒有被消滅,反而被推到了頂點。但是在頂點上是要發生變革的。生產力的國家所有不是沖突的解決,但是它包含著解決沖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決沖突的線索。” [xxiv]

恩格斯實際上是強調了工人階級如果不能把國家真正變為整個社會的代表,不能改變社會生產關系從而改變勞動者在生產勞動中的雇傭勞動者地位,國家所有就不可能真正成為社會所有,公有制也不能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的所有制。

恩格斯認為“公有制”本身並不代表社會主義的觀點應該引起社會主義者的重視。長期以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常常把公有制本身視為社會主義,這種觀點甚至在歐美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也有表現。事實證明,如果公有制沒有國家民主化作為基礎,不能成為反對雇傭勞動制度的積極手段,就未必是社會主義;它說明在缺乏政治民主的國家搞公有制,國家就會變味成為壹個特殊階級或者利益集團的“總資本家”,從而損害社會主義和公有制的聲譽。

馬克思和恩格斯還主張實行累進稅高額遺產稅、直接稅、取消旁系親屬(兄弟、侄甥等)繼承權等抑制資本的經濟手段,促進社會分配公平。早在1847年,恩格斯就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提出,“假如無產階級不能立即利用民主來實行直接侵犯私有制和保證無產階級生存的各種措施”,也可以通過實施累進稅、高額遺產稅、取消旁系親屬(兄弟、侄甥等)繼承權等措施 [xxv]。

馬克思還提出廢除間接稅,以便於人民監督政府財政,他說:“如果需要在兩種征稅制度間進行選擇,我們則建議完全廢除間接稅而普遍代之以直接稅;因為,間接稅提高商品的價格,這是由於商人不僅把間接稅的總數,而且把為交納間接稅所預先墊支的資本的利息和利潤也加在這些價格上來了;因為,間接稅使每個個人都不知道他向國家究竟繳納了多少錢,而直接稅則什麽也隱瞞不了,它是公開征收的,甚至最無知的人也能壹目了然。所以,直接稅促使每個人監督政府,而間接稅則壓制人們對自治的任何企求。” [xxvi]

二、關於個人自由

許多人認為,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其實,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是集體主義者,而是理性的個人主義者。 集體主義 強調社會、集體的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但是理性個人主義是在強調個人的利益和權利應當和他人、也就是社會或者集體的利益相協調的同時,強調個人自由是社會整體自由的先決條件。理性個人主義的最先提出者是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愛爾維修,後來的邊沁發展了愛爾維修的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贊賞說:

“邊沁根據愛爾維修的道德學建立了他那正確理解的利益的體系,而歐文則從邊沁的體系出發去論證英國的共產主義。” [1]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引用愛爾維修的話批判了把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對立起來的做法:“人並不邪惡,但卻是服從於自己的利益的。因此,應該抱怨的不是人的劣根性,而是那些總是把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對立起來的立法者的無知。” [2]他們贊成邊沁的反對以社會利益壓制個人利益的虛假道德,他們說:

“我們只引證邊沁駁斥‘政治意義上的普遍利益’的壹段話。‘個人利益必須服從社會利益。但是……這是什麽意思呢?每個人不都是像其他壹切人壹樣,構成了社會的壹部分嗎?妳們所人格化了的這種社會利益只是壹種抽象:它不過是個人利益的總和……如果承認為了增進他人的幸福而犧牲壹個人的幸福是壹件好事,那末,為此而犧牲第二個人、第三個人、以至於無數人的幸福,就更是好事了……個人利益是唯壹現實的利益。’” [3]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是這樣壹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壹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4]

但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同時認為,個人的自由與個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互聯系的,如果每個人缺乏發展他的自由發展的能力,那麽個人自由不可能實現;而恰恰只有處於集體之中,每個人才能獲得充分的自由發展的能力:“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壹方面強調個人的自由性,壹方面又強調人的聯合性。

但是在另壹方面,在個人與社會、集體的利益的關系上,馬克思反對種種否定個人自由的“冒充的集體”桎拷個人的自由。他指出,在存在階級差別的社會裏,個人自由只有當個人屬於統治階級時才存在,被統治階級是不存在個人自由的:“在過去的種種冒充的集體中,如在國家等等中,個人自由只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範圍內發展的個人來說是存在的,他們之所以有個人自由,只是因為他們是這壹階級的個人。從前各個個人所結成的那種虛構的集體,總是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而使自己與各個個人對立起來;由於這種集體是壹個階級反對另壹個階級的聯合,因此對於被支配的階級說來,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集體,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實的集體的條件下,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並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 [5]。因此像國家、民族這樣的“集體”中,如果某些個人的自由不能得到保證,那麽國家和民族對這些人就會變成馬克思所稱的“冒充的集體”,而成為個人自由的桎拷。因此馬克思認為,集體應該成為個人自由發展的手段而不是桎拷個人自由的手段:“在這個集體中個人是作為個人參加的。它是個人的這樣壹種聯合(自然是以當時已經發達的生產力為基礎的),這種聯合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的條件置於他們的控制之下。” [6]

在充分保障個人自由的前提下,馬克思認為每個人都同時對國家和社會擁有權利和義務:“壹個人有責任不僅為自己本人,而且為每壹個履行自己義務的人要求人權和公民權。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7] 馬克思也不認為認為共產主義運動是純粹出於人類的“博愛”情懷,或者出於“利己主義”,他認為共產主義“既不會是“愛的原則”或dévouement〔自我犧牲精神〕,也不會是利己主義”,它只是“個人自由發展的共同條件” [8] ,所以人們才會去追尋它。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專制政府那種常常以社會利益壓制個人自由的行徑予以強烈抨擊:

“只要軍事長官‘為了防止騷動’宣布戒嚴,‘人身自由’馬上就不再有保障了,住宅就不再是不可侵犯的了,‘法定的’受審程序、出版自由、印刷廠主的保護、結社的權利都失效了,甚至庸夫俗子的‘目的不違反刑事法規’的‘社團’——娛樂場和跳舞廳,也只有得到衛戍司令先生的恩準才能存在,而決不是根據‘權利’存在。” [9]

因此,他們在具體的個人自由權利方面,完全主張每個人應當享有思想、言論和出版、信仰、教育和學術、集會和結社等自由權利。

首先,馬克思和恩格斯強烈主張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出版自由、教育自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因為傳播憲章派思想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而不斷遭受各國專制政府的政治迫害,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壹生都在追求思想自由,他曾經責問普魯士當局:“妳們贊美大自然愉悅人心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妳們為什麽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發出同樣的芳香,但妳們卻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壹種存在的形式呢?” [10]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統治階級在政治上壓迫人民的同時,也在對人民進行著思想的統治,指出壹個國家的統治思想,也就是統治階級的意誌的表現,所以馬克思提出,反對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就要同時反對統治階級的思想統治:“我們要起來反抗這種思想的統治。” [11]

面對普魯士當局嚴格的書報出版檢查制度和動輒查封書報的專制行徑,馬克思怒斥專制政府用法律禁錮人民思想:“懲罰思想方式的法律不是國家為它的公民頒布的法律,而是壹個黨派用來對付另壹個黨派的法律。追究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這不是團結的法律,而是壹種破壞團結的法律,壹切破壞團結的法律都是反動的;這不是法律而是特權。” [12]

思想自由是與言論、學術、教育、出版等自由分不開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強烈要求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出版自由、教育自由。針對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為了控制人民的言論而實施的實名制、開征印花稅等措施,馬克思指出這是“資產階級要在陪審法庭上來消滅工人的報紙” [13] 。恩格斯嚴厲指責德國政府:

“在德國要得到對任何問題的正確認識都是困難的。在這裏,壹切知識的來源都在政府控制之下,從貧民學校、主日學以至報紙和大學,沒有官方的事先許可,什麽也不能說,不能教,不能印刷,不能發表。” [14] 他揭露:“出版自由,不同意見的自由鬥爭就意味著允許在出版方面進行階級鬥爭。但夢寐以求的秩序卻正好要壓制階級鬥爭,要堵塞被壓迫階級的言路。因此,那班要求安寧和秩序的人就必須消滅出版物中的不同意見的自由鬥爭,必須通過出版法、禁令等等來最大限度地保證自己對市場的壟斷,尤其是必須直接禁止像招貼和傳單這樣的免費文學。” [15]

對於招貼(海報或大字報),馬克思認為那是工人出版自由的權利,馬克思竭力得捍衛工人階級的這種最廉價的言論表達方式和出版形式:

“首先要談的問題不是壹般出版自由的限制,而主要是出版自由在招貼方面的限制。必須說明招貼的作用,捍衛‘街頭文學’,特別是捍衛工人享受免費文學的權利,而招貼則是免費文學的壹種。不應該對用招貼引起激憤情緒的權利含糊其詞,而應該公開地維護這種權利。” [16] “但是有什麽東西能比招貼更有助於在工人中保持革命毅力呢?招貼可以把每條街的拐角變為壹張大報紙,過路的工人能從中得悉當天的事件和這些事件的意義,了解各種不同的觀點及這些觀點的反對意見,他們能在這裏同時遇到不同階級和不同見解的人,跟這些人討論招貼的內容;簡而言之,招貼對於工人來說同時既是報紙,又是俱樂部,並且這壹切都是不要花費分文的!但正好這壹點是右派先生們所不喜歡的。到底還是他們對。他們從無產階級方面受到即使不是唯壹的、也是最大的危險;那末大權在握的他們為什麽不力求用盡壹切手段來消除這種危險呢?” [17]

馬克思反對通過國家實施國民教育,反對國家為人民的教育者,而是認為國家應該接受人民的教育。他說:

“通過國家來實施國民教育”是完全要不得的。用壹般的法律來確定國民小學的經費、教員的資格、學習的科目等等,並且像美國那樣通過國家視察員來監督這些法律規定的實施,這和指定國家為人民的教育者完全是兩回事!相反地,應該使政府和教會壹樣地對學校不起任何影響。在普魯士德意誌帝國內(他們會說,他們談的是“未來的國家”,但是這種空洞的遁辭在這裏也無濟於事,——我們已經看到,在這方面是怎樣壹回事了),倒是國家需要從人民方面受到嚴格的教育。” [18]

在針對資產階級的法蘭西共和國憲法中的“教學自由”權利規定,馬克思揭露道:

‘教學自由’,但是‘須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而這些條件恰恰是壹些完全消滅這種自由的條件。”“這個部門的主管機關是4名法國大主教所領導的最高人民教育委員會。這項法律規定,所有地方學校的教員,即使他們是市鎮委員會或老教區委員會推薦的,都必須服從recteurs,即督學的意誌。教員必須接受與軍隊中的服從和紀律相類似的條件,服從督學、市長和牧師;可見,根據上述法律,教學自由歸結起來,就是沒有民政當局和教會當局的允許,誰也無權教學。” [19]

在對待宗教方面,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無神論者,但是,他們都毫不遲疑地支持宗教信仰自由。馬克思在談論人權時說:

“公民權利,如上所述,決不以無條件地徹底地廢除宗教為前提” [20] 。“‘信仰自由’!如果現在,在進行‘文化鬥爭’的時候,要想提醒自由主義者記住他們的舊口號,那末只有采用下面這樣的形式才能做到這壹點:每壹個人都應當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宗教需要,就像實現自己的肉體需要壹樣,不受警察幹涉。” [21]

馬克思對巴枯寧主義要求“以國家法令”禁止宗教的極端主張予以批判,同時他並指出,禁止宗教信仰只能收到相反的結果,他說:“取締手段是鞏固不良信念的最好手段!有壹點是毫無疑義的:在我們時代能給神的唯壹效勞,就是把無神論宣布為強制性的信仰象征,並以禁止壹切宗教來勝過俾斯麥的關於文化鬥爭的反教會法令。” [22]

恩格斯在提出應該實行政教分離,主張把宗教從國家機構中分離把它變成私人的團體,並且停止國家對宗教團體的資助時,曾經明確提出應該允許宗教團體興辦學校: “但是不能禁止它們用自己的資金創辦自己的學校並在那裏傳授他們的胡說。” [23]

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強烈要求集會和結社自由。恩格斯針對德國政府強制關閉民間組織和禁止民間集會,指出:

“結社自由權的基本條件是:警察機關不能解散或封閉任何壹個社團,任何壹個協會。這些措施只有在法庭判決某壹社團或它的活動和宗旨多非法的,從而要懲處有關過失人員的時候,才能采用。” [24]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就是建立在工人不團結基礎上的。恩格斯說:“資產階級的統治正是建築在工人彼此間的競爭上,即建築在無產階級的不團結上,建築在壹些工人和另壹些工人的對立上。” [25] 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強調工人的組織,認為“沒有出版自由、結社權和集會權,就不可能有工人運動。” [26] 指出“在階級反對階級的政治鬥爭中,組織是最重要的武器。” [27] 他們本身也壹輩子為爭取結社自由壹生進行著不懈的鬥爭。



我們通過以上對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政治自由、民主和憲政的理論的簡要回顧,已經能夠得出這樣結論,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他們其實同時壹生都是民主主義者。他們的理論成果,用恩格斯的話說就是淵源於歐洲思想啟蒙運動(空想社會主義本身也是歐洲思想啟蒙運動的結果),是對歐洲思想啟蒙運動的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是不能與他們的民主主義思想分離的,政治自由和民主、憲政是社會主義的基礎和前提。無視、割裂和拋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主主義思想,想跳過民主主義的歷史發展階段片面地實現社會主義,是違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發展規律的,那樣做的唯壹結果就是將會招致蘇聯和東歐諸國那樣的潰敗。對於中國來說,完善憲政和法治,通過實現政治民主進而實現社會民主,那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哈耶克,這個名字幾乎成了當今自由主義的代名詞。在許多自由主義者心目中,哈耶克是其偶像。但我卻以為,哈耶克對於自由主義,對於中國的自由主義的前途,都是壹個危險的邊緣。我是壹個社會民主主義者(民主社會主義者),但社會民主主義者絕不是自由思想的局外人。在基本價值觀念上,自由思想與社會民主主義是重合的。許多自稱是自由主義者的人,其實都可以算作社會民主主義者,盡管他們可能自己並不這樣以為。這壹點在當今的中國的自由主義者中尤甚。是自由主義者還是社會民主主義者主要是看其具體的政治和經濟主張。壹般來說,但凡是傾向於同情和救助弱勢群體的觀念的,不說是社會民主主義者,至少也是有社會民主主義傾向的自由主義者。在外國,自由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信奉與支持者常常都是互變的,許多人今天是自由黨或保守黨,明天又可能是社會黨、民主黨或工黨,後天說不定又變成自由黨或保守黨了。就本人來說,今天主張社會民主主義,是因為社會主義除了講“自由”的重要外,還強調“平等(或公正)”的重要性;是覺得中國人現階段除了“自由”必當追求外,而“平等”比“自由”更貼近民生,更容易喚起人們的變革要求。“自由”中的出版自由、思想自由等對於普通的民眾可能是可閑置的資源,而惟有“平等”是中國社會中最與每壹個人貼近的,最為每壹個人所關心的。下崗、賣國企、城鄉二元、腐敗、官僚主義、孫大午之類問題,等等等等,都與“平等”問題直接相關。而像哈耶克這樣的自由主義,他們所關心的除了“自由”,就是“競爭”,而於“平等”(特別是結果的“平等”)就不重視。而我恰恰以為,中國現在最先要解決的除了人的自由問題,還有就是要解決人們在如何的社會條件下競爭的“平等(公正)”問題,然後才能談得上“競爭”。也就是說要在社會競爭之前,先要解決人們起跑線盡可能壹致的問題。社會民主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最註重“平等”(特別是結果的“平等”),所以我現在只會是社會民主主義者,而不是自由主義者。我曾多次說過:自由主義往往在“自由”問題上走得太遠,社會民主主義者則往往在“平等”問題上走得太遠。當社會民主主義者在“平等”問題上走得太遠時,我也可能變成壹名自由主義者。但是現在畢竟“平等(公正)”問題還沒有解決(自由問題更沒有解決),所以我還只能是壹名民主社會主義者。

哈耶克的理論為什麽是壹種危險呢?因為他的理論不僅對於我們中國的民主進程無太多的益處,倒反而可能有不好的作用。

壹、對理性的錯誤理解和認識

盡管哈耶克聲稱他“並不反對正確運用理性”,然而就其實質來說,哈耶克是懷疑理性的價值的。他說:“所謂‘正確運用理性’,我是指那種承認自我局限性的理性,進行自我教育的理性,它要正視經濟學和生物學所揭示的令人驚奇的事實所包含的意義,即在未經設計的情況下生成的秩序,能夠大大超越人們自覺追求的計劃。……我也不想否認,若是抱著審慎謙恭的態度,采取點滴改進的方式,理性可以在評價、批判和摒棄傳統制度與道德原則上發揮指導作用。”他又說:“我們的理性就像我們的道德觀念壹樣,是壹個自然選擇的進化過程的產物。但是它並不是從另壹種分離的發展中產生的,因此絕不應當認為,我們的理性是處在壹個更高的檢驗者的位置上,只有那些得到理性認可的道德規則才是正確的。”這種對於理性模棱兩可的說法,正是表現了哈耶克對理性的懷疑。在其認識中,理性應當並不具有多少的積極意義,理性的意義是只能在“評價、批判和摒棄傳統制度與道德原則上發揮指導作用”,至於更為積極的作用,則僅限於“點滴”的“改進”。

哈耶克既然認為理性的作用只限於作“點滴”的“改進”,那麽為什麽“點滴”的“改進”是“正確運用理性”,而設計壹個社會制度就不是“正確運用理性”呢?這“點滴”的具體尺度是什麽呢?哈耶克並沒有提出壹個具體尺度,我想他也不可能提得出壹個具體尺度。這種似是而非的理論,不能不說是學術上的缺陷。同時,人類的理性本來是認識的進化過程,是壹個試錯的過程。理性既然是壹個認識進化的試錯過程,就是說理性並不是個絕對的東西。它既檢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我們也在思維和行動中檢驗和校正理性,而理性更在這不斷的“檢驗”和自身“校正”過程中指導人類的壹切行為。哈耶克認為理性只能消極地用來檢驗和“點滴”的“改進”,而不能指導人類的行為,不能不說是哲學上的壹個重要錯誤。另外,哈耶克還有壹個理解上的錯誤,他把理性與智力行為混為壹談。智力行為可能是沒有在思維和行動中被檢驗和校正的東西,所以不是理性。而所謂的理性,不僅僅有智力的因素,它更是人類在長期的各種實踐過程中,不斷對認識進行檢驗和校正的結果。在我看來,蘇式“社會主義”只不過是少數思想人物和政治人物的智力行為,而恰恰不是理性的結果。

蘇式社會主義的錯誤,絕不在於整個社會運用理性結果的所謂的“理性的自負”,而是恰恰在於這種智力行為違背了人類的理性!它,只是少數思想人物和政治人物智力的設計和對大多數人的蒙蔽、煽動和強制接受。

二、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主張自然主義,其結果是無視結果的不平等

遵循其哲學和對理性的理解,哈耶克提出了“自發秩序”觀點,認為秩序只能是“行為”的結果,而不是理性的結果。他說:“我們能夠讓未知事物有序化,惟壹的辦法就是誘導它自己產生秩序。對於我們的自然環境,我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有時當然可以依靠自然界自發的有序化力量,卻不能隨意地為各種因素安排我們希望它們采取的秩序。”因此,哈耶克極力主張經濟市場拒絕國家的幹預。他的看法就是國家所做的壹切只能是為了維護“自發秩序”。

哈耶克的“自發秩序”對於以“強制”為特征的蘇式社會主義來說,是具有某些批判性的。然而,“自發秩序”也未必都是合理的秩序。封建制度和奴隸制度都是“自發秩序”;人類社會中的許多不平等的秩序,也未必都是完全由某個人人為設計出來的(比如說給雇工的工資由雇主決定)。同樣,人為設計出來的秩序也未必就不好(比例權力制衡)。所以,用“自發秩序”理論來批判蘇式社會主義,在邏輯上並不嚴密完整。

在這裏,哈耶克搞錯了秩序的產生過程。殊不知,任何社會行為本來都是受理性指導的。而任何秩序的形成,本來也都是社會力量均衡的結果。奴隸社會的秩序是以強大的奴隸主的暴力與弱小的奴隸反抗力的均衡中(奴隸的順從)而取得的,封建專制等社會是以強大的君主政權、官僚集團和農民、市民在力量鬥爭的均衡中取得的,而民主社會的秩序是在社會各階級、階層、社會分工之間力量的均衡中取得的。這些秩序的形成,看似未經人的刻意而為,其實無不浸透著各種社會力量的價值追求。只不過是各種社會力量的價值追求在秩序形成時,可能不再是某個社會力量的價值追求,而是各種社會力量的價值追求在妥協後的結果。而哈耶克只看到了“行動”,而看不到“行動”背後的理性。

正因為哈耶克看不到所謂的“自發秩序”也是各種社會力量的價值追求的結果,看不到“行動”背後的理性,所以他認為只有“自發秩序”才是合理的。於是,哈耶克理論的第壹個危險出來了:如果我們循著他的觀念去進行政治實踐,這無疑是把政治重新引回自由放任的年代。自由放任的年代的自由是怎樣的呢?是長期以來壹直因為稀缺而處於強大地位的資本和長期以來壹直因為過剩而處於弱勢地位的勞動力的不平等的競爭;是以“自由”為借口的事實上的或結果上的不平等。這種“自由”已經經過20世紀三十年代的成功的國家幹預所否定。20世紀三十年代的成功的國家幹預告訴人們,自由必須是平等(公正)的自由,自由不可以妨害平等(公正)。它告訴人們,自由和平等都不是抽象的行為,而是具體的社會問題;作為自由和平等主體的人不是抽象的毫無差別的人,而是壹個個有著不同出生、不同能力、不同地域環境、不同社會環境、不同先天稟賦的人。如果國家不讓社會每個成員盡可能站在壹致的社會競爭起跑線上,這種自由下的競爭就是不平等的競爭,這種“自由”本質上只是少數強勢階層的“自由”和少數弱勢階級無力回天的“不自由”。公正的自由必須由國家立法,允許雇員組成工會,允許工會為勞方代表進行勞資分配談判、允許國家二次分配以補償分配的不平等、允許教育補貼、醫療補貼、食品補貼、住房補貼。沒有這些,社會的窮困階層就是在另壹條起跑上和富人競爭!

對於中國來說,自由和平等還只是個追求,絕大多數中國人,他們壹無權力資本,二無經濟資本,而“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官商、官僚已經蓄積了富可敵國的財富。未來的變革,無疑應當是先要讓十三、四億中國人盡可能站在壹致的社會競爭起跑線上,然後才能展開競爭。如果我們做不到這點,我們主張“自發秩序”的“自由主義”本質上就成了那些既得利益者和實力強大階層的“自由主義”,因為只有他們才會歡迎國家無所作為的“自發秩序”!要知道,所謂的國家幹預,限制的只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和實力強大階層,他並不損害大多數民眾的利益。

與哈耶克相反,當代另壹位偉大的自由主義者羅爾斯就很註意事實上的或結果上的平等(公正)。他的兩條正義原則中,“社會及經濟的不平等分配,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它必須對社會中最弱勢的人最為有利(差異原則);在公平的平等機會的條件下,職位與工作向所有人開放”的第二原則,就使得他的理論在價值上遠遠高出哈耶克。羅爾斯的理論對於今天和將來的中國社會來說,意義大於哈耶克很多。

三、否認理性的作用,就是否定“積極自由”,最終陷入紙上清議的“自由主義”

哈耶克輕視理性的作用,主張“自發秩序”,其實質就是否定了“積極自由”。因為他的“正確運用理性”和“點滴”的“改進”,是個任何人也無法具體把握的尺度。在“自發秩序”這個戒律下,人們除了無所作為,也只有無所作為。這種自由主義,無異於是紙上清談,它不能成為向專制主義開戰、向自由和民主邁進的動力。對於現實中反抗專制制度國家的人民來說,遵循這種“自發秩序”理論,無異於向專制主義妥協和退讓。這正是哈耶克理論的第二個危險所在。顯然,對於既存的專制制度,沒有積極鬥爭的心態、理論和行動,專制主義是不會自生廉恥而走向民主的。沒有壹個國家的民主自由體制,不是依靠社會公眾的“有所作為”取得的。這“有所作為”不僅僅是人民的流血、坐牢和獻出生命,更是偉大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念及社會契約理論、權力制衡理論、政黨理論、工會理論等等理論學說在起著主導、指引的作用。

哈耶克之所受中國人的歡迎,主要是因為哈耶克的理論中有著對專制主義更多的批判內容,而羅爾斯理論則缺少這些批判。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哈耶克的這種批判是在只是對專制制度的設防,而並不是對現實的專制制度的反抗。盡管羅爾斯沒有更多地批判專制制度,但是他創建的理論,無論是對於自由主義還是民主社會主義,都是反抗專制制度最強大的武庫,它可以裝備所有反專制爭自由的力量。而哈耶克的理論只是盾牌(而且這個盾牌並不堅實牢靠)。對於中國的自由民主運動來說,如果妳要信奉自由主義,那麽,請不要選擇哈耶克,而應當選擇羅爾斯——壹位偉大的自由論者!他才是我們更應當取法和敬拜的。因為羅爾斯對於蘇式社會主義在內的壹切專制體制,不僅僅是盾牌,還是匕首、長矛和來福槍!



民主社會主義,亦稱作社會民主主義,是傳承文藝復興運動、思想啟蒙運動等文化傳統的壹種反專制反不平等的,以“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為追求的社會思潮和思想理念。它與中國人現在所了解的“社會主義”完全是性質不同的兩種理論。


1,什麽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如何產生的?


答:在19世紀四十年代之前,社會主義被用來指所有反對封建和專制、主張人類平等的壹切運動和思潮。社會主義(Socialism)壹詞來源於古拉丁文,原意是“同伴”、“善於社交”,最先為意大利傳教士使用,到十九世紀二十——三十年代,方為當時具有社會主義思想的人廣泛運用。1878年6月6日,日本《東京每日新聞》首次用漢字意譯,1902年9月15日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第18期上首次翻譯過來。英文為Socialism,該詞前綴social為“社會的”之意,ism為“學說、思想”之意。中文意譯即是“社會至上的學說或思想”。社會主義是壹種提倡全人類社會實行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的思想理念和國家制度。社會主義主張整個人類社會不分種族、不論財產多寡、不區分階級,人人享有以不損害他人同等權利為限度的充分的個人自由;主張人人在社會和國家事務中壹律平等地享有所有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社會權利、文化權利;主張在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中提倡互利互助的協作精神和關懷弱者的仁道精神。
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歷史相當久遠。最早產生這壹思想理念的是我們古老的中國。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儒家經典《禮記·禮運》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仁,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的原始的社會主義理想。它體現了我們祖先那個時代就存在著了民主政治的思想萌芽,體現了要求人人在政治、經濟及社會人格方面平等,體現了要求社會共同勞動,共同享有社會財富,並關愛壹切弱者的社會追求。已初步具備了社會主義的思想特征。歐洲的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學說起源是十五、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的人道主義和十八世紀的思想啟蒙運動的民主主義。雖然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在歐洲出現得較晚,但作為壹個系統的學說,這壹思想學說在歐洲發展得最快,理論也最為豐富。這是與從十六、十七世紀以後,歐洲的社會、文化、科學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快於中國相關的。
社會主義壹開始只是壹種人類的社會運動,而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則是在這個運動中逐步產生、建立和完善的。十五、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的人道主義和十八世紀的思想啟蒙運動的民主主義被認為是社會主義(非指科學社會主義或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的社會主義”)產生的兩個非常重要的過程。文藝復興運動首先否定了“神權”對人的壓制,宣告了“人”對“人”自身的價值,即“我”的價值開始有了發現和認識。這是社會主義思想得以產生的關鍵。因為人如果沒有對“我”的價值的發現和認識,就不會產生對“人的權利”的要求。而以後的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歐洲思想啟蒙運動,終於基本明確奠定了社會主義的內容和精神,即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等價值。
十四至六世紀的歐洲,人民受基督教神權和王權共同壓迫,而神權又是歐洲人民最為歹毒的精神和政治壓迫。教皇和教會聲稱有著受自天主(神)的權力,享有無上的精神控制權和代表天主行使對人定罪或赦罪的特權。它禁止人民思想自由,它要求人們的壹切言論行為必須符合被曲解的《聖經》與教皇教會的意旨,否則將會受到殘酷的迫害。它甚至桎梏人的天性,推行宗教禁欲主義,強制推行教士獨身制和苦修制,教徒們禁絕性行為,夫妻過性生活必須在夜深人靜之時極短促地匆匆了事。所有與生育脫離的性活動都會受到十分殘酷的懲罰,甚至被施以火刑。有些女子因麗質而具有性誘惑力,就可能被誣為女巫,任意加以摧殘與折磨,被投河而死或被活活燒死。在有些地區,被燒死的“女巫”竟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從14世紀至15世紀,全歐洲被燒死的“女巫”在五萬人以上。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許多的思想家、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也正是因為對被曲解的《聖經》與教皇教會的意旨進行了反叛,才遭受迫害的。在這樣的黑暗背景下,新興的尚不夠強大的資產階級,以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文化為由,樹立起了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輝煌大旗,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開始了首先從意大利發起的並最終推向了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此前,歐洲社會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義是不足稱道的。而文藝復興運動發現了人的崇高偉大的價值,提出人的個性應該自由,它提倡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及創造性潛力,積極冒險,提倡重視現世生活,鼓勵人們追求物質幸福及肉欲上的滿足,反對宗教禁欲主義。在文學藝術的創作上要求表達人的真實情感,反對虛偽的矯揉造作。文藝復興運動不只是壹場復興古典文化的運動,更是壹場新時代的啟蒙運動。這個時代誕生的很多文藝作品,如彼特拉克的《歌集》和薄伽丘的《十日談》等,無不深深地體現著“人”對“人”自身的價值的發現和認識,體現著“人性”的覺醒、“我”的覺醒。
十六世紀,以馬丁·路德為代表的宗教改革人士,向神權發動了壹次最強大的進攻,開始了宗教改革運動。馬丁·路德認為人比君主還重要,他說:“我是壹個人,這個頭銜比君主還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創造君主,神唯有創造人,使我成為壹個人。”文藝復興打破了經院哲學統壹的局面,為以後的思想進步掃清了道路,使各種世俗哲學興起。其中有英國的經驗論唯物主義。它也推動了政治學說的發展,馬基雅維利以後,在十七世紀,有格勞秀斯、斯賓諾莎和洛克等壹大批思想家,發展起“自然權利”、“社會契約”、“人民主權”以及“三權分立”等理論。所有這些為後來的思想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十八世紀,歐洲還有美國的資產階級有了很大發展,而封建統治集團的特權(美國是英殖民統治)政治,嚴重限制著資產階級的自由發展和人類自身解放的追求。於是限制或廢除“王權”,追求全社會政治權利平等的思想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在歐洲和北美大陸蓬勃開展了。代表著最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最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資產階級,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的政治理念。從此,“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便成了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追求;追求“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便成了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孟德斯鳩、盧梭、康德、邊沁、羅伯斯庇爾和美國的傑弗遜都是這壹時期民主思想啟蒙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鳩提出了“分權”學說,盧梭提出了“社會契約論”,康德提出了“公民權”和“世界公民”的思想,邊沁提出了“功利主義”思想,羅伯斯庇爾和美國的傑弗遜都主張人人享有選舉權。盧梭和羅伯斯庇爾提出要通過國家的政策幹預,力求縮小貧富差距的主張。他們的理論使社會主義的學說得到了基本的完善。

2,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有什麽不同?


答:在反對封建主義、專制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各種思想中,除了前面所介紹的社會主義以外,還有壹種以強制手段取消私有財產而謀求平等的主張,它被稱為“共產主義”。“共產主義”起源很早,古希臘時的柏拉圖就提出過“共產”、“共妻”的主張。早期基督教的“千年國”也主張通過暴力實行財產公有。十六世紀時英國的莫爾、德國的閔采爾,十七世紀意大利的康帕內拉、英國溫斯坦萊及十八世紀的法國巴貝夫,十九世紀英國的歐文、布朗基、等人,則進壹步勾畫了他們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取消壹切私有財產,實行公有制,實行強制的社會“平等”,把社會變成壹個“工廠”。由於“共產主義”也反對封建和專制制度,所以當時的社會主義運動並不排斥“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因而成為社會主義運動中壹個激進的派別。十九世紀中葉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總結以前的各種共產主義理想的基礎上,揉合他們自己創立的“政治經濟學”等學說,創立了新的“共產主義”理論學說。這個理論學說的中心是階級鬥爭理論、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其主要內容是反對資本主義,但它在許多方面並不贊成壹般社會主義的系列主張。它認為社會主義所主張的“自由”、“平等”學說,認為在私有制條件下都是不可能實現的;認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是尖銳而不可調和的;無產階級只能以暴力手段而不是社會主義所主張的議會道路的方式取得政權,並對資產階級實行專政,取消私有制度,實行公有制,即國家所有制,這樣就可以實現人類平等。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論創之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堅決地主張把“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相區別(見《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在其創立後,本沒有立即對社會思想運動造成多大影響,而以“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為追求的社會主義,在當時是歐洲社會政治思潮的主流思潮。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了改變社會主流思想,讓共產主義理論取得對無產階級運動的指導地位,參加了社會主義工人運動,並通過系列手段在社會主義者的組織“第壹國際”(國際工人協會)領導層內部排斥其在《共產黨宣言》和其它著作中所批判的社會主義者,謀取到了對“第壹國際”(國際工人協會)領導權。在控制“第壹國際”領導權後,又進而將其著作規定為該組織的理論和行動的準則,要求“國際”普遍宣傳和翻譯,於是,馬克思通過控制社會主義的組織而控制了社會主義運動,馬克思儼然成為了“第壹國際”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教主”。這樣原來社會主義的精神原則,逐步為共產主義的精神原則所取代,只保留了社會主義這個“金字招牌”,最終將社會主義幾乎變成了共產主義的另壹名稱(參見拙著《馬、恩為何要把自己的思想標為“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認為,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就是要還社會主義以本來的精神實質。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影響以前,社會主義是並不反對生產資料私人所有的,只有共產主義才主張消滅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實行生產資料公有。馬克思控制了“第壹國際”後,其共產主義理論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多並不信仰共產主義的社會主義者和社會黨(如英國工黨、法國和德國的社會黨)也認為要實現社會主義,必須要消滅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實行生產資料公有。這種觀點壹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才為各國社會主義者所拋棄。
除文中交待者外,本文以後所稱社會主義壹般皆非指“科學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而是指上述自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產生的以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為基本價值追求的社會主義。而將“科學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稱為“現實社會主義”。此請讀者分清。

3,共產主義理論中有所謂的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是怎麽回事?


答: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又被稱作“現實的社會主義”,之所以被稱作“現實的社會主義”是因為在共產黨國家把現實制度稱之為“社會主義”。作為壹種社會制度,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不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而是列寧提出的。馬克思只曾經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把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劃分為經濟上成熟不同的階段,但並沒有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區分。恩格斯也沒有同樣的做法。到列寧,為了彌補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的共產主義不能首先在部分國家尤其是落後國家成功的理論缺陷,他才提出了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概念,將其作為向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稱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差別主要在分配方式上,前者“按勞分配”,後者“按需分配”。所以,所謂的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也不是原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而是列寧獨創的概念。
那些共產主義學說的教科書為了證明所謂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正統流派,將社會主義的起源指為“空想社會主義”,是滑天下之大稽。共產主義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自有其發展道統,這就是:莫爾、康帕內拉、閔采爾、巴貝夫、歐文等主張取消私有財產者。(所謂的十九世紀“空想社會主義”的“三傑”,其中聖西門和傅立葉都不主張“共產”,是社會主義者,而歐文則主張“公有制”反對私有制,是共產主義者。)

4,什麽叫資本主義?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二者是什麽關系?


答:資本主義的定義歷來含混不清。壹般都是把在社會化大生產中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主的實行市場經濟的制度稱為資本主義的。這只是做壹種制度的形式劃分,不是定義。我個人認為,“資本主義”的確切定義是:資本主義是壹種主張以人的財產有無多寡來決定人的政治權利和分配決策權有無的壹種思想理念和國家政治制度及社會經濟制度。資本主義在國家政治制度上最顯著的特點是以財產資格限制人的政治權利,特別是選舉權;在社會經濟制度上的最顯著的特點是采取自由放任的自由經濟制度,以資本限制人的分配的決策權,非資本所有人沒有分配的決策權,只有資本所有者(或經授權的企業管理者)才有分配的決策權。“資本主義”壹詞無論中文、英文,從字面上講都是“資本至上”的意思。從歷史來看,這壹定義十分符合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以後的歐洲歷史的真實情況。從十六至十九世紀,歐洲和美國雖然都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但是,資產階級革命並沒有能立即實現“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理想,資產階級中的壹些曾經擁有封建特權的新貴族、大商人、金融家以及種植園奴隸主等組成了大資產階級,他們曾在封建制度下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掌握著大量財富。當初他們參加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因為他們不滿王權對他們的利益和權利的限制,而與資產階級中的民主派結成同盟的。當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這些人不願意失去他們昔日的特權,於是他們提出要以人的資本和財富的多寡來決定人的政治權利的有無,妄圖以金錢的特權替代他們昔日的血統特權(世襲特權),以期通過政治的特權保證他們能獲得盡可能多的經濟利益(利益分配權的壟斷)。因此,這種要以人的資本財富的多寡來決定人的政治權利的有無和社會分配決策權的有無的政治思想理念,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資本主義;而依照這種政治思想理念建立的國家制度就是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的思想代表人物有伏爾泰、孟德斯鳩、彌爾頓、斯彼蘭斯基、漢密爾頓等人。他們幾乎都是把自由淩駕於平等之上的古典自由主義者;古典自由主義者都是資本主義者,而非社會主義者(盡管他們的某些政治觀點可能為社會主義所吸收)。
由於主張資本主義的大資產階級經濟實力比壹般中小資產階級強大,在資源地位上資本也比勞動人更為稀缺,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因而他們主張國家不幹預經濟,而實行自由放任的自由競爭。所以資本主義對於中小資產階級來說是以強食小的欺淩,其結果可能是被大資產者兼並;對於無產階級來說就是政治權利不平等下的自由競爭,其結果是經濟地位的也不平等。所以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的對頭,而中小資產階級的民主派對於資本主義也常和無產階級壹致。另外,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資產階級分子似乎都是資本主義的。其實,資產階級中,既有資本主義者,也有社會主義者,還有共產主義者。但馬克思主義不論青紅皂白,要打倒整個資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實行專政,不可不謂是過激之論。
資本主義借“自由”之名,在經濟上主張自由放任的競爭,事實上是憑借資本對勞動力在資源地位上的優勢,行不平等之實。同時,資本主義者和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對國內實行階級壓迫和剝削,還大肆在國際上施行殖民主義,掠奪別國資源,殺戮殖民地人民,甚至販賣奴隸。所以,資本主義是壹種不公正的罪惡的社會制度。
歐洲諸國除前蘇聯和東歐外,20世紀初已經逐步開始結束資本主義制度,而開始向民主社會主義社會過渡,至五六十年代已基本成為民主社會主義的國家。所以本文以後所稱資本主義,是不包括這以後的所謂的“資本主義社會”的。

5,什麽叫權力資本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對它是什麽態度?


答:“權力資本主義”壹般稱為“權貴資本主義”,我個人覺得用“權力資本主義”更能表達這壹概念的內涵,所以我使用“權力資本主義”壹詞,而不使用“權貴資本主義”。權力資本主義通常是極權國家的產物。權力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壹種特殊形式,也是專制主義的壹種形式。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壹種特權政治,它將資本財富作為特權的“準入證”(封建主義則把血統作為特權的“準入證”),而權力資本主義則是壹種把權力本身作為特權的“準入證”的政治制度。這種政治制度是壹種依靠權力的壟斷而維持國家存在的政治制度。這種制度只讓有權力者擁有權利,而沒有權力者則享受不到權利。它通常是由某個政治集團作為權力集團,僭用集體、人民、國家的名義,依靠國家暴力與刑罰等恐怖手段、依賴集權(反對分權和權力制衡)和極權(權力的統治深入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壹切方面,包括經濟生活乃至個人私生活領域)對人民進行咨意的統治(他們可以任意制訂或修改法律,可以淩駕於法律之上,可以對它的反對者任意施以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並獲得的巨大的經濟上的特殊利益。權力資本主義有以下特點:壹,僭用集體、人民、國家的名義,依靠國家暴力與刑罰等恐怖手段進行統治,人民是名義上的國家主人,而實際上的國家主人果壹個淩駕於人民之上的權力集團;二,國家的權力深入到並控制了人們社會生活如政治、經濟、文化、日常生活等的壹切方面,包括經濟生活乃至個人私生活領域,人民在社會各個方面都是事實上無有權利;三,權力成為權利的前提,只有擁有權力者,才真正享有政治權利(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經濟權利(包括分配的決策權利)、文化權利(如出版、輿論等權利);四,權力不被人民監督,腐敗橫生;五,權力的存在高於壹切,無論是民生或是社會的發展。
權力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人民是最苦難的人民。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說因為看到資本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由於被財產資格限制了權利,買方市場的勞動力與資本無法平等地參與競爭,“自由”、“平等”和“民主”成為了空話和謊言,因而輕視“民主”,不相信“自由”和“平等”的實際存在。它主張在暴力打倒資本主義後,由國家壟斷壹切權力,把國家淩駕社會之上,並實行“議行合壹”的政治體制和國有制經濟,這樣勢必造成國家權力缺乏制衡,人民主權無法得到保障,壹旦當權力集團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尋租時,就必然地要產生權力資本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以自由和平等為價值追求,要求實現民主政治,反對壹切形式的特權政治和專制統治,所以它堅定地反對權力資本主義,認定權力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壹樣,也是自己的死敵!

6,有人說民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差不多,對嗎?


答:不對。民主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堅定反對者。民主社會主義主張人人有平等的自由,有平等的權利,而資本主義則主張以人的資本財產的有無來多寡決定人的政治權利和分配決策權利有無,所以資本主義乃是部分人用資本對人進行奴役。有些人之所以把民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看成是壹回事或差不多,是因為他們把資本主義等同於市場經濟制度。我們應當分清這樣壹個概念:市場經濟制度並不等於就是資本主義。人人有平等的自由,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的制度下的市場經濟制度,是民主社會主義的制度,而不是資本主義制度;只有以人的資本財產的有無多寡,來決定人的政治權利和分配決策權利有無的政治制度下的市場經濟制度才是資本主義。我們今天仍然把西方國家如英國、美國稱為資本主義社會,是完完全全的謬稱。資本主義只是這些國家的過去,而現在它們都是民主社會主義社會。

7,民主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又是什麽關系呢?為什麽說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唯壹原旨的繼承者?


答:民主社會主義是原來意義的社會主義的回歸和繼續。
社會主義發展到十九世紀後,歐洲產生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共產主義。前面說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在其創立之初,本沒有立即對社會思想運動造成多大影響。後來馬克思通過在“第壹國際”(即國際工人協會,以工人為主的社會主義者的國際組織)中不斷排斥其中的拉薩爾主義、工聯主義、費邊主義者,控制了該組織的領導權,並逐步將其理論定為指導理論,再加上“第壹國際”時期歐洲正好再次暴發了經濟危機,這給不少的社會主義者以錯覺,以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共產主義學說產生靈驗了,於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在歐洲社會流行開來,而原來意義的社會主義運動卻轉入低潮。
馬克思和恩格斯去世後,歐洲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濟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不斷“校正”再次出現繁榮,充分反應了資產階級的不朽生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而這時期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全國大選中的獲勝,和以後各國社會民主黨取得參政權甚至獨立執政,又都表明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理論的徹底破產。而歐洲社會的政治在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不斷向資本主義的抗爭下,不段取得社會主義的勝利,使得資本主義政治不斷逐步向社會主義政治過渡。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共產主義學說日益受到人們的懷疑,社會主義者們逐步認識到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社會主義走上了曲徑,社會主義必須向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的基本原進行回歸,這樣就產生了“修正主義”。所謂“修正主義”,是指要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學術和當時的社會主義運動進行“修正”的伯恩斯坦等人理論系統的稱謂。伯恩斯坦等人的“修正主義”提出了社會主義的實行途徑在於“民主”,而不是“專政”,是“和平長入”社會主義,而不是靠“暴力革命”進入社會主義,從而把社會主義重新從共產主義的歧途上,拉回到了以實現“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的社會政治理想為目標的正確軌道。
“修正主義”的出現,它壹方面標誌著社會主義基本擺脫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共產主義的影響,另壹方面標誌著社會主義發展成了壹種系統性社會主義思想即民主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者為了區別於“科學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便在“社會主義”前面冠上“民主”,稱為“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乃是原旨的社會主義運動和思想的繼續,所以說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原旨的繼承者,民主社會主義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以實現社會民主為手段,所以民主社會主義又有另外壹個稱呼:社會民主主義。

8,民主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有什麽不同?


答:現代自由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是非常接近的兩個思想體系。應該說自由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在“自由、平等和民主”等基本的價值觀方面是基本壹致的,沒有根本性的沖突。不過古典的自由主義(即主張完全放任自流的自由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在具體的社會平等問題上是嚴重對立的。古典的自由主義把自由淩駕於平等之上,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特別在經濟方面要求純任自由競爭,反對國家幹預競爭。這樣,自由主義成了事實上的優勢群體的主張,成了事實上的資產階級,特別是大資產階級壓迫社會弱勢階層的理論幫兇,因為社會競爭除了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外,還存在著資本與勞動力的競爭,資本與勞動力在資源地位上天生不平等,這種自由的競爭尤如壯士與幼童的競賽。而民主社會主義強調自由是平等的自由,自由與平等密不可分,自由不能淩駕於平等之上。所以民主社會主義不僅是理念上追求自由平等,更是在具體主張社會現實的公正。現代自由主義已經拋棄了完全放任自流、純任競爭的主張,不完全反對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和社會福利的存在。但是現代自由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分歧還是有的。現代自由主義盡管不再反對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和社會福利,但是它認為國家幹預經濟和提供社會福利,目的只是為了讓社會經濟保持穩定地發展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因此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和社會福利的程度應當越小越好。而民主社會主義則認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於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福祉,所以應當在不影響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和防止社會孳生出“懶惰階層”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向社會中下層提供社會福利。
總的說來,現代自由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主張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相同,對於民主社會主義來說,現代自由主義在很長的路途上都是民主社會主義的同路人,而且,許多不了解民主社會主義而自認為是自由主義者的人,他們其實是民主社會主義者,而並非是自由主義者。

9,民主社會主義與市場社會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有什麽不同?


答:市場社會主義其實並非是“社會主義”的流派,而是“共產主義”的流派。它是“共產主義”各國家在其陷入生存和發展的困境時,所流行的壹個“補救”式的社會思潮。這種社會思潮妄圖既維護“共產主義”理論和政治,避免社會民主化的發生,又想單純學習西方民主國家的“市場經濟”,來彌補其政治理論和實踐的矛盾,挽回政治崩頹的命運。因此,市場社會主義是反民主的,與民主社會主義有著原則的不同。市場社會主義割裂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妄想以“換湯不換藥”的手段挽政權於既頹,無疑將是徒勞的。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西方國家壹些政治思想家,在批判現實政治制度和以蘇聯為代表的所謂“社會主義”模式中產生的政治思潮。它是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的修正。它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革命理論的錯誤,看到了這種理論下的國家對“人道主義”的背離,因此西方馬克思主義希望批判和改造“馬克思主義”,走壹條既非暴力又非民主議會之路的社會改革之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提出當今社會的階級結構已發生明顯的變化,無產階級隊伍正在日益縮小,當前發達國家的主要社會變革力量已不再是無產階級,而是整個市民社會;西方社會革命的途徑在於無產階級逐步掌握文化及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從而破壞資產階級在文化及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再逐步地掌握國家權力。可以看出,西方馬克思主義雖然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理論和暴力革命的主張,但它並不像民主社會主義那樣把自己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主張建立在社會現實之上,而是把自己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主張建立在主觀構想上。雖然西方馬克思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有著價值觀的較大差別,但是它反對暴力和強制。所以民主社會主義本著思想自由和政治平等的原則,對之是既批判又包容的。

10,民主社會主義有沒有壹個統壹的思想指導理論?


答:沒有。民主社會主義推崇自由,承認每個人都有思想的自由,只要是認同自由和平等原則的壹切思想,都是民主社會主義理論的組成部分。只要是不違背自由和平等原則的壹切思想,民主社會主義都允許存在。民主社會主義善於汲取壹切符合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價值的思想理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古典自由主義、實證主義、拉薩爾主義、工聯主義、實用主義、費邊主義等都是其理論來源,它們都在不同方面豐富和完善了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基督教、佛教等宗教思想也都為民主社會主義所包容。所以民主社會主義是個多元的體系。
民主社會主義及其政黨只要求各社會主義民主黨認同和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基本價值觀,不反對世界各國社會黨有自己獨到的理論和政策,也不反對相互間理論討論和交流。所以民主社會主義又是個開放的體系。

11,民主社會主義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說?


答:世界各國民主社會主義者和社會黨對馬思主義的政治學說看法分歧較大,法國和德國的民主社會主義者和社會黨認為馬思主義的政治對民主社會主義仍然存在著壹定價值,而如英國的民主社會主義者和社會黨則不認為馬思主義的政治學說對民主社會主義存在著多少價值。不過,總的說來,即使認為馬思主義的政治學說對民主社會主義仍然存在著壹定價值的各國民主社會主義者和社會黨都壹致認為,對於馬思主義的政治學說必須摒棄其暴力革命和階級鬥爭理論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對其進行壹定的修正(其實,最早的“修正主義”者不是別人,正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壹的恩格斯。晚年的恩格斯已經發現了他們以往學說所存在問題,並試圖改正這些錯誤,伯恩施坦等人只不過是由於比他富於更多的時間來改正而已)。從總的趨勢看,各國民主社會主義者和社會黨對馬思主義的政治學說是越來越趨於疏遠,乃至甚至有人認為民主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相對立。
我個人認為,馬思主義的政治學說的意義在於對當時社會狀況下的資本主義的批判精神。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時代的歐洲正是資本主義社會。他們都清楚地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作為社會大多數的工人階級由於政治權利被財產資格所限制,“自由”、“平等”和“民主”都只是“形式上”的東西,揭露了以古典自由主義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理論,以“自由”掩蓋下層人民受資本奴役和剝削的客觀本質,並無情地抨擊它。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學說的價值所在。也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令人敬佩的。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過於看重了階級的對立性,忽視了階級的相互依賴性和協作性,因而認為資本主義難以和平漸進的方式過渡到社會主義;同時他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也存在問題,把社會大生產下的私有制與“資本主義”相等同,因而認為只有消滅私有制,才算消滅了資本主義。這種建立在私有制度“原罪”之上的以暴力手段取消私有制度和“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本身就是壹種對“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反動。這個觀點不僅影響了共產黨人,也長期影響了世界各國的民主社會黨人。盡管如此,在民主社會主義的不斷鬥爭下,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從20世紀二十年代起就紛紛開始取消了選舉的財產限制實行普選,並在經濟上實行國家幹預、實行雇傭員工參與的民主分配和福利國家制度,資本主義社會終於開始逐漸消亡,而向民主社會主義社會過渡,至五十年代後西方各國已基本成了民主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建立在對於當時社會狀況下的資本主義批判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術當然就因為失去了批判對象而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僅沒有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以暴力手段取消私有制度和“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錯誤,而且共產國家又錯誤地把用來本來是批判資本主義的馬思主義的政治學說,用來針對已經不是資本主義的、而被他們誤認為是資本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制度(那些共產主義學說的教科書直到今日還把西方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稱為資本主義,仍然極為教條、機械、頑固地認為這些國家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是“形式的”,不承認“自由”、“平等”和“民主”可以超階級。),就不能不說是荒唐的了。
我個人認為,私有制度本身並不是資本主義制度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現象產生的根源。資本主義制度不平等、不民主現象產生的根源是在於大資產階級為了取得政治特權和壟斷分配決策權利,人為地把政治權利和財產連在壹起,通過對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財產限制,從而使自己成為政治特權階級和經濟特權階級。所以,人類要消滅資本主義,消滅不平等、不民主,完全不需要消滅私有制度,只要斬斷政治權利、分配決策權利和財產的聯系就行。消滅私有制度未必就能真正消滅不平等、不民主,在消滅了私有制度的公有制國度中,我們很容易可以看許多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制度的存在。民主社會主義認為在私有制度下,只要打破了政治權利、分配決策權利和財產的聯系,實現普遍的選舉,讓包括工人在內的下層社會擁有參與國家政治的權利和分配決策的權利,才能在政治上、經濟上和社會方面真正實現“自由”、“平等”和“民主”。

12,盧梭、羅伯斯庇爾和傑弗遜等人都是資產階級,妳怎麽說他們是社會主義者?我覺得有些糊塗了!


答:其實,社會主義本來是資產階級發起的全社會廣泛參預的壹種社會政治思潮和社會政治運動(這壹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是明確的),所以說盧梭、羅伯斯庇爾和傑弗遜等資產階級人物是社會主義者是壹點都不該奇怪的。資產階級之所以會主張社會主義,並不是因為他們比其他階級更慈善,而是因為社會主義符合他們的利益。為什麽呢?首先,資產階級的商品生產需要壹個自由平等的社會作為他們的商品交換的市場,這個市場排斥特權的介入,社會主義主張的“自由”與“平等”體現著他們反對封建專制特權的要求。其次,資產階級的商品生產離不開工人階級的參與和合作,社會主義主張階級協作體現著他們的要求;再次,雖然社會主義也將賦予工人階級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而不利於他們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但是,資產階級中的民主派都很明智,壓迫工人階級未必能夠利益最大化,他們懂得自己的讓步可以換來工人階級勞動的積極性,以提高生產效率而得到更大收益。

13,民主社會主義的原則、任務、目的和實現的手段是什麽?


答:民主社會主義的原則是“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其任務是:壹、盡快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二,穩定快速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提高全社會民眾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生活,並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財富不斷積累的基礎上努力減少並最終消除社會分配差別;三、衍播“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的基本道德思想,建設以“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為基本道德觀的道德世界,確保人類在逐漸擺脫物質生產束縛、精神自由空間不斷擴展過程中,精神自由空間不為違背自由平等原則的有害意識所侵蝕。民主社會主義的目的是要實現人類的現實自由和最終的自由(參見下文)。實現民主社會主義及其原則的手段是“民主”,而且,“民主”是其唯壹的手段。

14,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基礎是什麽?


答:民主社會主義是以“社會公正”為出發點而建立起來的政治理論,因而它不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而是為整個社會服務的,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這個社會建立壹個公正博愛的社會新秩序,以開出人類社會的永久太平和幸福。所以民主社會主義主張任何階級都不可以峙強淩弱,而要求階級調和,平等相處。階級調和、平等相處的主張有利於社會穩定快速地發展,符合壹切階級的根本利益,因而民主社會主從長遠宏觀的角度看,它的社會基礎是整個人類社會;從現實社會看,占人類社會大多數的社會中下層人民,如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階級階層還處於社會的弱勢地位,他們更有著被那些社會上層階級欺壓的可能或現實,而民主社會主義扶助弱者的主張更符合當前這些階級階層的利益,因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是民主社會主義最可靠的社會基礎。

15,為什麽說民主社會主義不是專門用來反對資產階級的?


答:上面說過,民主社會主義是以“社會公正”為出發點而建立起來的政治理論,因而它針對的是違背“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制度、政策和行動,而不是哪壹個階級。無論是哪壹個階級,只要違背“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原則,民主社會主義都將旗幟顯明地反對。
民主社會主義認為資產階級是人類迄今為至最先進的階級,它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因而它是先進文明的代表;它最積極地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因而它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它引導人類進入了社會化商品大生產,開創了股份制企業、跨國公司等生產組織形式,因而它是先進生產關系的代表;它既勇於向專制體制挑戰,又善於在社會競爭中為了更大的利益而向其協作階級妥協,因而它是社會開明力量的代表;民主社會主義主張社會共同富裕,人類最終將全部成為資產階級的壹員,因而它又是最有生命力的階級。對於這樣壹個先進階級,只要它不違背“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原則,民主社會主義是不會和它對立的。盡管民主社會主義主張扶助無產階級,但是扶助無產階級不是為了反對資產階級,而是為了讓社會更加協調,從而更好地發展,使整個社會共同獲得更多的利益。比如主張的福利國家制度,看起來是增加了資本家的稅賦,資產階級減少了收益,但實際上社會的安定給資產階級帶來了更多的牟取機會,福利本身也帶動了社會消費的增加,從而帶來社會生產的增加,使得資本家和工人雙雙受益。

16,民主社會黨在民主社會主義運動中起什麽作用?


答:各國的民主社會黨(或稱為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工人黨等)都是由民主社會主的忠實信仰者組成的政黨。民主社會黨在民主社會主義運動中承擔著巨大的歷史責任和社會責任。首先,民主社會黨承擔著傳播“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價值觀和民主社會主義理論、主張的重任。它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它擁有壹批理論家向整個社會宣傳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觀、道德觀,讓“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融入人的思想,並逐步使之成為壹種生活方式和生活追求。其次,它起著領導社會向專制主義開戰,建立壹個民主政治體制的國家的重任;民主社會黨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它擁有壹批政治家、理論家來組織和領導民眾向專制政治體制發起反專制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以結束壹切形式的專制政治,並和人民壹道共同把社會向“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的民主社會主義社會推進;第三,在結束壹切形式的專制政治後,它肩負著代表壹種政治力量,代表廣大普通民眾,來與整個社會壹道共同親手締造壹個“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的新國家、新社會的重任。民主社會黨作為壹個政黨,將努力體察民意,讓自己成為民意的代表,並努力團結自己的政治力量,以爭取國家執政黨的地位和議會多數黨的地位來積極參與國家政治,從而有效地把自己的價值觀以憲法、法律和政策等形式體現出來並得以貫徹。第四,在野時監督國家政治,確實保障“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原則不被侵犯。

17,什麽叫國家?民主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與國家、人民與國家的關系是什麽?


答:國家是為了管理社會秩序、調節社會各種關系而建立的服務社會的立法機構、司法機構、政府機構、法律制度、軍警監獄等的總稱。在民主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的目的是為了服務社會,是為了讓社會的運轉有序。因此,民主社會主義的國家是全社會各個階級的國家,即是“人民國家”,國家主權歸社會的主體——人民所有。它不只服務於某個階級,即不是所謂“階級國家”。民主社會主義把社會置於國家之上,國家只能是社會的奴仆,永遠不能淩駕於社會之上。因此,民主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家是人民用來管理社會的工具,它必須服從社會、服從人民;因此,民主社會主義制度下,不應當片面要人民和社會愛國家,而應當是國家尊重和敬畏人民和社會。當國家尊重和敬畏人民和社會,很好地執行了服務人民和社會的責職時,人民才會喜愛它。民主社會主義還認為,把國家置於人民和社會之上那是“國家主義”,而把人民和社會置於國家之上才是“社會主義”。

18,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的特征是什麽?


答:民主社會主義國家主要有以下四大特征:壹、國家在政治上實行民主制度;二、實行市場經濟制度。三、為了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和社會各階層的均衡發展,國家對經濟實行必要的有限幹預;四、建立了充分體現了人類理性的博愛原則和平等思想的社會福利制度。具有以上四大特征的國家制度的國家就是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當今世界上最典型的民主社會主義國家有英國、德國、法國、挪威、丹麥、瑞典、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19,民主社會主義如何看待主權與人權、公民權的關系?


答:所謂主權,是指國家的最高權力歸屬於誰。專制國家的主權在專制統治者或統治集團,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在全體人民。
民主社會主義認為國家的目的是為了服務於社會即人民的,因此,國家的主權屬於全體人民。既然國家是服務於人民的,也就是是為了通過保證社會秩序的存在而保證人民的權利的存在的,那末,國家的主權自然也是服務於人民的主權和公民權的。因此,人權是高於主權的。
民主社會主義認為,只有人民主權才對人權有真正的意義,因為只有人民主權才能保障人權和公民權,非民主國家的主權未必能保障人權和公民權,專制國家的主權本身是對人權和公民權的侵害,遑論保障人權和公民權。

20,民主社會主義如何看待“自治”和“民族自決”?


答:所謂“自治”就是人民不待他人來統治而自己對社會進行治理。民主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家其主權歸於人民,國家壹切事務當然應該由人民決斷,因此民主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就是“自治”的制度,是全社會各民族、各地方的均享的自治。
“民族自決”是指任何民族皆有權對本民族的事務以及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事務有自己表決的權利。民主社會主義認為,對於純粹的該民族的事務,任何壹民族完全可以自行決定。但是對於該民族與其他民族的利益相關的事務,應當由相關民族互相平等協商解決或共同進行民族表決,任何壹民族不可以完全單方自行決定。當相關民族意見壹致時,則可按共同意見行動;當相關民族意見相左乃至反對時,各民族應當本著平等與和平的原則,以交流協商的方式謀求民族間的理解和信任,努刀求得能為相關民族都樂見的解決方法。民主社會主義反對民主政治制度下的“民族分裂”行為。因為民主政治制度下各民族都是自治的民族,民族之間都相互平等,有著平等的發展機會,各民族人民都不再依賴“民族”之軀殼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也是民族相互融合同化、最終消除民族差別和民族存在,所以民主政治制度下的“民族分裂”,其實質只是少數人不惜逆人類社會發展之潮流,假借所謂的民族自由和民族權利來追求“寧為雞口,不為牛後”的權欲而已。

21,什麽叫社會?人為何要結為社會?公正的社會的關系是怎麽的?


答:人的總體就是社會。社會體現的是人之間的關系。人類之所以會形成社會,是因為人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必要相互協作,因為相互協作可以取得比個體生產和生活更多的效率。所以,社會的最初目的就是功利,就是要在協作中謀求壹定的利益,其社會的協作本質就是壹種平等的契約關系,所以人類社會最初的社會關系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公正的社會的關系,這種社會關系是“利他”與“利我”的完美統壹。但是人類的以往歷史,只有在氏族部落社會,才是人類相互平等協作的社會。那時的社會生產力低下,缺乏可供謀取不當利益的可能,氏族和部落首領都是義工。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有能力生產出更多的生活資料,於是壹方面必然就有氏族和部落首領試圖以氏族和部落的公權多占氏族和部落的財產,另壹方面氏族和部落為了籠絡能力優秀的氏族和部落首領為氏族和部落繼續服務,又必然需要給予首領們以壹定的報償。《尚書·洪範》箕子所言“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便透露了中國氏族部落社會解體過程中,氏族和部落公權演變為氏族和部落首領私權,進而形成國家的痕跡。氏族和部落公權壹但演變為氏族和部落首領私權,進而形成國家,人類社會的平等協作關系即告破壞,人類社會從此經歷了壹部分人對另壹部分以暴力進行統治和剝削的階級社會歷程,從而背離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和“利他”與“利我”完美統壹的社會原則。民主社會主義就是要通過人類自身的努力,把不平等的人類社會重新恢復成這樣壹個社會:“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利他”與“利我”完美統壹社會;人們平等互助地進行勞動創造與生活,消滅了政治等級,並最終消滅經濟等級的無階級的公平社會。

22,什麽叫階級?民主社會主義如何看待階級鬥爭”?


答:社會中的人依照不同的權力關系、社會成份和經濟現狀而劃分的人群稱為階級。依照不同的權力關系劃分的人群就是“政治等級”意義上的階級,如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依照不同的社會成份和經濟現狀劃分的人群就是“經濟等級”意義上的階級。“政治等級”意義上的階級和“經濟等級”意義上的階級有時是同時對應存在的,如在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就分別曾是被統治階級和統治階級,但在民主社會主義國家階段,國家實行平等民主的政治制度,人民擁有國家主權實行自我治理,無產者也和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整個社會共同掌握了國家權力,因此盡管“經濟等級”意義上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仍然存在,但“政治等級”意義上的階級已經不存在了。“經濟等級”意義上的階級仍然存在,表現為這個階段相當長的時間內,社會分配還無法做到完全均等,社會中壹部分人可能掌握著很多財富,而另壹部分人可能只有很少的財產。民主社會主義這樣看待“經濟等級”意義上的階級:民主社會主義以人類的均富為長遠目標,所以它認為“經濟等級”意義上的階級的存在是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表現;而在人類社會現階段,人類物質財富的生產還不能充分滿足社會每壹個人的需要,人類社會也需要有壹個刺激人類努力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的推動力,因此,“經濟等級”意義上的階級的存在又是人類社會現階段所不可避免的。所以它的存在是壹種相對的平等。民主社會主義的任務之壹就是在努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努力積累更多的社會財富的前提下,不斷努力減少社會分配差別,以期最終消滅“經濟等級”意義上的階級。
社會是以利益為存在目的的,階級的關系即是利益的關系,所以有階級存在,就有為了利益而進行的階級鬥爭。“政治等級”意義上的階級的階級鬥爭,壹方面是統治階級為維護對權利的壟斷而對被統治階級以暴力相向,另壹方面是被統治階級為爭得與統治階級同等的權利而對統治階級的政治發難。於是“政治等級”意義上的階級的階級鬥爭往往會發展成為兩個階級間妳死我活的激烈沖突,而爆發暴力革命。對於“政治等級”意義上的階級的階級鬥爭,民主社會主義是其堅定的提倡者。它認為,如果不同統治階級進行堅決頑強的鬥爭,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目標就永遠不可能實現。民主社會主義盡管倡導和平地改革社會,但是對於壹切對自由、平等和民主相向的暴力,人民完全應當以暴制暴。
“經濟等級”意義上的階級的階級鬥爭,其實質只是社會生產中的協作與分工各方之間為社會分配份額的多寡而發生的矛盾沖突,這種階級鬥爭在“政治等級”意義上的階級已不存在的社會中,壹般是不會發展成階級間妳死我活的激烈沖突的。這是因為社會沒有“政治等級”意義上的階級時,社會間的各階級的關系是平等的協作關系,人類的理性會讓人們為了追求協作所能帶來的最大化的利益,而繼續維持社會協作,使各階級的利益沖突賓服於社會協作。民主社會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本是社會生產的協作雙方,也是利益沖突的雙方。二者無論為利益分配發生多大沖突,他們之間終究誰也不也少了對方。所以,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相互協作是主要的,相互鬥爭是次要的。對於沒有“政治等級”的社會的“經濟等級”的階級鬥爭,民主社會主義認為它只不過是各利益集團的正常的利益矛盾。對於這種階級鬥爭民主社會主義反對壹切暴力形式,而主張在民主的體制下,通過民主的方式進行。

23,什麽叫剝削?怎樣才是公正的分配?為什麽說生產資料私有制不是剝削的真正根源?怎樣才能消滅剝削?


答:所謂剝削就是指不公正不平等的分配。那麽,什麽樣的分配才是公正平等的分配呢?民主社會主義認為,商品生產是資本投資者、生產經營管理者和生產者共同創造價值的過程,所以,公正平等的分配應當是按照協作生產者所創造的價值獲得分配額。但是按照協作生產者所創造的價值獲得分配額,其協作各方所創造的價值的多少是難以用具體的價值尺度來衡量的,所以這個分配方法是無法具體實施的。唯壹可以做到公正平等的分配的方法,只有是按照經所有的社會協作生產者通過平等的協商而確定的分配法進行分配。所以,公正平等的分配就是所有參與價值創造的分配各方有平等的分配決策權的分配,也即民主的分配。分配各方沒有平等的分配決策權的分配也即非民主的分配就是剝削。
資本主義社會只有企業主具有分配決策權的分配,而工人沒有,盡管工人可能有不出賣勞動的自由,但是生存的需要事實上剝奪了他們的這壹自由。勞動力要取得與資本真正平等的地位從而消滅剝削,就必須首先讓勞動者擁有政治權利和組成自己的工會,通過參與國家政治,制定出保障勞動者分配決策權的法律,通過工會的力量獲得與企業主平等的分配決策權。
馬克思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現象,他的剩余價值學說也是關於分配中剝削問題的學說。這個學說片面認為只有工人的勞動才創造價值,資本家的投資和經營管理不是勞動,也不創造價值,生產的產品扣除產品成本後的“剩余價值”是工人創造的而為資本家獨自占有。這就完全否定了社會生產的協作關系。價值的創造本來是資本的運用、管理和勞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另外,資本與勞動力之間具體由誰各自創造了多少的價值,是無法以具體的價值尺度來衡量的,因此,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是不對的。
馬克思的政治學說還認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其根源在於生產資料私有制。其實,生產資料私有並不壹定就會導致剝削,剝削之所以會存在,乃是因為社會把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與分配權連在壹起,以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壟斷了分配權。如是我們看壹下那些曾消滅了私有制完全實行公有制權力資本主義國家,就可以發現這類國家無不是剝削隨處存在。所以,剝削的根源在於分配權的不平等,而並不在私有制本身。所以,要消滅剝削唯壹的途徑在於讓所有的人都平等地享有分配權。
讓所有的人都平等地享有分配權,使得社會分配趨於合理,所以它也是限制社會貧富懸殊的壹個有效手段。
平等地享有分配權要求分配各方都具有理性,要求在勞動工資問題上資本方、經營管理者、雇傭勞動者應當充分綜合考慮企業商品的市場價格、行情、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等諸多因素,在共同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下,平等協商來確定工資水平。當然,平等地享有分配權的分配各方也必然都具有理性。“理性”會讓資本方、經營管理者、雇傭勞動者認識到他們三者在社會生存上是同壹體,只是在利益分配上才是矛盾對立面。因此他們會在充分綜合考慮商品市場價格、行情、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等諸多因素後,作出適當的妥協,提出自己的合乎情理的利益要求。
社會要平等地享有分配權,首先必須實現政治民主,消除“政治等級”意義上的階級。這樣才可以讓處於弱勢群體地位的無產階級,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制訂出能夠保障所有的人都平等地享有分配權的法律制度。其次,應該讓處於弱勢群體地位的無產階級有自己的利益代表組織——工會,以提高勞動力與資本的抗衡能力;第三,必預制訂保障所有的人都平等地享有分配權的法律制度。第四,國家應當在宏觀上調節好分配,適時充當好社會裁判的職能。

24,妳認為只有讓無產階級逐步轉化為資產階級,才能最終消滅階級,達到天下大同嗎?


答:我認為無產階級要解放自己,不是要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去消滅資產階級,把社會生產資料收歸國有,讓社會變成赤貧,而是要無產階級壹方面爭取到與資產階級平等的地位,另壹方面利用爭取到的與資產階級平等的地位使自己向資產階級轉化。只有讓無產階級逐步轉化為資產階級,才能最終消滅階級,達到天下大同。讓無產階級逐步轉化為資產階級,就是實行資本社會化(或稱為社會所有制),即要讓壹切無產者切實地掌握壹定的生產資料(資本),從而成為資產階級。民主社會主義之所以主張讓無產階級切實地掌握有壹定的生產資料成為資產階級,首先是因為只有讓無產階級切實地掌握有壹定的生產資料後,社會平等地分配才能更容易做到。其次,資產階級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先進的階級。它不僅創制了最先進的生產方式,是現代機器化社會大生產的創始者和組織者,也是新生產力的創造者和最擅運用者。它有著最有效最豐富的生產經營的管理經驗,它的這些優秀性質值得無產階級繼承。再次,實行社會壹切生產資料收歸國有不僅有背於自由,也被歷史證明為是行不通的。國有制諸如產權責任不明、資源效率低下、缺乏創新效應、競爭效應,孽生腐敗等致命缺陷已被證明為不能保證社會生產力高速穩定地發展。而私有制也具有資本規模的局限,難以適應集約化大規模的企業發展要求(股份制企業不是典型的私有制企業形式,而是集體所有制或社會所有制)。
實行資本社會化,就是要社會除部分必須國有的生產資料外,都落實到具體的每個社會成員名下,做到產權明析。社會每個成員的生產資料可以是獨立的生產資料,也可以是企業的股份。當讓每個社會成員都切實地掌握壹定的生產資料時,“經濟等級”的階級差別就會被有效地減小。
我覺得最理想的社會所有制,是采用股份制的企業形式。企業的股東就企業的員工,企業的所有權歸全體股東所有,而每位股東又切實擁有自己的股份,這些股份只可轉讓而不能抽離,企業的分配由兩個部分組成,壹個部分是正常支付的工資,另壹個部分是以員工股份的多少進行分紅。(馬克思也有社會所有制的提法,但他把國家與社會相混淆,它的社會所有是等同於國家所有的,這是錯誤的。)
當今人類的社會的資本社會化表現在以下兩方面,壹方面資本形式多樣化,資本不壹定只是貨幣和具體的物質了,知識、技術、信息等都成為了資本,另壹方面是資本的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掌握。這些都讓資本的社會化,讓更多的人進入資產階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而實現平等的分配權和福利國家制度,對促進資本的社會化又有重大作用,它可以讓社會經濟的底層群體具備參與社會競爭的基本條件和基礎來參與社會競爭和獨立創業,從而擠身於資產階層。現代西方國家出現的“中產階級”,這部分人依靠國家的福利制度,在均等的受教育的機會下,他們成為知識和科學技術的精英,他們既是資本所有人,又同時是勞動者,成為社會的新生經濟力量,他們代表著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實行過“公有制”的國家中,國有企業和準國有企業即集體企業成了社會的“包袱”,將這些企業(除國家必須保留的外)以全民股份的形式無償分配給每個國民,也是實現資本社會化的途徑之壹。
股份制企業本是人類在社會化大生產中產生的新的經濟形式,它實行資本的社會所有。不過,它的勞動者和經營管理者不壹定是資本的所有者。將來的股份制企業能否實行這樣的形式,即資本的所有者既是企業的所有者,又是企業的勞動者,也是企業的管理者?資本的社會化提供了可能。民主社會主義的國家應當鼓勵這種股份制企業的嘗試。也應當積極鼓勵工人勤奮勞動,並以合法的勞動所得入股這種股份制企業。這種股份制企業不光使社會分配趨於合理,又使得分配過程簡化,可以盡可能地減少國家對分配的幹涉。這種股份制企業還使得企業生產效率有可靠保證,並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它又回避了有關“剝削”的爭論。
資本的不斷社會化必將導致無產階級的最終消亡,最後消滅階級。

25,為什麽說由資本主義社會向民主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可以是壹個漸進的過程,也可以是突進的過程。而民主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必定是壹個漸進的過程?民主社會主義是否定暴力革命?


答:作為思想理念的資本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是涇渭分明的兩個陣壘,而作為國家制度的資本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也基本是了然可以劃分的。但是,由資本主義社會向民主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有時是壹個漸進發展的過程,而有時卻是突進的過程。在人類從未有過民主社會主義的時而言,民主社會主義只是人類的理想追求,它是否合理與可行,有待人類社會的實踐來回答。它本身作為壹種社會價值追求,其社會價值的實現過程就是價值本身為包括普通民眾在內的全社會接受的過程,而社會的接受過程是需要時間來讓社會進行意識改造、進行各種關系的自我調適,也需要時間來讓社會逐步建立和完善新的制度體系。所以,那個時候的國家由資本主義社會而進入民主社會主義社會,實現政治上的民主,是壹個不民主的制度成份不斷減少,而民主的制度成份不斷增加的漸進的民主化過程。而在民主社會主義制度已在世界許多國家實現的今天,民主社會主義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等原則和政治制度已經成為天下公理,拒絕這些公理已經意味著野蠻和蒙昧。所以對於今日人類社會,向民主社會主義社會過度已不需要采用漸進的方式,而可以學習西方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並適當本土化,盡可能快地實現政治民主,進入到民主社會主義社會。壹些專制政權國家統治者和統治集團在自由、平等和民主等原則和政治制度已經成為天下公理的今天不敢公然抵制民主政治,只好口頭贊同民主政治,卻找出諸如“逐步完善民主制度”的種種借口來拖延民主進程,其本質是妄圖延緩專制體制的崩潰。
讓資本主義以和平的方式過渡到民主社會主義,是民主社會主義首選的方式。這樣做不光是民主社會主義精神原則本身的要求,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需要。但這並非等於說民主社會主義完全否定暴力革命。當專制力量對於要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人民以暴力相向時,民主社會主義並不反對“以暴制暴”。民主社會主義只是認為暴力革命僅僅只能是“以暴制暴”的暴力自衛,而其本身並不能實現民主社會主義。要實現民主社會主義只有壹條路:民主。
民主社會主義認為,在實現了政治民主後,民主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是壹個漸進的過程。壹方面即使國家實現了民主政治制度,社會也還可能存在著違背民主社會主義精神原則的現象,因而還必須不斷進行民主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另壹方面,民主社會主義所追求的人類最終自由和最終平等(見下文)尚待實現,人類還要繼續為這壹目標奮鬥。所以民主社會主義社會並不是壹朝建成,永不變化的具體模式,而是壹個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諸價值不斷實現的過程。

26,什麽叫市場經濟制度?


答:市場經濟制度,顧名思義,指主要由市場調節的經濟制度。這種經濟制度根據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來組織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這種經濟制度下,生產者與生產者之間,資本所有者與雇傭勞動力之間,以及勞動力之間,存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社會經濟因為這種種的競爭而最大速度地促進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所以,市場經濟制度乃是最好的壹種經濟制度。與計劃經濟相比,經濟學家曾把市場經濟制度產生的效率總結為以十點:1,產權效率。即因產權明確而帶來的效率。產權明確,則社會經濟活動的責任者和收益者明確,因而可以大大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2,交換效率。市場經濟使商品供求雙方直接面對,使供給方能直接依照需求方的個性要求生產商品,從而大大增加交換效率。3,信息效率。市場經濟直接由價格來傳達經濟信息。價格幾乎集中了如供求關系、商品成本等所有市場行為的信息。商品供求雙方只需了解價格信息,即快捷簡明地獲知經濟決策所必需的信息。4,決策效率。市場經濟由價格提供市場信息,又直接讓價格來作出經濟決策,故而決策會更快捷準確。5,自發性效率。社會需求的種種新的微妙變化,市場能作出迅速準確的反映,並迅速地快速滿足市場需求,無需專門的政府職能部門進行組織安排。6,創新效率。市場經濟的競爭使得生產者為了在競爭中勝出,必然要不斷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研究如何降低生產成本。7,分配效率。市場經濟根據個人對社會產出的貢獻大小來決定其收入,以充分調動生產積極性,因此分配更合理。8,競爭效率。競爭是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依靠這壹機制,讓最能合理高效地利用資源的生產者存在和發展,讓浪費資源的生產者不斷退出。9,企業組織和管理效率。企業為了能在競爭中勝出,必須註重人才的使用和培養,註重組織生產、管理生產制度、經驗的積累和研究,從而更有生產效率、管理效率。10,大規模生產效率。市場競爭帶來的企業兼並機能,帶來了規模經濟,規模經濟能將原本分散經營的資源相對集中,從而減少資源浪費,減少分散經營帶來的管理成本的重復投入,等等。
民主社會主義認為市場經濟制度並不排斥為了維護市場經濟制度的健康存在和良性發展的國家對經濟的必要幹預。並認為國家對經濟的必要幹預能維護市場經濟制度的健康存在和良性發展是市場經濟的經濟規律之壹。
馬克思主義消滅私有制度,而實行公有制下的計劃經濟。現實社會主義國家都曾走過這條路,但是無壹例外地宣告了這種經濟制度違背經濟規律而徹底失敗。

27,民主社會主義為什麽主張國家對經濟實行必要的有限的幹預?


答:市場經濟制度本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制度壹開始是排斥國家幹預經濟的。這種排斥國家幹預、由完全的市場競爭決定經濟運行的市場經濟制度被稱為“自由經濟”。自由經濟存在著兩個市場自身無法克服的問題:壹是競爭中資本與勞動力的競爭存在著力量通常不均衡。資本與勞動力相比,前者是稀有資源,而後者是過剩資源,所以在勞動力與資本的競爭過程中是弱勢力量,勞動力是買方市場,資本方利用自身的競爭優勢,壟斷了分配權,造成社會收入的不平衡,貧富懸殊。分配的嚴重失衡導致社會消費能力降低,商品滯銷,社會消費嚴重不足,供需失衡。二是市場經濟制度下的競爭給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超常的效率,新設備、新技術的不斷運用,不斷給社會造就了大量的失業者。這大量的失業者由於缺少資本(自有資本或社會資本),無法就業,造成人力資源浪費;而另壹方面許多富人擁有大量儲蓄,卻因為社會消費嚴重不足而不願增加投資,將儲蓄轉化成資本,讓失業者充分就業。這樣就造成了資本供求脫節。我個人認為,商品供需失衡和資本供求脫節造成了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經濟制度下的“經濟危機”。民主社會主義承認市場經濟的重要作用,但是它認為市場不是萬能的,要讓社會經濟更加穩定快速的發展,解決市場經濟制度下的經濟危機現象,光依賴自由放任的市場是絕對不行的。必須依賴國家的力量,對經濟進行必要的幹預,通過增加資本投入和分配調整,促進社會充分就業,提高消費水平,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穩定高速發展。這就是國家對經濟的幹預。
民主社會主義國家所采取的增加資本投入的形式有兩種形式,壹種形式是由國家通過政府支出直接投資,另壹形式是由國家擔保由社會投資。民主社會主義國家所采取的分配調整也有兩種形式。壹種形式是由國家制定各種收入政策和法律,以稅收為調節杠桿,以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形式直接扶助中低收入階層,保證社會中下階層的收入保持在壹定水平之上;另壹種形式是由國家興建大量的公共設施,讓社會共享。市場經濟制度下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在歐洲和美國都被歷史證實為可行和有效的。
市場經濟制度下國家對經濟的幹預還可以起到維護市場的有效性的作用。沒有國家幹預的經濟制度下的市場,最終必然有兩個不好的結果,壹是過度的壟斷,二是過度的競爭。過度的壟斷就是市場為極少數企業把持,然後這些企業可以不再完全遵循市場經濟原則,以非公平的手段排斥和打擊競爭對手,以獲得更高的利潤和市場份額;過度的競爭就是市場競爭者間由於競爭過於酷烈,做出壹些諸如不計成本的生產銷售等的不合理競爭手段,以期壓倒對手。過度的壟斷和過度的競爭都勢必影響市場的良性存在,最終降低競爭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所以必須由國家通過制定反壟斷法和防不正當競爭法,以保證市場的存在和公正。
市場經濟制度下國家對經濟的幹預還可以起到調整勞資雙方力量的平衡的作用。勞動力資源相對於資本資源長期的過剩,使單個的勞動力與資本占有者相比是弱勢,無法與資本相抗衡,但是壹旦勞動力在民主政治制度下聯合起來組織和參加工會以後,勞動力在工會組織下變得強大了。當勞動力組織強大到壹定程度,勞動力組織就有可能控制勞動力市場,出現實際上的對勞動力的壟斷,從而抑制資本的發展。國家對經濟必要的幹預就是要維持勞資雙方的力量平衡,不讓它們出現懸殊的力量差距,從而維護市場的公正。
市場經濟制度下國家對經濟的幹預還可以起到救助社會弱勢群體的作用。民主社會主義客觀地看得社會貧困,認為社會某些人群的貧困,並不完全是個人的原因,社會應當對陷於貧窮和困境的人們提供盡可能的幫助。所以民主社會主義主張實行最低工資立法,主張雇員與雇主有平等的分配決策權,主張對富裕階層課以累進稅,對投機所得課以較高稅率,政府直接以貨幣和實物分配給貧困者。
此外,環境和生態保護等問題也只有通過國家對經濟的幹預來解決。
要指出的是,民主社會主義主張的國家對經濟的幹預,是“必要”的即有限度的幹預,即無論采取什麽樣的幹預政策,國家幹預的範圍壹般只限於需求領域內,對於供給領域是不作幹預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讓市場充當經濟的主導,保證經濟按照市場的規律運行。
國家幹預還必須照顧到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因為如果國家對經濟幹預過頭,讓企業承受過多的稅賦,就會過分提高產品成本,從而使之在國際市場上處於競爭不利的地位。
民主社會主義主張的國家對經濟必要的幹預,是在理解了市場規律後得出的壹條基本市場規律;民主社會主義國家在運用這條基本市場規律時,這條規律必須服從整個市場規律。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認為,自由經濟下的社會商品生產是無計劃的,這在馬克思所處的那個資本主義時代是如此的。而進入民主社會主義以後,國家必要幹預下的市場經濟已經成功地克服了盲目地生產,做到了按照市場的需求(包括數量需求和個性需求)來安排商品生產,這是馬克思在那個時無法想象的。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商品生產是根據市場商品的價格規律來了解市場需求狀況,再制訂生產計劃的。而進入民主社會主義社會階段後企業規模化的集約生產,使根據市場商品的價格規律來了解市場需求狀況更為可能和準確及時。
依照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的說法,經濟危機的發生原因是生產的相對過剩,我個人認為這只說對了壹半。社會分配不公造成供需失衡只是經濟危機的發生的原因之壹,而另外壹個原因就是前面所說的資本的供求脫節。民主社會主義的國家由於有國家對經濟的必要的幹預,實行了社會平等分配(註意,不是平均分配),既解決了資本的供求脫節問題,也基本解決了社會分配不公造成供需失衡的問題,所以民主社會主義的國家不可能再產生“經濟危機”,至多只會發生正常限度的經濟波動。

28,什麽叫福利國家制度?


答:福利國家制度是國家經濟幹預制度組成之壹。它是人類理性迸發的燦爛火花,它是博愛原則和平等思想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它是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特點之壹。這壹制度主張在社會分配領域由國家對分配進行必要的幹預,以彌補社會弱勢群體在社會競爭中,由於某些非主觀因素而處於不利地位所得到的不公正分配。比如在現階段社會,勞動力(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社會科技水平的提高,勞動力中又包括了智力勞動力)與資本是稀缺程度不同的兩個資源,勞動力總是相對過剩,而資本總是相對稀缺。在這種不平等的競爭下,資本所有者往往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出賣勞動力者在報酬、工作時間、勞動強度、勞保等方面提出種種限制,而出賣勞動力者卻往往不能對資本所有者有更多的選擇或提出自己的要求;再比如人的出生背景有時是相殊巨大的,家庭背景好的就能夠比家庭背景不好的人有更好的受教育機會,殷實的家底也不必象貧困家庭出生的人那麽要花費百十倍的奮鬥精力去從零開始。因此,以博愛和平等為價值觀的民主社會主義要求在社會分配時,特別註重建立以人的機會均等為核心的社會機制。其提倡的福利國家制度,目的之壹就是為了讓社會中所有的人,都能在社會競爭中,不致於因基本生活保障和文化教養的水平有太大的懸殊,而影響個人能力的發揮。壹方面民主社會主義主張在法律制度上給予社會弱勢群體以與其他階層平等的參與分配決策的權利,制訂最低收入和勞動福利標準,壹方面由政府利用稅收等手段對企業及高收入階層征稅,再將稅收以再分配的形式變為社會福利事業(醫療費、退休金、生育補助、教育補助、失業救濟、公用設施等等)讓每壹個社會成員公享。福利國家制度能夠基本保證社會所有成員在生、老、病、死等基本生活方面沒有懸殊的差別,而把更高的“享受”層次作為對傑出俊賢的“獎賞”,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社會自由競爭的缺陷,使得社會既保持了自由競爭帶來的活力,又不失仁愛公正的精神。在當今歐美國家中僅社會保障支出占GNP的比重,在瑞典1980年為32% ,比利時、丹麥、法國、荷蘭為25-30% ,奧地利、西德、愛爾蘭、盧森堡、挪威為20-25%,英國為18% ,加拿大為15% ,美國為13%,澳大利亞為12% 。
福利國家制度作為國家經濟幹預制度組成之壹,在給社會民眾帶來了無窮的福祉,但是另壹方面也產生了使企業生產成本增高,削弱了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的情況,另外,太高的福利也可能讓社會孳生出“懶惰階層”。所以民主社會主義主張福利國家制度的福利應當是“適度”的,同時還要制定相應的防止懶惰階層產生的制度,以促進社會積極勞動。

29,什麽叫民主制度和專制制度?


答:民主制度含義之壹是政治民主制度(或稱民主政治制度)。政治民主制度是依照人民主權和由人民自我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壹切事務的權利的原則而制定的國家政治制度。政治民主制度的特點是:壹是在憲法上確立國家主權為人民所有,經人民自由推選而組成的人民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二是所有公民皆有參與政治的權利,具體表現為依靠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人民普遍享有自由而平等的選舉權、被選舉權,有組織和參加政黨影響政治的權利,有監督政府的權利,有對現行政治表示異議的權利;三是國家和政府及其首腦受憲法和法律制約,忠實地服務於人民。國家和政府的首腦其權力與任期由憲法和法律限制。人民有權按法定期限或隨時改選國家和政府及其首腦。四是國家內部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相互獨立並制衡;五是地方或區域高度自治,以防止中央過度集權。
民主制度含義之二是社會民主制度。社會民主制度是指社會中所有個人、集團、政黨都可以權利平等地自由參與和管理社會事務,如宗教活動、文化活動、民間集會、節慶等等。
民主制度含義之三是經濟民主制度。經濟民主制度是指所有人都有權參與經濟活動,並通過參與參與經濟活動謀取經濟利益。所有參與經濟活動者都有權利參與制定宏觀和微觀的經濟政策,有權利參與利益分配和參與利益分配決策。
民主制度含義之四是文化民主制度。文化民主制度是指給予壹切內容和形式的文化(包括思想、學術)以存在和發展的空間,不同內容和形式的文化之間可以相互鬥爭,也可以以多元形式並存。國家不能以強制手段提倡或壓制某種文化。
專制制度是和民主制度相對立的制度。專制即是專權,即壟斷權力。專制(壟斷權力)的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家族、集團、政黨或階級。封建制度、皇權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和權力資本主義制度都是專制制度。封建制度是集團的專制,皇權制度是以血緣為特權載體的個人和家族專制。資本主義制度是以資本為特權載體的階級專制,即有資本才有權利。權力資本主義是以權力為特權載體的集團或政黨專制,即有權力才有權利。專制制度中,專制最嚴厲的是權力資本主義,其次是皇權專制制度,其次是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權力資本主義起源於二十世紀初,它假借人民的名義依靠暴力維持其統治,是壹種僭主政治。它不僅壟斷政治權力,還壟斷壹切權利,包括社會權利、經濟權利、文化權利等壹切權利。
民主制度和專制制度是不可兩立的。

30,什麽叫自由?


答:自由壹般說來就是指每個人對自己的壹切行為有自我決定和不受他人強制的權利。自由有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積極自由是指每個人享有行為的自主權利,消極自由是指免於受他人強制的權利。民主社會主義認為:(1)自由是人類普遍應當享有的個人的和集體的自決權,它是人的自然(賦予的)權利和由自然權利衍生出來的社會權利。民主社會主義認為,如果從社會學角度來解剖人,可以依照人的屬性劃分為自然屬性的人和社會屬性的人。作為自然屬性的人,人是造化的生物,天然地享有生存和行動的自主權,這包括對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權,個人幸福追求權。這壹系列基本自然權利,人們稱之為“人權”。人權並不是由他人所賜予的,而是因為人是自然之子,是自然賜予,所以說是“天賦人權”。是自然賜給了每壹個人聰慧的大腦,讓每壹個人可以不受限制地思維;是自然賜給了每壹個人修長的腿腳,讓每壹個人可以不受限制地去行旅;是自然賜給了每壹個人靈巧的雙手,讓每壹個人可以去幹他想幹的事;是自然賜給了每壹個人善言的嘴,讓每壹個人可以表達他想表達的壹切;……。在作為壹個自然屬性的人的同時,人又是社會屬性的人,又必然地把自然屬性的人的自主權延伸到社會屬性的人,賦予人以社會屬性的人的自主權(即民權,或公民權)。這樣,每壹個人不光具有了自然屬性的人的自主權(人權),又具有了對社會事物的思想權和意見表達權,對所生活的社會制度和國度的選擇權,退出社會(隱居)或參與社會(入世)的選擇權以及社會管理的參與權(統稱作民權或公民權)等等,等等。所有的自然屬性的人的自主權和社會屬性的人的自主權的總和,我們稱之為“自由”。(2)社會主義就是要通過民主的手段把社會改造成壹個自由的社會。(3)自由意味著強調每個人都可以使自己成為唯壹性的和獨特性的自我,而不必與他人壹致。它認可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把壹切以強制的手段進行統壹的做法斥為專制。(4)自由不是無拘無束,而是要求在“平等”的限度內的自由;沒有平等的自由,必定要蛻化成為特權。(5)民主社會主義強調自由的作用,特別認為公民個人利益的積極追求與表達,是民主程度較高的標誌,是保證民主決策正確的前提條件。個人的自由如同人的每壹個神經細胞,只有神經細胞保持正常的興奮,國家這個神經中樞才能正確地感應外界的反映。(6)自由是人格的根本內容,沒有自由或自由受到限制的人,是不具有人格或人格不完全的人。因此壹個公正的社會不可以無辜剝奪或限制人的自由。
自由的對立面是“奴役”,奴役有人對人的奴役,如專制社會和美洲曾有過的蓄奴制度;有借助某種資源對人的奴役,資本主義制度就是壹些人以資本來奴役另壹部分人,權力資本主義是壹部分人用權力來奴役另壹部分人。民主社會主義不僅要消滅人對人的奴役,還要消滅資本對人的奴役。在消滅了資本對人的奴役後,還要消滅人類因為對物質需求的依賴而產生的物質對人的奴役。消滅人對人的奴役和資本及權力對人的奴役,人類才獲得初步的自由,這個初步的自由可以稱之為現實的自由。而消滅了物質對人的奴役,人類才是獲得了最終的自由。這種最終自由不是靠道德說教來維系,而是靠生產力高度發達和物質財富的極大充足,使人最終永遠擺脫物質利益的爭鬥,從而可以自由自在地從事精神需求的滿足。
最終自由只是遙遠的目標,民主社會主義首先要追求的是現實的自由。
現實的自由包括個人自由、政治自由、經濟自由等。個人自由是指個人選擇生活方法和行為趨向等的自由;政治自由是指個人有對國家與社會事務發表自己的意見,參與選舉和競選與否等的自由;經濟自由是指個人擁有與支配自己的財產、並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謀取利益的自由。
無論什麽自由,都是人類平等地有自由的自由,沒有平等的自由的自由,本身是對自由的否定。

31,什麽叫平等?


答:平等就是指國家和社會中的壹切人的權利壹律相同,謀求利益和自身發展的機會均等。民主社會主義認為:(1)作為自然屬性的人,上蒼未曾私阿壹人,眾生皆為自然之子。因此,人本無尊卑之分,老天給每壹個人賦予了同樣的自由權,任何人不得因自己有自由權就利用這自由權去侵奪他人的自由權。而且,這平等是無前提的。任何有限的“平等”都不是真正的平等。(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的“平等”是有限的平等,其實質仍是階級專制,民主社會主義不承認它是真實的平等);(2)“平等”意味著人們的社會的關系是相互的協作關系,這種協作關系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利他”與“利我”完美統壹的關系。(3)“平等”首先是要求消滅政治等級,讓每壹個人有同樣的權利,例如參加政治和社會活動權利的平等,社會分配權利的平等,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其次是要實現最終的平等,即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通過資本的社會化,逐步消滅經濟的等級,從而最終消滅了階級的人類大同的“平等”。(4)“平等”是盡最大可能的機會的平等,而不是利益的“平均”分配。如就業機會的平等,享受社會保障機會的平等,在接受教育、培訓和文化權利諸方面的平等,等等。(5)社會主義的平等觀並不排斥社會競爭;相反,它保護競爭,並主張在競爭中給予優勝者較多的物質與精神報酬。(6)平等是對人的人格的保證。人只有有了平等的地位才能有完整的人格。因此只有平等的社會才是真正尊重人的社會。(7)平等是自由的捍衛者。
平等包括種族平等、政治平等、經濟平等,等等。種族平等是指所有種族(包括民族)權利的平等;政治平等是指所有人無論經濟地位、社會地位與文化程度,在參與國家政治與社會事務時權利的平等;經濟平等指人人有權享有財產權和運用財產謀取經濟利益的權利,人人有權享有為謀取經濟利益而與他人合作,並與合作者平等地進行分配決策的權利,人人有權享有免於饑餓疾病、受到社會救助的權利等等。

32,什麽叫博愛?


答:博愛是人類理性的體現,是人類脫離野蠻,進入文明的標致。博愛是同情和救助弱者的人道主義原則和道德觀的體現。它主張在社會競爭的同時,提倡壹種無私無償(或要求較少回報)地救助弱者的精神和承擔其它社會公益事務的高尚行為。民主社會主義的“福利國家”是博愛原則的具體體現。

33,什麽叫民主?為什麽說民主不具有階級性?


答:民主,顧名思義,就是壹切由民作主。這裏所說的“民”乃是指每壹個利益相關的主體(比如“國家政治民主”則主體是每壹個利益相關的人、“國際民主”則主體是每壹個利益相關的國家等)。民主就國家事務來說,就是不分階級和身份的每壹個人都可以和其他人壹起來自我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壹切事務,所以民主也即是人民自治,或稱人民主權。民主社會主義認為,民主就是承認每個人都有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所以民主適用於社會中每壹個人,因而民主不具有階級性。民主權利可以由人民親自行使(如全民公決),也可以自願委托他人代為行使(如由選舉的議員代議)。在民主國家中,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節約行政成本,由人民委托自己的政治代理人即各級議會議員進行參政是主要的民主權利行使的方式。
民主就其使用範圍可分為政治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文化民主和國際民主等。政治民主剛才已談到過,就是每壹個人無論階級、身份都有權利和其他人壹起來自我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壹切事務,就是人民自治。經濟民主就是每個人都有權利擁有財產,都有權利參加經濟活動,各種所有制都有權利存在,參與社會財富勞動創造的人都有權利享有分配權。社會民主是指每個人都有權利參與社會活動,可以參與或不參與宗教活動、可以自主選擇生治方式和生存空間等。文化民主指壹切文化形式和文化內容都有權利存在。國際民主就是每個國家都有權利維護本國利益,都有權利對關於本國利益的國際事務發表見解和進行表決。

34,民主政治制度是不是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和投票表決?


答:不是。民主是通過壹系列的民主生活來實現的,不僅僅只是“少數服從多數”和投票表決。民主社會主義認為,民主是個包含社會的各利益方面利用選舉、競選、抗議、遊行、示威、結社、罷工、出版等政治權利進行利益整合的過程。而“少數服從多數”和投票表決,只是這個利益整合過程中的壹個步驟。民主生活內容包括選舉、競選、抗議、遊行、示威、結社、罷工、出版等。人民利用這些民主生活,向社會各個不同於自己利益要求的階層、集團、黨派以及政府,充分表達代表自己利益的意見和立場,使整個社會的各利益方面有機會了解其他利益方面的要求,而作出相應的利益要求的調整。所以,“民主”不是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也不僅是投票表決。有了民主生活的“少數服從多數”和投票表決,其結果是各種利益傾向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已不代表任何壹個利益方面的利益,而是代表了整個社會的利益取向。
包含了民主生活的民主政治制度,它起到以下作用:壹是使“少數服從多數”的投票表決結果更為符合社會真實;二是因為由投票表決結果更為真實帶來的投票表決結果的公正性,從而使社會更易於接受投票表決結果;三是及時疏導和有效化解了社會矛盾,使社會矛盾不致於因為缺少疏解渠道而累化為激然的社會沖突。

35,為什麽說民主與民主集中制為什麽有根本的不同?


答:民主與民主集中制有根本的區別。民主本身已經包含有“集中”的過程,這個“集中”的過程不是由某個“權威者”或權威組織來“集中”的,而是民主的主體——人民自我通過民主生活來進行利業的碰撞與妥協,最終以公平表決的方式作出最終的決定,而反對最終決定的結果者仍可以保留反對最終決定的結果的權利。而民主集中制把“民主”與“集中”相分離,民主集中制的“集中”者是民眾之外的高於民眾的第二者,即某個“權威”。能真正作出最終決定的,不是“民主”的過程,而是“集中”的過程,否則又何必“民主”了又“集中”!所以,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只不過是壹種美麗的幌子,民主集中制乃是偽民主、真專制。

36,有人說實行民主制度需要社會的素質達到壹定水平才行,對嗎?請問實行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基礎是什麽?


答:“民主”的根本價值在於體現每個人的尊嚴。尊嚴包含人格和個人利益。不承認民主的價值,就是不承認每個人可以有獨立人格和個人利益。反過來說,不承認每個人有獨立人格和個人利益,也不會是真實地承認了民主的價值的。民主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它不是深奧的理論,它就是對獨立人格和個人利益的覺醒和自覺維護,就是拒絕他人在未得其人自願同意時,由他人為其作主。說具體些,就是工人可以要求國家的法律保障工人的有公正的分配,農民有權要政府對所收費用作出合理解釋,就是壞人當道時,民眾會壹致拉他下馬,就是有大家公認的俊才賢人時,大家可以共同推舉為首腦,就是政府要增減稅賦時,妳投出妳的贊成或反對的壹票,就是民眾在維護獨立人格和個人利益中,在必要時能夠用上法律給他的抗議、遊行、示威、罷工等權利。……。所以,能不能實行民主,在於民眾是否具有對自己權利和利益的認知程度,不在文化素養的高低。
當然,文化素養的高低對自己權利和利益的認知程度會有影響,但是這並不能構成不能實行民主的理由。壹來,民主認同的是個人的權利、人格和利益,而不是個人的認知結果,也就是說個人所表達的即使是錯誤的,他也有表達的權利,他人無權剝奪他的表達權;二來,壹部分民眾文化素養低並不能構成剝奪有較高文化素養者民主權利的理由;三來,多數情況下,普通民眾是通過他們推舉的代表(議員)來行使參政權的,所以對於普通民眾難以了解和認識的問題,普通民眾可以通過他們推舉的代表即議員(壹般說來民眾推舉的代表文化素養和政治素養較高)來作專門探討並作出表決。其推舉的代表也不能了解的專業問題,代表在表決前可以向專門部門進行咨詢認證而獲得了解。同時民主制度的民主生活又會促使不同立場的代表為了贏得表決結果,勢必主動向社會進行通俗的解說遊說,讓壹般民眾和他們的代表了解主張的具體內容,便於作出決斷。
所從我們說,實行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基礎不在其它,而在於對自己和他人的獨立人格和個人利益的認知和認同。

37,民主社會主義為什麽不光要註重社會物質的生產,還註重精神產品的生產和精神道德的建設?


答:人類是智慧的生物,他不光有物質的需求,還有精神的需求。所以人類的生產既有物質產品的生產,也有精神產品的生產。這兩種生產都需要花費人的時間來進行。物質產品的生產花費的時間越少,則人們從事精神產品的生產的時光就越多。從西方各民主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來看,民主社會主義既要註重社會物質的生產,還必須註重精神產品的生產,特別是要註重精神道德的建設。這是因為民主社會主義致力於人類社會穩定快速地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人類花在物質的生產上的時間越來越少,如果不註重精神產品的生產和精神道德的建設,人的精神世界就容易因為空虛而可能為各種有違“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精神的東西所侵蝕,而產生各種危害人類社會進步的行為。當今歐美各國出現的各種邪教組織和各種行為怪僻者,都是只註重物質的生產而不註重精神道德的建設結果。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風險社會”時代,科學日益發達而普及,許多可以給整個人類造成生存災難的科技行為可以輕易地為壹般人所掌握使用,因此,除了以法律方式來降低這些風險外,加強精神道德的建設也是防備人類極端行為的重要方式之壹。
民主社會主義所註重的精神道德的建設,以“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為基本道德準則,目的在於維護社會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秩序,保障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繁衍,保障文明的昌盛與延續,和睦家庭和社會,使人們交相利,互相關愛,互相協作,共同進步。
民主社會主義註重精神產品的生產和精神道德的建設不同於極權制度下的“思想灌輸”。民主社會主義註重精神產品的生產和精神道德的建設是以“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為基本道德觀,它不反對文化的多元原則,相反它反對思想專制、文化專制。

38,為什麽說“自由、平等和民主”是人類的、也是中國的必然?


答:其壹,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使人對自身價值的認識不斷提高,即越來越多的人會發現“我”相對於他人的價值是獨立而平等的,這勢必會引發社會向主宰自己的神明和權威開戰而最終實現自由、平等和民主。其二,人類的壹切活動都是為了人的更多福祉,實現自由、平等和民主是讓人類社會獲得平穩和高速發展的必要條件,只要人類追求更多福祉,人類就要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其三,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觀、道德觀,並且逐步成為了人類普遍的生活方式。當今國際的政治、經濟、文化也都在朝著自由、平等和民主邁進,擺脫專制政體束縛,實行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的國家越來越多,意識形態和文化越來越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尤其是聯合國及其《憲章》和其它人權文件對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中國無論是政權、經濟、文化諸方面要謀求自己的存在和發展,就不能把自己孤立在世界趨勢之外。所以我們說實現“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是人類的、也是中國的必然。

39,美國連社會黨都沒有,妳怎麽也稱之為民主社會主義國家?


答:美國是個特殊的國家。這個國家沒有專制統治的歷史,所以在建國後的政治也就更多地體現出自由、平等的精神。它在歐洲社會主義運動早期的19世紀20年代就開始逐步實行除黑人奴隸以外的普選,到30年代,除少數州(路易斯安那州到40年代,弗吉尼亞到1852年)外,各州都取消了選舉的財產限制。這比英國早了約壹個世紀(英國取消選舉財產限制在1918年)。民主社會主義本來把爭取普選權當作實現民主政治的首要任務,而這個任務在美國很輕松地基本實現了,這樣,國家的政治制度就理所當然地走向民主了,而不需要在政治制度方面來有意識地開展民主社會主義運動。民主社會主義的另壹個任務是要實現社會分配的民主。勞動力在壹般國家相對於資本是過剩資源,所從勞動力難以競爭過資本,勞動力往往不能獲得與資方平等的分配決策權。而美國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壹直是勞動力相對不足的國家,所以勞動力相對於資本有在資源地位上的壹定可抗衡能力,所以其分配就比較公正。這樣,在經濟領域也難以有意識地開展民主社會主義運動。所以,第壹次世界大戰前的美國其實是壹直在事實上走向民主社會主義。美國沒有社會黨,但共和、民主兩黨中的民主黨,實際上在政策上很接近歐洲的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黨。如他們主張對經濟實行國家幹預;主張高稅率和增加社會福利;主張削減國防開支。他們在社會中下層擁有更多的支持者。所以民主黨是個不是社會黨的準社會黨。從美國現行制度來看,它完全具備了民主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制度(即民主政治制度、市場經濟制度、國家對經濟必要的有限幹預制度、福利國家制度),所以完全它是個民主社會主義國家。

40,民主社會主義在世界的過去、現狀如何?


答:自從社會主義思想產生以來,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道路雖然有曲折的過程,但就其思想的精神宗旨和基本理念來看,其發展主脈是明確的。民主社會主義無疑是社會主義原旨的稟承者,並且是唯壹的原旨稟承者。而且在社會主義的發祥地歐洲,各國民眾也無不普遍認為民主社會主義是19世紀以來歐洲政治運動和工人運動占統治地位的政治運動。世界上首個社會主義政黨——德國社會民主黨誕生於1863年5月23日,此後,歐洲各國都相繼成立了社會主義政黨。這些民主社會主義的政黨壹般在名稱上稱為社會黨、社會民主黨或工黨、工人黨。1870年10月丹麥成立丹麥社會黨,1887年8月挪威成立挪威工黨,1889年4月瑞典成立了社會民主工人黨,意大利在1892年8月成立了統壹的意大利勞動人民黨(即今日之意大利社會黨)英國在1880年起相繼成立了多個社會主義政黨,到1900年英國建立了統壹的社會主義黨——“勞工代表委員會(即今日之英國工黨),法國於1879年就有了社會主義政黨,到了1905年4月才成立了統壹的社會黨;荷蘭在1894年也建立了社會黨。
和整個社會主義運動壹樣,歐洲的這些社會主義政黨在19世紀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主義思想影響,走了壹段歷史的彎路,所以這些政黨早期的黨綱都烙上了很多“科學社會主義”的印跡,這主要體現在以完全實行公有制為目標,要求實行階級的專政,個別國家的政黨甚至有暴力革命的傾向。這些政黨內部不僅有社會主義者,也有共產主義者。1898年和1899年,以愛德華·伯恩施坦發表著名的《社會主義問題》和《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覺的任務》為標誌,以上的社會主義政黨內部開始反思以往的社會主義運動和理論。伯恩施坦清醒地發現了科學社會主義與現實社會的現實脫離,提出要修正馬克思主義。以蘇俄十月為契機,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和社會主義政黨內部就對“十月革命”的看法和是否加入共產國際展開了空前辯論和鬥爭,不少社會主義政黨開始分裂。法國於1920年又分裂為社會黨和共產黨兩個黨。意大利社會黨於1921年1月分裂為社會黨和共產黨兩個黨;挪威工黨於1921年分裂,部分人另建社會黨,1923年挪威工黨中左翼又另建共產黨,這樣工黨才保持了民主社會主義性質。這樣,社會黨與共產黨正式分道揚鑣,開始逐步與科學社會主義拉開距離,紛紛放棄階級專政和暴力革命的思想,重新確立了以民主為手段的社會主義之路。不過,歐洲的許多社民黨如英國、法國等在很長的壹斷時期內仍然堅持以追求公有制為目的路線。直到七八十年代後,社會黨的國有化道路造成了歐洲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停滯,於是,歐洲的社民黨才認識到只有堅持混合經濟才能保證社會經濟穩定高速的發展,逐步放棄了走國有化的道路。
社會主義政黨在歐洲各國產生後,受到各國人民的普遍支持和擁護。特別是自從19世紀20年代共產黨人從社民黨內分離出去後,社民黨的政治聲望在各國壹路飆升,相繼在大選中嬴得勝利,並成為了各國的執政黨。在國內長期執政和在議會、政府中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黨有西班牙、瑞典、葡萄牙、奧地利、意大利、馬耳他、芬蘭、澳大利亞、新西蘭、挪威、盧森堡、比利時等國。其中,以瑞典社會民主黨的執政時間最長,它從1917年開始執政,1920年成為執政黨,其後又在20年代兩次下野,又兩次重新執政。從1932年起除1976——1982年外,該黨單獨執政至今。其次是奧地利社會黨,該黨單獨執政達40年之久。瑞士、丹麥、挪威、盧森堡、比利時、芬蘭、英國的社會黨執政都超過或接近20年。德國社會黨從1966年開始執政,直到1982年才下野,執政達13年。法國社會黨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曾兩度參加聯合政府,1981年它單獨上臺執政,1986年該黨雖然下野名,但總統仍然由社會黨人密特朗執政,社會黨仍然是議會第壹大黨。七十年代,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國先後推倒了專制極權統治,西班牙工人社會黨、葡萄牙社會黨和社會民主黨、全希臘社會主義運動等社會黨才獲得了合法地位或者得以成立,但是這些社會黨很快發展壯大,不久都成了本國的執政黨。並且許多社民黨成為長期的執政黨,這為民主社會主義制度在歐洲各國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條件。1951年6——7月,各國社會黨召開國際社會黨代表大會,宣告成立社會黨國際。目前,歐洲在東歐劇變前成立的社會黨有約三四十個,1989年東歐劇變後,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利亞、保加利亞等國也相繼成立社會黨或將原共產黨轉化為社會黨。
歐洲的社會黨不僅因其主張的自由、平等、民主和博愛的基本價值追求而得到歐洲人民的普遍擁護,更由於其國內和國際政策而深得人心。在國內完善了社會福利制度,社會分配趨於合理公正,人民安居樂業;在國際,第二次大戰爆發前,各國社會黨就是反對法西斯與軍國主義的社會中堅力量,在法西斯與軍國主義蠱惑聲中,社民黨就堅決與之鬥爭,並提醒本國人民警惕法西斯與軍國主義;二次大戰中,社民黨又積極參加反法西斯鬥爭。二戰以後,當以蘇聯為首的極權主義威脅國際安全,世界展開空前的軍備競寒和核競賽時,歐洲各國社會黨又主張“緩和”和禁止核擴散。以上國際政策也贏得了世界的贊賞。然而,到了70年代後,就在歐洲各國社會黨的政治走向顛峰時,各國社會黨卻遭到了重大挫折。這些挫折表現在:壹是社會黨的黨員人數大幅減少、在議會選舉中得票率下降和大選選舉失敗。英國工黨從1979年下野後連續四次大選失利;德國社會民主黨在1982年聯合政府瓦解之後壹直在野;瑞典社會民主工黨在執政44年後於1976年宣告下野,1982年重新上臺後,又於1991年再次下野;其它國家的社民黨也都在政治上不同程度受挫。在重大挫折面前,壹些極權主義國家以及歐洲各國社會黨的反對派都放言民主社會主義到了終結的時候了。其實,歐洲各國社會黨遭受的重大挫折不是因為其追求的價值體系的原因,相反,是因為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除東歐外,歐洲基本上已經進入了民主社會主義國家階段,政治上實現了民主,社會分配也已經趨於公正平等,各國社會所壹貫追求的價值觀在各國得到了真實的實現和社會廣泛的接受,這樣壹方面使得各國社會黨不再具有以往那種鮮明的存在價值,另壹方面由於社會中各階層的人在民主社會主義制度下權利和生活都得到保障,於是關心政治的人也自然減少。所以,歐洲各國社會黨遭受的重大挫折,其根本原因壹是由於各國社會黨缺乏新的價值追求而產生的存在價值的缺乏,二是由於民眾因滿足於當前社會狀況而對政治熱情的降低,而不是由於民主社會主義本身的失敗。此後,歐洲各國社會黨開始力求在政策和戰略上有所創新,1994年後又出現了各國社會黨復興的勢頭。1994年5月荷蘭工黨在大選中獲股,組成了1976年以後的第壹個由工黨領導的聯合政府;同年9月,瑞典社會民主黨又重新執行;丹麥、芬蘭、比利時各社會黨也相繼贏得大選而出面組閣;1997年5月,英國工黨以絕對優勢戰勝保守黨,組成了戰後支持率最高的壹屆政府;同年7月,法國社會黨與共產黨聯合執政;10月意大利左翼民主黨主席達萊馬受權組閣,這樣,整個西歐除西班牙和愛爾蘭以後,15個國家全部由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黨單獨執政或聯合執政。而1989年後又有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利亞、保加利亞等國先後由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黨執政,所以稱90年代出現的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黨的復興為民主社會主義的“神奇回歸”。
民主社會主義及其政黨在今後世界的發展中既有著挑戰,也有著機遇,它遠沒有到終結的那壹天。壹方面,國際範圍內還沒有完全實現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追求,另壹方面它必須要實現它的最高理想——人類的最終自由,所以民主社會主義及其政黨仍將為人類的福祉而奮鬥不息。



我認為人類的民主運動,應該分兩個階段,第壹個階段是政治民主,即人民有選舉政府首腦、官吏和民意代表的權利,以及直接通過自由結社、執政黨競爭選舉、全民投票、街頭行動等直接方式參與和影響國家政治的權利。接著便是向社會壹切層面深化的民主,即社會民主,社會民主最重要的就是生產的民主與分配的民主。生產民主也稱產業民主,也就是通過爭取制定民主的勞動法令,使得勞動者獲得參與勞動的經營和管理權力。分配民主,也就是通過制定民主的企業分配制度和社會的分配制度,達成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盡力縮小分配差距,達到社會共同幸福。產業民主的關鍵在於勞動者能夠分享昔日由資本壟斷的企業經營和勞動管理的權力,使得資本不再具有對勞動進行支配和統治的天然特權,實現勞動和資本的權力平等。企業應該像壹個民主的政體,而所有的人,不論是企業主、管理者還是壹般的勞動工人,他們應該像國家的公民壹樣,成為平等的企業中的公民;資方和勞方應當像主體平等的共同組閣的兩大政黨壹樣,相互通過平等的協商談判,共同制訂企業的憲法——《企業章程》,在《企業章程》的框架下,勞動和資本實現共同地經營和管理企業;而分配民主的關鍵是,不僅在國家層面公民要能夠對國家財政擁有最高權力,國家財政要為整個社會的福利服務,為弱勢群體消除他們參與社會競爭的障礙服務,而且在企業層面,勞動者應該分享昔日由資本壟斷的分配決策權力;企業所創造的財富的分配,由勞資雙方通過平等的議價過程確定,並且是對企業全部新增價值的分配,而不只是工資即勞動力價格的改變。

我上述的主張,是建立在人與人平等基礎之上的,因為人不能因為壹部分人因為掌握有生產資料,而另壹部分人要仰賴他們的生產資料才能勞動而獲得生存,因此就受另壹部分人的支配甚至統治。我們認為,如果人類不改變這種壹部分人對另壹部分人的支配和統治,勞動就本質上不是勞動,而是奴役。

資本的存在是為著所謂的利潤這個目的。而利潤的本質就是勞動者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是勞動者創造價值的壹部分,當工人的勞動為企業創造了新的價值時,資本所有者只把其中的壹部分當作工資支付給了工人,卻把其余部分據為己有。所以,資本和利潤因為它要占有他人的勞動成果,本身就成為了不正當的東西。但是人類現階段的發展,仍然在壹定程度上還需要資本的作用,所以,還暫時無法讓它滅亡。勞動在利用資本的同時,為了使資本甘於被勞動所用,必須給予資本以壹定的利益回報。但是勞動雖然可以給資本以壹定的利益回報,回報的方案應該由勞動和資本經過協商談判壹致達成,而不能再把企業分配決策權交給資本,更不能讓資本壟斷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權。

我相信資本的消亡具有歷史必然性,但這需要通過產業民主而漸進地達致,而不能通過強制力去實現。因為資本是歷史的產生,只能靠歷史去消除,只有通過推動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通過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和平理性的相互磨合,和推進國家法制的進步,才符合歷史的發展規律和人道主義精神,並避免給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帶來動蕩。產業民主將帶給人類社會的是勞動的解放,勞動效率的提高,人的全面發展,和所有辛勤勞動的人們共同幸福,它使每壹個人免於匱乏和對未來的擔憂。在產業民主下,每個勞動者不再是被迫的勞動,勞動者中懶惰的現象將必然大為減少。因為他們的每壹份辛勤都會變成他們自己的財富,他們不再是為資本的利潤在勞動,而是實現了為自己的幸福勞動。勞動者即使給資本壹些利益回報,也是在勞動者同意的基礎上;每個勞動者不再是流水線的壹個部件,他們既從事體力的、技能的勞動,也可以認真地關心工廠的經營情況和未來發展計劃,並親自參與或者委托他的代表參與決策。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帶給勞動者的不再是不斷增長的失業率,而是勞動者勞動時間的不斷縮短,從而讓他們有掌握發展的自由機會;勞動者雖然要給資本壹定的利益回報,但是,他們可以通過在《企業章程》中確定的壹定的企業積累金,逐步增加勞動者的生產資料比重,逐步減小對他人資本的依耐,最終實現自由人聯合的生產。

產業民主並不拒絕競爭,在產業民主下,勞資共同民主制訂的《企業章程》等企業規章仍然會對每個企業中的“企業公民”“獎勤罰懶”,而市場的依然存在又必然使得每個企業重視生產效率。盡管競爭仍然存在,但是,國家的經濟民主將建立起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這個制度將為那些在競爭中失利者提供再次參與競爭的機會和能力。

我也會看到,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制度會具有強大的頑固性。壹方面,資本家階級已經在漫長的資本主義時期內,深深地嘗到了資本壟斷帶給它的巨大經濟利益的甜頭,他們會希望能夠繼續保持這種權力壟斷;另壹方面,代表資本家階級利益的國家權力,壹貫把資本對勞動的權力壟斷當作既有秩序和自己的統治基礎,所以它也不會很情願地改變這種既有秩序和統治基礎;再次,資本主義不僅會通過既有國家制度、國家體制來維持對勞動權力的壟斷,它還會把符合這些他們利益的價值觀融入到社會的文化之中,使得許多人不僅不能看清資本權力的壟斷和雇傭勞動制度的所包藏的巨大的社會不公,反而甘於服從資本的支配還統治,甚至希望有朝壹日能夠通過個人的奮鬥也能側身於資本家階級的行列。所以,要推動產業民主,就要有壹個強大的力量來推動,使得壹切阻礙產業民主發展的保守力量不得不向進步的力量讓步。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壟斷了生產過程控制的權力和價值分配的權力,對勞動進行壓迫和剝削。那麽,只要壓迫和剝削存在,勞動者階級對這種既有制度就不會不服從,就迫切需要改變。所以,千千萬萬依靠工資生活的勞動者階級是反對資本主義的生力軍。讓他們團結和組織起來,對資本特權制度和試圖維護資本特權制度的國家體制展開壹致的鬥爭,也就是階級的鬥爭,是推動產業民主的根本辦法。我們所說的階級鬥爭,指的是勞動者作為壹個階級的整體所開展的壹致的反抗行動。它以達到與資產階級平等的地位,獲得分享昔日由資本壟斷的權力作為目的。勞動與資本雖然共生與生產的共同體之中,但是它們之間的利益是此消彼長的不可調和的關系。雖然不可調和,但未必是“妳死我活”的,只要勞動者階級不受到暴力的侵犯,階級鬥爭就是理性的、非暴力的。

資本主義力量為了達到維護既有制度和利益的目的,要分化勞動者階級。為了達到分化目的,資本主義把勞動者階級分為藍領和白領,分為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其實,無論是藍領、白領,無產、中產,他們基本都是受雇傭的勞動者階級,他們之間可能在生產過程中與傳統工人的角色不完全壹樣,在分配中獲得的分配也可能差別不小,但是他們相對於資本的地位並沒有不同。資本壹樣地對中產階級壟斷著對他們勞動過程的支配權力和分配權力,壹樣從他們身上攫取剩余價值。所以,白領、中產,都是資本主義給勞動世界挖好的壹個陷阱而已,它讓勞動者階級在這些概念前迷失自己的真實身份,而削弱了勞動者階級對資本特權的鬥爭力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白領和中產群體會越來越龐大,但這不代表資本對勞動的剝削會減小。恰恰相反,世界的統計數據表明,資本世界與受雇的勞動者世界的財富差距壹直在擴大。所以在壹些中產占多數的國家,實際上不是無產階級在減少,而是無產階級的傳統特征發生了改變而已,也就是由以前的體力勞動者占多數的無產階級,發展成了具有更高學歷、知識和能力的無產階級而已,無產階級的勞動方式發生了改變而已。所以,未來的產業民主運動,需要把這個階層深深的動員起來。推動中產階級對資本特權的鬥爭,對於那些發達國家推動產業民主尤為重要。所以,未來推動產業民主的力量,不僅僅要依靠傳統的工人階級的階級鬥爭,還要依靠包括“中產”在內的所有反對資本特權的壹切社會力量參加的社會運動。階級鬥爭和社會運動,應該成為人類爭取民主和在爭取到政治民主以後深化民主的主要手段。

我堅信,只有民主,並且把民主向著社會的經濟以及壹切產業深化,民主才是徹底的民主。僅有政治民主而不把民主向著社會的經濟以及壹切產業深化,那就不是社會的民主,而是只是階級的民主。階級的民主只有利於某個階級,而只有社會的民主,才會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福祉。整個社會的民主就是勞動者階級的解放,也就是整個人類的解放。



社會主義的最初涵義,就是通過消滅雇傭勞動,解放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從而讓整個人類社會都獲得平等的社會地位,公平地享受到社會進步,包括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的進步的壹切成果。從社會主義思潮產生的那壹個時代起,無論是哪壹種流派的社會主義,無不看到了雇傭勞動的所造成的人的異化,人的社會地位的不平等,以及雇傭勞動在道德上的卑汙。但是,現在人們似乎忘記了這個信念,忘記了這個理想,再也不提勞動者的解放!

事實上,雇傭勞動就是在經濟方面實行資本的專制的生產制度。

在企業裏,雇傭勞動讓企業主在整個的生產過程和分配過程中,壟斷了壹切的權力(在西方則是壟斷了大部分或者部分的權利),而勞動者卻沒有任何的對生產過程和分配過程進行控制或者幹預的權利(在西方則可能是僅有部分的或者很少的權利)。

我們看看目前中國許多私營(包括外資)企業中的情況,就能馬上理解“雇傭勞動就是在經濟方面實行資本的專制的生產制度”這壹論斷。在這些企業裏,那些與雇傭勞動者(勞動者)利益緊密相關的權益,勞動者是絲毫不能與企業的所有者們平等分享的:

分配的決策權。企業所創造的價值(或者稱為“勞動果實”吧),它的分配的決定權完全操控在企業所有的手中,勞動者的工資和其他福利(包括保險)的水平,完全由企業主們決定,工人事實上沒有議價的權利。是,企業所創造的價值,本來是勞動與資本共同作用的結果(“共同作用的結果”並非說資本也能夠創造價值,而是說資本對於勞動創造價值具有作用。資本並不創造價值,而只是具有價值)。從“公平”的意義上來說,唯有勞資雙方在價值分配上實行共決才是符合公平正義的。

生產過程中的民主參與權。不僅企業價值的分配與勞動者的利益緊密相關,生產過程中,企業規章制度的制訂,也與勞動者的利益緊密相關。在中國的私營企業中,企業主基本完全壟斷了制訂工廠規章制度的權利,他們可以隨意規定勞動者每天的勞動時間長短,可以隨意決定對工人的經濟處罰,可以隨意限制工人在工作時間去洗手間,可以隨意解雇任何壹位他們看不慣的工人。這些企業主們掌握的這些不公平的權力,在習慣了資本文化的人和保守主義者看來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們認為企業主必須為他們的企業資產負責,為他們的資本風險負責。但是,殊不知這卻是違背道德、違背公平理念的。勞動者選擇進入企業打工,無非是因為生活所迫,他們不進工廠幹活就要全家餓肚子。而企業主們卻乘人之危,脅迫勞動者服從他們的絕對權威,放棄人皆有之的自由價值。這不能不再受到人類文明的譴責和反對。所以,只要資本需要勞動,勞動者就不能不為自己的尊嚴、權利和利益向資本去爭取。

自由主義者們往往認為企業經營策略的制訂與執行、企業資本積累和資本的增減都是企業主的事情,它應當由企業主和市場決定。但是,企業經營策略的制訂與執行,甚至企業資本積累等問題,也都與勞動者的利益緊密相關。因為這些問題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自然也就關系到勞動者的就業穩定和他們福利保障的穩固。因此,勞動者不能把自己的生存和幸福問題完全交由資本方擲股子。

把壹切都交給資本決定,資本成為統治工廠、統治生產過程和壟斷分配的權證,勞動淪落成資本的奴隸,勞資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成為主仆關系、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這就是雇傭勞動的本質!它集中了人類的反平等、反公平、反道德這些最卑汙的東西!

現有的文獻顯示,西方的社會,由於壹百多年以來不斷的工人運動,各國工人階級不同程度爭得了壹些權利;特別是在瑞典、挪威、丹麥、芬蘭等壹些北歐國家,工人已經開始分享曾經是資方獨享的壹些權利,他們獲得了與資方集體議價的權利、參與企業管理決策的權利、占有企業股份的權利等等。這些權利的獲得,已經在悄悄地改變了雇傭勞動制度,使其逐步地變“雇傭勞動”為“勞資合作生產”。在其它歐洲國家,雖然不如北歐國家進步巨大,但是以工會為勞方利益代表的資方集體議價制度已經普遍實施,工人已經可以不同程度地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壹定程度的幹預。

不過我們也看到,壹些歐美國家的工會組織似乎也忘記了消滅雇傭勞動和解放勞動者的偉大信念和理想。他們往往滿足於增加工資鬥爭的勝利。但是,增加工資和福利並不能夠改變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本質上的主仆關系,不能改變受資本壓迫奴役的命運。單純工資的增加也最終要被物價的潮水吞沒。因為資本總是希望利潤得到保障,工人工資的增加最終要通過物價的上漲來抵消。工人收入和福利的增長,必須通過控制對企業利潤的分配來獲得。壹句話:未來的社會生產關系要讓資本家不要掙得太多了,也不能讓勞動者掙得太少了!勞資之間多少的問題應當提供勞資之間平等的談判獲得平衡,切企業所創造的價值的這塊蛋糕的刀子,應當由勞資共同掌握。勞資之間自願同意的分配就是公平的分配。這樣的分配,可以真正實現了勞動者為了自己的福利而勞動,而不再是為了資方的利潤在勞動。這樣的生產不再是雇傭勞動,而是勞資之間平等的合作生產。

中國社會公平公正的實行和勞動者解放的路還很漫長,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公民權利意識和團結意識還有待培養與增進。但是,世界先進國家工人鬥爭的經驗將有助於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在中國工人階級成長和鬥爭的過程中,消滅雇傭勞動,爭取勞動者從資本的壓迫下的解放,應當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明確目標!

雇傭勞動不僅存在於私營企業,國有企業也可能蛻變成為專制統治集團的企業。在這樣的企業中,勞動者依然可能缺少與企業(背後實質上是專制統治集團)進行議價的權利,缺少參與企業民主管理和決策的權利。這樣的企業,其生產關系依然是雇傭勞動。所以,是不是雇傭勞動,與企業的所有制沒有關系。消滅雇傭勞動並不是要消滅私人資本(至少人類還將在比較長的時間內需要資本),而是要通過與資本共享企業的統治權讓雇傭勞動自然終結。所以,消滅雇傭勞動的過程就是勞動者作為企業中的公民,獲得企業公民權利的過程,是通過和平、民主的手段不斷在自由選舉和立法方面不斷爭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把政治民主向經濟民主的自然延伸,但經濟民主是比政治民主更加本質,因為政治的目的就是經濟。因此我們絕不能只要政治民主卻不要經濟民主,否則那僅僅是虛假的民主。

我們中國工人應當和全世界的勞動者聯合在壹起,共同朝著消滅雇傭勞動的方向前進,最終實現把勞動者從資本奴役之下的解放!沒有全世界勞動者的聯合,就不會有這個解放,因為資本總是喜歡鉆向勞動者鬥爭力量最薄弱的國家,這樣它既可以更多地榨取利潤,又可以給勞動者鬥爭力量最強大的國家的工人形成就業壓力。從這個方面說,任何壹個國家的勞動者要最終獲得完全的公平公正和解放,都依賴整個人類社會公平公正發展的進程。



中國工人工資占GDP之低,在世界是名列前茅,而且勞動時間之長,恐怕也是在世界名列前茅。盡管8小時工作制早已經是世界通行的勞動制度,中國的法律也確立了8小時工作制,但對中國很多的工人來說,他們8小時所能拿到的工資,根本不能保障他們有足夠的生活保障,不要說現今國際勞工組織所倡導的“體面生活”了。對於中國的普通工人來說,要想多掙錢,只有多加班,依靠加班費來彌補8小時工資對基本生活開支的不足。於是很多工友在確定在哪壹家工廠工作以前,往往先要打聽這家工廠的加班多還不是多。

其實,工人們這種希望有更多加班的現象,都跟他們不懂得工資的原理有關。所以今天我想要跟工人朋友講壹講“工資四定律”。了解了“工資四定律”,就能理解工資與勞動時間的反比關系,懂得要有效提高工人的生活質量、改變工人階級苦難的命運,應該采取什麽的行動了。

“工資四定律”的第壹定律是“最低生存成本區間定律”。我們知道,資本為了占有更加廣大的商品市場,為了使己方跟同行競爭的競爭力更加強大,為了使自己的利潤最大化,總是希望給予雇傭工人的工資是越低越好。但是,因為工人的勞動需要有勞動力的存在為前提條件,這就使得工資有壹個能夠維持工人的勞動力存在的最低限度。資方給予工人的工資,通常就是工人的最低生存成本區間,也就是工人餓不死但總是感到生活不易的水準。之所以稱為最低生存成本區間,是因為生存有質量差異,從工人只能維持“餓不死”的最低的生理存在,到“總是感到生活不易”,都是壹種生活質量有所差異、但是都處在貧困生活的狀態區間。在工人沒有自我組織好進行有效的集體行動的狀態下,工人之間存在著相互競爭。工人由於沒有生產資料因而沒有自由勞動的能力,只能依附資本家的企業進行勞動從而獲得生活資料,他們為了競相爭取獲得就業的機會而只能相互壓低勞動力的價格,導致至他們的工資徘徊於最低生存成本區間的底部。他們常常因為不滿意目前的工資而頻繁變動工作,他們的工資待遇也可能因為不同的工作單位而有不同,但是他們的工資沒有辦法跳出最低生存成本區間,他們擺脫不了“餓不死但總是感到生活不易”的生存狀態。在壹些工人組織較好的國家,由於工人有比較強的集體議價能力,他們的工資就會處於最低生存成本區間的較上層,比起缺乏自我組織的國家的工人生活,水準要好壹點。

在工人沒有自我組織好的國家,即使政府通過立法強制規定了剛性的最低工資標準,這個剛性標準也不會比恰好維持工人生存的成本強多少,因為工人沒有自我組織好,他們不僅沒有跟資方議價的能力,跟政府“議價”、也就是迫使政府把最低工資標準提高的能力就更不會有。而在工人沒有能力影響政府決策的國家,壹定是把資本家階級當作統治的基礎的資本主義性質的國家。這樣國家的政府必然只是與資本的利益相壹致,當然不會把最低工資標準離得最低生存成本底線太遠。當然,資本及其政府也不能把工人的工資壓低到工人的最低生存成本底線。這是因為如果把工人的工資壓低到生存最低成本底線以下,就意味著工人所獲得的工資不能維持勞動力的存在,不能持續為資本創造利潤;對於工人來說,與其進企業勞動也不能維持溫飽,還不如在家餓死。

了解了工資第壹定律,我們再來談工人的加班。因為工人沒有自我組織起來,他們只能從資本手裏拿到“最低生存成本區間的工資”,但是作為人,工人的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不會泯滅的,因此他們想增加自己的收入。但是工人要增加他們的收入卻又沒有能力跟資本議價,所以他們只能依靠更多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增加收入。可說殊不知對於資本而言,它追逐利潤的欲望壹點也不差於工人增加自己利潤的願望。資本與其讓妳勞動8小時獲得能夠維持工人最低生存的工資,倒不如讓妳勞動更多的時間才能獲得同樣的工資。既然妳可以每天工作10小時甚至更多時間,資方為什麽不讓妳幹呢?反正他打算給妳的工資就是“最低生存成本區間”,資本家只需要把8小時的工資壓低,把這個差額變成加班工資支付給妳就可以。這樣,工人就進入了這樣壹個怪圈:越希望多加班、加班越多,每天8小時的基本工資的增加反而更加成為奢望,甚至長期停止增長。妳看看吧,在東莞,如果沒有每天2~4小時甚至更多、沒有雙休日的加班,每月領取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1310元,能夠維持壹個工人和他的家庭過什麽樣的生活呢?我做過壹個調查,東莞工人的工資有超過40%是加班工資。如果我們理解了工資第壹定律,我們就會明白,如果能夠有辦法減少我們的加班,我們的工資水平其實不會有什麽下降,因為我們的工資本來就處在最低生存成本區間,我們的工資本來就沒有什麽可以負增長的余地。 [i]

所以,第壹工資定律“最低生存成本區間”定律提示我們,工人要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不能靠拼命加班,而是靠工人有效的團結和組織起來的跟資本的集體議價,老老實實地做牛做馬就只能過牛馬壹般的生活。工人的自我組織可以防止工人之間為了就業而相互競爭,並使得跟資本的議價行動具有強大的力量,使得他們的工資可以經常性維持在最低生存成本區間的較高層面。

工人的反抗其實隨時隨地都存在的,不管工人是否已經自我組織好。工人為提高工資和福利水平的鬥爭被稱為經濟鬥爭。隨著工人鬥爭規模、力度的不斷增強,工人的工資水平會由最低生存成本區間的底部向上擡升,使得工人的生活水平有壹個暫時的改善。但是,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是把工人的工資當作產品的成本構成之壹,因此,工人展開的為著經濟利益的鬥爭規模和力度越大,工資的提升就越意味著市場商品價格的提升,意味著工人經過艱難的鬥爭才用右手從企業老板手中拿到的多壹點的工資,最後又在他們購買作為生活資料的商品時,用左手交還給了狡黠的資本家。這是工資的第二定律。因為它有點像水漲船高的比喻,我們姑且稱為“舟船定律”。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每次在政府頒布更高的“最低工資標準”後就會有壹場物價上漲,然後剛剛有所改善的工人生活,又隨著物價的擡升而又再墮入生活艱難之中,迫使工人周而復始地為工資而鬥爭。“舟船定律”提示我們,工人階級如果僅僅進行經濟利益的鬥爭是沒有多少解放工人階級的意義的,其實馬克思和恩格斯身故以後的100多年的世界工人運動,很大程度上都在做這種重復的爭取擡高工資的運動,以致無產階級的解放至今仍然只是夢想! [ii]

但是“舟船定律”絕不說明工人不需要開展經濟鬥爭。工資經濟鬥爭作為工人運動的初級階段,壹方面具有暫時改善工人生活條件的作用,另壹方面,它也是為了日後開展旨在變革整個社會生產關系制度從而變革社會制度的團結、組織和訓練工人的作用。沒有工人階級不斷的局部的集體的經濟鬥爭,就不能有未來工人階級要擺脫雇傭勞動地位的變革整個社會生產關系制度、社會制度的鬥爭,工人階級就不能有自由的未來。

第三個關於工資的定律是“加薪自危定律”。任何壹個企業的工人提高工資福利的集體抗爭行動,雖然可以暫時改善工人的生活條件,但是因為工資是商品的成本構成之壹,所以,單個企業工人的工資福利的提升,會因為該企業產品成本的增加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導致企業以外利潤下降而搬遷、關閉,增加工人失業危機。這個定律不是提示工人為了就業穩定而放棄要求提高工資的鬥爭,而是提示我們工人看清工人階級作為壹個整體進行聯合鬥爭的重要性。工人為了爭取更高工資水平的鬥爭,必須和推動整個行業、所有產業的抗爭聯系在壹起,才能避免本企業工人因為提高工資而帶來失業風險。這裏要說明的是,工人加薪從來不是資本搬遷和關閉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資本要追逐更高的利潤。因為工人的勞動從來是為了勞動力的價值而不是為了利潤,而資本壹旦沒有利潤甚至因為利潤減少就不會繼續他們的經營。另外,壹國相對於別國,也存在“加薪自危定律”。資本的全球化某種程度上就是“加薪自危定律”的結果。歐美國家的工人因為工資水平普遍高於中國,所以這些國家的資本家就拋棄了他們的工人,把他們的工廠搬來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還沒有搬遷的企業往往這樣對要求提高工資福利的工會和工人說話:“妳們不要逼我把工廠搬到中國或者越南!”工會和工人為了保住飯碗不得不更多地向資方妥協。資本流向工資福利更低的地區和國家在中國現在也已經是現實情況。所以,現在世界工人需要支持中國工人的抗爭,中國工人未來也要像歐美國家工人支持中國工人那樣,去支持其他國家工人。馬克思說過“資本主義是建立在工人不團結基礎上的”,所以在資本全球化下,工人階級的自由是無法在壹個國家和部分國家實現的,因此“工人階級的聯合”在現在要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是真理!

關於工資的第四個定律是“價值工資定律”,也可以稱為“工人最終解放定律”。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下,工資僅僅是勞動力的價值,也就是勞動力的成本,而不是勞動所創造的全部價值,資方將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扣除支付給工人的勞動力的價值,得到了剩余價值。為了得到超額的剩余價值,資本必須使勞動成為資本的附屬,即讓勞動處於服從資本的地位,這樣資本就天然地成為生產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成為分配的主宰。資本的這種天然權力事實上是對工人階級人權的蔑視、對勞動所有權 [iii]的剝奪、對工人階級個人自身自由發展的妨礙。勞動者對勞動價值享有所有權是壹個不言而喻的公理,但在資本主義世界卻成為被嘲弄的對象。

“價值工資定律”指出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工資本身代表勞動價值被資本占有,工資不是勞動的價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工人階級的最後解放,只有通過自己集體的反抗行動,變革工人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逐步消滅資本對勞動天然的組織和領導的權力的壟斷,消滅資本對分配權力的壟斷,從而消滅勞動對資本的依附,實現誰勞動創造,誰擁有整個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只有當全部勞動價值而不是勞動力價值即工資成為勞動者的勞動回報,工人階級才能走出最低生存成本區間定律、舟船定律和加薪自危定律的陰影,擺脫資本的壓迫和剝削,最終真正成為自由人。所以“價值工資定律”又可以稱為“工人最終解放定律”。當工人階級真正獲得自由解放,就因為沒有雇主,也就沒有雇工的身份;因為沒有資本,也就沒有利潤的概念 [iv];所有的人都可以相互自由聯合,組成生產單位,並通過由他們民主制定的猶如《五月花號公約》般公平的企業章程,共同治理他們的生產單位,共同創造勞動價值、民主地進行分配。

“價值工資定律”不同於“分享經濟理論”。分享經濟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威茨曼提出的主張,這個理論盡管提出工人可以分享企業利潤,但整個理論不是建立在勞動所有權基礎之上的,也不強調工人在生產過程的權利。這個理論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資本的利益存在,而不是為了提供勞動者最終獲得經濟自主。威茨曼的分享經濟理論主張實際上不過是把相當固定的工資轉變成按照壹定比例的分紅,由於資本仍然壟斷著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力和分配權力,所以事實上工人不僅未必能夠獲得更高收入,而要更多地承擔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帶來的風險。

而“價值工資定律”建立在勞動者打破資本對於生產組織和領導的天然特權的基礎上 [v],它是通過“產業民主”逐步向擺脫資本對勞動羈絆的結果。產業民主是在國家首先實現國家體制民主化以後,民主向著社會層面和經濟層面的深化,是把公民從政治的獨立發展到政治、經濟和社會完全獨立、成為真正自由人的壹個必然過程。產業民主把每個企業視為壹個小型的政體,在這個政體內部必須引入或者說實現這個政體的民主化。它有自己的“公民”,所有與生存相關的內部成員,無論資方還是勞方或者管理者,都是這個政體的平等公民;勞資雙方因為不同的利益自然形成不同的公民群體,各自自由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企業通過勞資集體談判和企業公民大會,共同制定的憲章——企業章程,依照企業章程民主治理企業,實現集體談判的分配,並變企業主的資本積累為包括全體勞動者的積累,通過這種更加公平的分配和積累方式,實現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也即社會所有制 [vi],逐步使資本逐步淡出社會生產領域,真正實現自由人聯合勞動的夢想。

一百多年前,芝加哥工人其實已經懂得了勞動時間與工資之間的關系,所以他們決心不再受資本的愚弄,傻傻地靠拼命加班來增加收入、維持生活,他們提出了“8小時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生活娛樂”的訴求,要過人的生活。可悲的是在今天我們稱為社會主義的中國,工人還像一百多年前的人壹樣在8小時以後還要拼命加班才得溫飽。



2011年9月,從紐約華爾街發起的街頭抗議行動已經蔓延到世界其它地方。這場被稱為“占領華爾街”的抗議行動,是美國社會底層的人民抗議資本主義導致的貧窮、不平等、種族主義等社會問題,明確反對僅占人口1%的富人,卻占有比占人口99%的多數人更多的財富的社會分配不公。人們占領了美國資本市場的大本營華爾街,以在華爾街露宿、示威等方式,向政府表達訴求。這場運動很快向歐洲和亞洲等國家蔓延,英國、法國、德國、菲律賓、日本、香港、臺灣、澳大利亞、韓國和其它地區,都發生了類似的抗議活動,表達這些國家勞動者對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的支持。

占領華爾街運動迄今仍然在堅持之中。盡管有壹些不支持民眾的政府官員和警察利用法律試圖驅散抗議者,但抗議者也利用了法律賦予的公民權利,堅守抗議陣地。

那麽,始於美國的占領運動,究竟是壹場什麽樣的運動呢?筆者認為,占領運動其實就是壹場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端而發生的社會運動。

資本主義天然具有壹個自身無可救治的病患,就是以生產資料的所有,決定勞動產品的所有權和生產過程的控制權。也就是說,工廠的所有權歸誰,生產的產品的所有權就歸誰,生產的經營權和管理權也就歸誰。這種制度,實際上是把工人和其他勞動者當做機器看待。在這種制度下,資本貪婪的本性必然導致勞資分配的不公平,而導致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勞動者與資本所有者之間的不公平無法消除。而實際上,任何壹個企業,它的生產資料本身是不能創造財富的,它僅僅對創造財富有用;能夠創造財富的僅僅是勞動者的勞動。這就像能夠吃飽肚子的是食物,而不是餐具。勞動者(包括生產勞動者、服務勞動、經營勞動者和管理勞動者、知識勞動者)創造了財富,但卻不能對財富享有產權,而企業的所有者(資本所有者)卻享有財富的產權,然後僅僅支付勞動者壹點工資,必然造成勞資之間分配的不公,造成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大。僅占人口1%的富人,卻占有比占人口99%的多數人更多的財富,就是這種制度的結果。

壹百多年以來,世界工人階級的鬥爭使得壹些歐美國家的工人或多或少地爭取到壹些與資方進行議價的權利(集體談判權)。但是,工人運動仍然沒有獲得對企業利潤的分配權。在筆者看來,以提高工資和改善勞動條件為目標的工人運動,根本不能真正達到提高工資和改變在勞動關系中地位的目的。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增加工資的鬥爭成果終究會被物價的上漲所吞噬,因為增加的工資最終要被資本家集團轉移到工人消費的商品的價格之中。所以,工人和白領等勞動者只有與企業的所有者們分享利潤,享有與資方平等的企業利潤的議價權(利潤的集體談判權)而不是提高工資(工資的集體談判權),才能真正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改善和更加有效地保障自己的生活。

我們工人和包括白領在內的勞動者僅僅為改善工作條件而進行鬥爭也是不夠的,應該爭取到與企業所有者平等的企業經營權和管理權。因為企業也是勞動者的勞動歷史的積澱,它與企業每個勞動者的當下和未來的利益是密切關聯的。勞動者不能把自己的未來完全交給他人掌控。

只有爭取到以上權利,我們勞動者才是實現了為自己的幸福而勞動,不是為企業的所有者的利潤而勞動,才是自己掌握了勞動的過程,不再給企業的所有者充當機器。只有實現這個宏偉目標,才是消滅了雇傭勞動和實現自主勞動,才是實現勞動者的真正解放。

要實現這個目標,壹方面要依靠工人階級對資本家階級的階級鬥爭,但這是不夠的,不僅因為很多國家現在工人階級群體在縮小,力量單薄,而且實現社會公平必須由整個社會正義力量的參與,所以必須讓藍領工人之外的勞動者階層如白領階層也加入到運動中來,以更加廣闊的社會運動,爭取實現勞動者享有利潤集體談判權和參與經營管理權的自主勞動,並使這種制度提高國家法律予以確立。社會運動而不僅僅是階級鬥爭,是實現人類最終解放的手段。這個社會運動是人類民主運動的繼續。人類意外的民主運動只進行到了國家的政治層面,也進入了社會層面,但還沒有進入經濟層面。必須在經濟層面實現民主,讓民主走入工廠。

我們看到,“占領華爾街”運動其實就是壹場包括了工人和白領在內的社會運動。只是很遺憾它還沒有明確地把爭取實現勞動者享有利潤集體談判權和參與經營管理權的自主勞動作為這個運動的目標。壹個運動沒有明確的目標就難以有效地凝聚力量和爭取的最大的改變。

未來中國工人運動怎麽辦?還是走傳統的工人運動的路子,周而復始地要求提高工資和改善工作條件?還是把消滅雇傭勞動制度,爭取實現勞動者享有利潤集體談判權和參與經營管理權,實現建立勞動者自主勞動制度作目標?這個工人應該深思!

2011年9月,從紐約華爾街發起的街頭抗議行動已經蔓延到世界其它地方。這場被稱為“占領華爾街”的抗議行動,是美國社會底層的人民抗議資本主義導致的貧窮、不平等、種族主義等社會問題,明確反對僅占人口1%的富人,卻占有比占人口99%的多數人更多的財富的社會分配不公。人們占領了美國資本市場的大本營華爾街,以在華爾街露宿、示威等方式,向政府表達訴求。這場運動很快向歐洲和亞洲等國家蔓延,英國、法國、德國、菲律賓、日本、香港、臺灣、澳大利亞、韓國和其它地區,都發生了類似的抗議活動,表達這些國家勞動者對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的支持。

在中國,某些地方也出現了所謂的支持“占領華爾街”的行動,如在鄭州。而在壹些極左的網站,壹些人把美國出現的“占領華爾街”的抗議行動,說成是對民主的否定,認為民主只是西方國家欺騙民眾的東西而已,美國的民主是虛假的,借此以證明民主是沒有價值的。

筆者對此觀點感到十分可笑,不由得想起曾經與壹位中國所謂的勞工NGO領導人的辯論。這位所謂的勞工NGO領導人說:民主就是虛假騙人的東西,沒有任何價值。筆者聽了,反問到:那麽我們工人就不需要有組織和參加工會的權利,也不必要罷工的權利,因為這些都是民主的東西?!這位先生被問得啞口無言。

很多人其實並不懂得什麽是民主。民主這個概念的內涵是權力公有、人民自我統治。它不僅在政治層面有是否民主的問題,即政治上國家權力是否公有,人民是否在進行自我統治,在社會層面、僅僅層面、文化層面也有權力是否公有,人民是否在進行自我統治的問題。從政治層面來說,美國和歐美的大多數國家都已經實現普遍選舉制度和競爭選舉制度,人民享有公民應該享有的公民權利,如自由結社權、自由言論權、不受政治審查的新聞出版權、遊行示威權。公民可以憑借以上權利保證國家權力公有,人民非常大的程度上是在進行自我統治,而不是帝王專制式的統治。在社會層面,民主也已經基本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原則,國家和政府基本不幹預公民的社會生活,公民在社會生活中遵循人人平等和私生活自由的原則,也基本實現民主化。

但是,我們如果審視這些國家的經濟,我們可以發現,民主還沒有成為經濟層面的普遍原則。雖然這些國家強調市場經濟,但市場經濟從來並不代表經濟民主。市場經濟遵循的是血淋淋的叢林法則,而不是以相互包容為原則的民主原則。在生產領域,在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包括智力)的同時,他們喪失了在政治領域、社會領域所具有的公民地位,他們成了勞動力,與企業機器壹個性質的東西。在生產領域,勞動者是企業的被統治者,而企業所有者是企業的統治者,企業的管理者儼然是這些統治者的王公大臣和將軍士官。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的勞動創造了企業的財富,而在分配時,企業的所有者卻以財富的主人自居,占有全部勞動者創造的財富,僅僅憑自己的意願扔幾張鈔票給勞動者作為薪酬。所以,社會變得越來越兩極分化,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了解這,我們就了解了為什麽“占領華爾街”的人民要反對僅占人口1%的富人,卻占有比占人口99%的多數人更多的財富的社會分配不公了。

原來,美國占領運動反應出來的,不是民主這個東西不好,而是這個問題是民主還沒有深化到經濟層面。這麽說來就不是美國的民主是假民主的問題,而是面臨如何把民主深化到經濟層面,實行經濟民主的問題。

相比美國等西方國家,某些國家就不是民主要深化的問題。這樣的國家連基本的人權都沒有,公民在政治領域、社會領域都是徹頭徹尾的被統治者,在經濟領域和生產領域直接就是奴隸,這樣的國家,面臨的是爭取民主的問題。

綜上所述,美國的“占領華爾街”,不僅不能證明民主是虛假的東西,反而說明,民主如果不深入到經濟層面,不讓民主走進工廠,人民依然不能免於匱乏的恐懼;如果連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的民主也沒有,那麽連免於恐怖的自由也不會有!

對於工人來說,民主不僅不是虛假的東西,而且是不可沒有的寶貴東西。沒有民主,工人就沒有辦法團結,無法顯示自己的力量,也就不能達到改變企業的專制制度,也就不能結束資本對勞動的統治,實現勞動者為自己的生活和幸福而勞動的自由目標。所以對於中國工人來說,我們不僅不應該輕蔑民主,而應該為民主在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層面的全面實現努力奮鬥。民主才是我們工人的未來,沒有民主,我們工人將萬劫不復,永世只是資本牟利的奴隸!



馬克思說:“政治解放的限度首先就表現在:即使人還沒有真正擺脫某種限制,國家也可以擺脫這種限制,即使人還不是自由人,國家也可以成為共和國。” (《論猶太人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26頁)

“政治解放當然是壹大進步,盡管它不是壹般人類解放的最後形式,但在迄今為止的世界制度的範圍內,它是人類解放的最後形式。不言而喻,我們這裏指的是實在的、實際的解放。” (《論猶太人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29~430頁)

註:馬克思提出了政治解放不等於人類的最終解放的觀點,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共和國這種國家政治形式盡管是進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人依然可能不是自由人,因為人除了可能遭受政治壓迫,還遭受因為人處於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而產生的社會和經濟的壓迫。所以,在建立共和國家制度以後,從根本上解放人,即讓無產者階級不再因為沒有生產資料而被資產階級壓迫,使勞動不再是雇傭勞動而是自由勞動,讓勞動得到解放,才是真正的人類解放(即自由)。中共建立的黨國資本跟民間紅頂私人資本都存在雇傭勞動制度,在黨營企業或者紅頂私營企業裏邊打工的工人本質上還是雇傭勞動者。

恩格斯說:“而當工人不願意讓別人把自己當做這樣壹種抽象的東西的時候,當他肯定自己不是“勞動”而是人(的確,這個人除具有其他特點外,也還具有勞動的能力)的時候,當他認為自己決不能被當做“勞動”、當做商品在市場上買賣的時候,資產者就想不通了。他不能了解他和工人之間除了買賣關系還有別的關系存在;他不把工人看做人,而僅僅看做“手”(hands),他經常就這樣當面稱呼工人;正如卡萊爾所說的,除現錢交易外,他不承認人和人之間還有其他任何聯系。甚至他和自己的老婆之間的聯系百分之九十九也是表現在同樣的“現錢交易”上。由於資產者的統治,金錢使資產階級所處的那種可恥的奴隸狀態甚至在語言上都留下了它的痕跡。金錢確定人的價值:這個人值壹萬英鎊(heisworthtenthousandpounds),就是說,他擁有這樣壹筆錢。誰有錢,誰就“值得尊敬”,就屬於“上等人”(thebetersortofpeo-ple),就“有勢力”(influential),而且在他那個圈子裏在各方面都是領頭的。小商人的氣質滲透了全部語言,壹切關系都用商業術語、經濟概念來表現。供應和需求(supplyanddemand),這就是英國人用來判斷整個人生的邏輯公式。因此,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是自由競爭,因此,laissezfaire(放任主義——博主),laissezaler的制度支配著行政、醫務、教育,或許不久在宗教方面也會這樣,因為國教教會的統治已日漸趨於崩潰。自由競爭不能忍受任何限制,不能忍受任何國家監督,整個國家對自由競爭是壹種累贅,對它來說,最好是沒有任何國家制度存在,使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剝削他人,譬如說,就像在可愛的施蒂納所鼓吹的“聯合會”裏那樣。但是,資產階級為了使自己必不可少的無產者就範,就不能不要國家,所以他們利用國家來對付無產者,同時盡量使國家離自己遠些。”(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壹版,第2卷,第565~566頁)

註:恩格斯這段對自由主義社會的批判讓我們感到是彼時再現。勞動者被稱為“人手”,某人有多少錢財被說成有“多少身價”,資本家階級總是希望國家離自己遠些,因為他們在勞動者階級面前財勢強大,但在剝削和壓迫勞動者階級時,他們就總要仰仗國家權力。他們所說的自由不過是市場自由,他們要讓市場成為唯壹正義的標準,因為他們有力量對勞動者階級“行大欺客”!中國社會的權貴資本家是在國家的保護之下掠奪勞苦大眾的,這種保護是中共提供的。

“每壹個人都應當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宗教需要,就像實現自己的肉體需要壹樣,不受警察幹涉。”——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19卷,第33頁

“國家無例外地把壹切宗教團體視為私人的團體。停止用國家資金對宗教團體提供任何補助,排除宗教團體對公立學校的壹切影響。(但是不能禁止它們用自己的資金創辦自己的學校並在那裏傳授他們的胡說。”——恩格斯《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22卷第274頁

註: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無神論者,但是,他們都毫不遲疑地支持宗教信仰自由。當然在政教分離的原則下,馬恩堅持宗教的私人屬性,要求只有社會和個人可以對宗教組織進行支持,而反對國家對宗教的經濟支助,避免國家利用宗教幹預社會事務。同時,在支持公民信仰自由的原則下,恩格斯明確了不反對宗教組織興辦自己的學校的社會主張。恩格斯還曾經對以國家的權力禁止宗教的想法提出嚴厲批判,他在對巴枯寧主義要求“以國家法令”禁止宗教的極端主張予以批判時指出,禁止宗教信仰只能收到相反的結果,他說:“取締手段是鞏固不良信念的最好手段!有壹點是毫無疑義的:在我們時代能給神的唯壹效勞,就是把無神論宣布為強制性的信仰象征,並以禁止壹切宗教來勝過俾斯麥的關於文化鬥爭的反教會法令。”(恩格斯《流亡者文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18卷,第584頁)中共在中國大量拆除教堂,強迫基督徒接受中共的意識形態,本質上就是在侵犯宗教信仰自由。

“武裝全體人民。今後,軍隊同時也應當是勞動大軍,使部隊不再象以前那樣光是消費,並且還能生產,而所生產出來的東西要多於它的給養費用。”——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5卷,第3頁

“可是要知道,武器的確是屬於人民的,這首先是因為,它是全民的財產,其次,它是人民所爭得的有保證的武裝權利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恩格斯《6月17日 的妥協會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5卷,第102頁



註:馬恩在主張國家必須服從社會的同時,壹直強調人民對軍隊的權力,他們主張以武裝全體人民代替常備軍,實現軍隊社會化。他們認為,當社會成為國家本身以後,就應該以武裝人民來代替舊的君主和國家的軍隊。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民有武裝自己的權利,恩格斯明確主張讓“每個人家裏都有槍械和裝備,象瑞士那樣”,讓每個公民掌握軍事。他公開主張:“如果每個公民家裏都有壹支槍和五十發子彈,還會有哪壹個政府敢侵犯政治自由?”(恩格斯《給巴黎國際聯誼節組織委員會的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1卷,394~395頁)中共讓中國的軍隊效忠中共,讓中國的軍隊維護中共的黨國,本質上違反了馬克思主張的軍隊社會化的原則。

把國家對自由競爭的每壹種幹涉——保護關稅、同業公會、煙草壟斷、個別工業部門的國有化、海外貿易公司、皇家陶瓷廠——都叫做“社會主義”,在純粹是曼徹斯特的資產階級為了私利而進行的捏造。對這種捏造我們應當加以批到,而不應當相信。如果我們相信它,並且根據它建立起壹套理論,那末,只要提出下面的簡單論據就會使這套理論連同它的前提壹起破產,這種論據就是:這 種所謂的社會主義不過是封建的反動,另壹方面不過是榨取金錢的借口,而它的間接目的則是使盡可能多的無產者變成依賴國家的公務員和領養老金者,同時,除了壹支有紀律的士兵和公務員大軍以外,再組織壹支類似的工人大軍。在國家長官,而不是工廠監工的監視下舉行強制性的選舉——好壹個美妙的社會主義!但是,如 果相信資產階級這壹套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而只是假裝相信的說法,那就會得出結論:國家等於社會主義。(《恩格斯致伯恩施坦(1881年3月12日)》,梁家珍等人校譯《恩格斯與伯恩施坦通訊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1~22頁)
但是最近,自從俾斯麥致力於國有化以來,出現了壹種冒牌的社會主義,它有時甚至墮落為壹種十足的奴才習氣,直截了當地把任何壹種國有化,甚至俾斯麥的國有化,都說成社會主義的。顯然,如果煙草國營是社會主義的,那末拿破侖和梅特涅就應該算是社會主義的創始人了。(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239~240頁)

馬克思在第56頁設想了壹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有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並且自覺地把他們的許多的個人勞動力當做壹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也就是設想了壹個按社會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聯合體,並且說:“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社會的產品。這些產品的壹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壹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壹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因此,這壹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這些話甚至對杜林先生的黑格爾化的頭腦來說,也是足夠清楚的了。(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0卷第144頁)

摘錄者根據:工人階級的解放是要從國家中獨立,使國家服務於社會、工人,而不是要工人繼續依附於國家。國有經濟如果不是工人階級自己通過民主的形式進行經營管理和分配就不是社會主義。恩格斯還很清楚地講了,國有經濟的分配中除壹部分是用於所耗損的生產資料的償還社會和社會管理成本(相對於稅收,恩格斯指出這 部分跟舊社會是壹樣的),其余由勞動者之間自己民主分配。反對工人階級直接通過經濟民主化的方式支配生產資料與社會財富的分配的中共顯然背叛了馬克思追求的社會主義,中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最大的敵人是中共。

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理論是兩個非常不同的概念。先說馬克思理論。

馬克思理論,有時又稱為馬克思恩格斯理論,或簡稱“馬恩理論”,它專指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理論學說。因為恩格斯在世時,壹直非常謙虛的把他們二人共同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歸於馬克思的成就,所以名曰馬克思理論。 [1] 實際上這個理論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共同研究的成果,是共同創立了他們的理論,並且在馬克思去世以後,恩格斯對這個理論體系還發表了與這個理論體系的基本原理完全壹致的很多新觀點,所以稱為馬恩理論也是完全實事求是的。

而馬克思主義是壹個非常龐雜的集合概念。 [2]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去世以後,許許多多聲稱信奉馬克思理論的思想和政治人物都聲稱他們的觀點都是符合馬克思理論觀點的,甚至宣稱他們“發展了”馬克思理論,比如列寧、托洛茨基以及批判和反對他們的考茨基、伯恩施坦等人,還有後來的毛澤東、斯大林等人,他們都把自己的觀點稱為“馬克思主義”的。所以,馬克思主義到現在已經成為壹個存在著各種觀點對立的大雜燴,已經不是壹個理論觀點統壹的體系了。眾所周知,當年馬克思在批判德國社會民主黨內部某些派別時,就以“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3] 來表達對那些所謂的“馬克思主義”的不認可。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理論,在馬克思在世的那個時候起就有人開始對它存在誤解甚至歪曲。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黨為代表的共產黨人與以考茨基、普列漢諾夫為代表的世界社會民主黨人,這兩個派別都以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自居,相互攻擊對方違背馬克思主義。到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和東歐執政的共產黨國家,又把本國的壹些共產黨領袖的思想觀點,指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更通過國家立法的方式上升為國家的指導思想。這些所謂的“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其實基本都是列寧理論觀點的繼承,它們究竟與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所創立的理論的是否理論觀點相壹致,就是壹個尚待證明的學術問題。所以,馬克思主義到現在已經不是壹個理論觀點統壹的體系了。我們根本不能再使用這樣壹個含糊的概念去清晰地表達什麽。

當然,馬克思理論當然也是壹個發展的概念。跟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觀點相符,馬克思理論也有它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會有早期觀點與晚年觀點不同,以致有做出修正和重新做出論斷的情況存在(這壹點是為學術界普遍同意的)。我認為這些做出修正和重新做出論斷的觀點,除去那些只是因為特殊時期做出的特殊看法外,應該被視為這個理論的成熟的觀點,而不應當以反過來早期觀點去忽視和否定晚年的觀點,因為這樣做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最後,我的觀點是,作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理論,在他們去世之日起,他們的理論觀念及其理論體系就是定型的、不再改變的東西了,任何人的觀點都不能改變它的壹絲壹毫,通過“馬克思主義”這個雜貨框,把不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強加給這個理論體系,盡快無理的捆綁。

所以,我在這裏強調:我所說的馬克思理論,壹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本人的理論觀點及其理論體系,這個主要存在於他們本人現存的文獻中,可以用他們的文獻資料來證明是不是確實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和學術原理;二是指他們晚年定型了的理論觀點,包括馬克思在世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於他們以往觀點的修正,以及馬克思逝世以後,恩格斯在資本主義世界新形勢下對他和馬克思以前的觀點的修正和所提出的新觀念,而這些新觀念是與以往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理論的基本觀點或者原理相壹致的。這個需要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現存文獻的歷史對比研究中得來。至於其他人的觀點,不管是不是與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理論觀點相壹致,那都應當看成是“馬克思主義”的範疇,是馬克思理論被運用的問題,不屬於馬克思理論(或者馬恩理論)本身的研究範圍。

在所有自稱“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的理論中,影響最大的要算列寧的“馬克思主義”了。在蘇聯和東歐(簡稱蘇東)共產黨國家,列寧的理論被稱為“列寧主義”,它被官方說成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並且經常與“馬克思主義”合在壹起,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簡稱“馬列主義”)。但是,只要是真正理解了馬克思理論基本原理,又了解列寧主義基本觀點的人,就不難發現,此二者之間充滿根本觀點的對立,而且很多是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則的對立。所以,我們只能得出結論。今天所謂的馬克思主義,或者馬克思列寧主義,不過就是列寧主義,它與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並無共同之處,因為它與馬克思理論的基本原理相矛盾,無法與馬克思或者恩格斯二人的名字相聯系。(對於列寧主義的批判將在以後的問題中展開。)

我相信,只有先厘清馬克思理論到底講了什麽,什麽是馬克思理論是主張的,什麽是馬克思理論所反對的,才能有辦法來分析究竟哪壹家理論或者那壹個人的觀點是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所以我並非絕對排斥“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只是我認為,在馬克思理論的真理真正為人們普遍認識和掌握以前,在人們已經能夠分辨出那些與馬克思理論相違背的所謂的“馬克思主義”是假貨色以前,還是避免使用“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的好。

還原真正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就是還原歷史,還原真正的歷史。人類只有正視歷史,才能正視現實和未來。本系列問答,就是為了擺脫“馬克思主義”的那種紛亂蕪雜,從而直接還原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理論真相,從而為以往的社會主義運動做出必要的反思和總結。我認為,只有如實地通過還原馬克思理論,從而為以往的社會主義運動提供必要的反思和總結,馬克思理論才能洗清人們對它普遍的誤解,重新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從而加速這個運動的發展。

斯大林式專制統治事實上跟馬克思理論半點關系也沒有,相反,斯大林專制統治正是蘇俄的布爾什維克黨對馬克思理論完完全全的反動導致的,斯大林專制統治在列寧發動“十月革命”時,就留下了必然性,是列寧主義歪曲馬克思理論的必然,這壹點我將在以後講到有關列寧主義時談及。

事實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非常堅定的民主主義者。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馬克思和恩格斯壹生都為他們自己和整個人類的自由而戰鬥,為反對專制主義、反對階級專制進行著不懈的鬥爭,不論是思想觀念還是行動上,都是徹徹底底的民主主義者。他們的社會主義理論與民主主義不可分割的聯系在壹起,以至他們的理論所實踐著的政黨名字叫做“社會民主黨”。(我下面會具體介紹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主主義思想,以及他們的民主主義思想與社會主義思想的關系。)

人們之所以誤以為馬克思理論導致專制主義,最主要的還是把列寧主義與馬克思理論混為壹談了。

讓我們回顧壹下社會主義的歷史吧。恩格斯去世後壹段時期,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就出現了壹股極左思潮,表現在許多社會民主黨人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已經到了即將大崩潰的時代。這些人在這種錯誤判斷的左右下,激進的要求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立即由無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個激進思潮的結果就是把以伯恩施坦為代表的(後來又包括考茨基)這壹反對激進主義的社會民主黨人,戴上“修正主義”的帽子,以及俄國發生“十月革命”而產生的蘇俄。特別是列寧發動的“十月革命”,被當時的人們說成是“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列寧主義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正統,而“修正主義者”們所主張的真正的馬克思理論,倒成了非正統馬克思主義的東西。這種把列寧主義也當作馬克思主義理論壹個組成部分的觀念,從1917年“十月革命”以來,就基本沒有得到過認真的批判,很多人至今都依然以為列寧主義與馬克思理論存在本體與發展的關系,因而特別在那些反對蘇東共產黨國家專制的人中,普遍把列寧主義所導致的國家專制也當成了馬克思理論導致的結果。這是悲劇性的重大誤解,它讓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列寧主義背了壹個多世紀的黑鍋。

事實上,從俄國“十月革命”之前開始(不遲於1903年),列寧及其布爾什維克黨就開始歪曲馬克思理論,“十月革命”以後,這個黨在蘇聯東歐等國家統治幾十年,共產黨官方曾經通過假造“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套虛假的理論,把列寧的理論和馬克思理論進行捆綁,強制人民接受,結果越來越引起各國人民普遍的厭惡,致使共產黨統治國家的人民對馬克思理論產生普遍的誤解,以為馬克思理論與官方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壹回事而深惡痛絕。人們並不知道,這些共產黨所要人民強制接受的東西,不過是列寧的理論,與馬克思理論其實並沒有共同之處,它是對馬克思理論的歪曲和背叛。

再其次,人們以為馬克思理論會導致專制主義和極權主義,是西方和世界的那些反對社會主義的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對馬克思理論的故意進行歪曲宣傳的結果。西方資產階級為了反對工人階級的反抗運動,他們先是誇大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極左因素,指責社會民主黨人的社會主義運動是要搞“暴動”和“謀殺”,“十月革命”發生以後,更是故意混淆列寧主義與馬克思理論,稱社會主義運動將要導致人的自由的喪失和“專制”的產生。意在嚇阻工人階級對於馬克思理論的信仰,阻止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1] 。美國和其它國家(如韓國、菲律賓)都發生過許多這樣把工人運動和社會民主主義運動扣上“共產黨”的“紅帽子”抹黑,以刑事罪而加以鎮壓的逆潮。

為了糾正人們的這種誤解,我會在後面的問題解答中介紹馬克思的民主政治理論。

我們可以把馬克思理論概括為關於人的自由(或者人的解放)的理論。這個理論的兩個核心價值,壹個是人的政治自由(解放),壹個是勞動的解放。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建他們的理論體系時,是圍繞著壹個中心的,這個中心就是“人的自由”,或者說,他們的理論體系是圍繞著人怎樣從舊的社會關系束縛下解放出來、圍繞著無產階級如何從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統治下解放出來,並使得整個人類獲得自由這個中心展開和建立的。 [1] 圍繞著“人的自由”這個中心,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的自由的實現需要經歷人的“政治解放”和“勞動的解放”這兩個階段。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解放學說,主要就是關於民主政治的學說,它指出的是人如何獲得政治上的自由,它構成了馬克思理論的政治哲學。而關於勞動解放的學說,是指出人的徹底解放,只有在勞動不再是資本支配下的勞動,而成為人的自覺行為和自主行為時,才是可能的。圍繞上面所述的壹個中心和兩個核心價值,馬克思理論體系主要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政治哲學(它是政治學的壹個分支學科)等諸多方面學科。 [2] 構成馬克思理論體系的最重要的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政治哲學這幾個理論組成。這幾個理論對於馬克思理論體系的構建有著不同的理論體系構成作用。

先說馬克思理論中的哲學。馬克思理論中的哲學理論,主要是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稱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創立的,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獨立創立的哲學理論。這兩個哲學理論,主要是用來解釋社會歷史發展的原因,找出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推動力。壹般說來,每壹種社會形態都表現人的不同的社會關系。奴隸制社會代表著奴隸對奴隸主階級絕對的人身依附,而封建社會中農民或者農奴對領主的人身依附得到壹定程度的減輕,逐步以農民對生產資料——土地的依附,代替了奴隸制社會奴隸對奴隸主的人身依附;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則無產階級完全沒有了人身依附,但是工人的勞動因為工人依附於資本而依然依附於資產階級。而未來的社會主義,則是要完全消除人對於人(勞動對於資本)的依附。這個過程是人類自由不斷增加和實現的過程。馬克思理論的辯證唯物主義,主要是用來說明每壹個社會形態的存在和發展跟自然界的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壹樣,都包含自己的對立面,每壹種社會形態本身的存在和發展都是它自身矛盾的運動的發展,因此包含著產生、發展、衰亡和新生自己的對立面的歷程,都會不斷孕育新社會的因素;指出新的社會形態只能從舊的社會形態的發展中產生。 [3] 以此論證社會主義的社會因素只能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中產生,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胞胎。歷史唯物主義旨在指出推動社會事物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4] 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生產方式的改變。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發展,帶來人與人相互社會關系或者社會地位的改變,也給生產中的勞動者帶來自由度的改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理論提供了壹般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成為了馬克思理論的哲學基礎。

經濟解放(本質是勞動的解放或者說解放勞動)是馬克思理論的壹個重要理論。恩格斯認為“任何政治鬥爭都是階級鬥爭,而任何爭取解放的階級鬥爭,盡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為任何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歸根到底都是圍繞著經濟解放進行的。” [5] 所以,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建立現代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理論壹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馬克思理論的政治經濟學指出了私有制下的勞動所具有的奴役性質:“凡是社會上壹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不論這些所有者是雅典的貴族,伊特刺斯坎的僧侶,羅馬的市民,諾曼的男爵,美國的奴隸主,瓦拉幾亞的領主,現代的地主,還是資本家。” [6] 馬克思理論的政治經濟學通過對當時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經濟現象的科學研究,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在發展規律和無產階級及整個人類經濟解放的科學見解做了系統闡明,揭示了社會生產方式與人的自由之間的關系,指明了人的自由或是不自由,歸根結底是由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的,即社會生產力所導致的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了不同分工的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相互關系,人的不自由的本質是人受到物的壓迫(生產資料的壓迫),在社會中卻表現為人的壓迫(掌握生產資料的階級對依賴他人生產資料才能進行勞動和生存的階級的壓迫)。因此,人的壓迫只有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由此引起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來解決。 [7]

馬克思理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種種矛盾,指出資本主義社會最根本的矛盾是社會化生產與生產資料私人所有的矛盾,這個矛盾表現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 [8] 這個矛盾本身促使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不斷地向著社會所有方向發展,從而無產階級勞動的解放或者說經濟的解放具有必然性。 [9]

馬克思理論的政治哲學主要是由階級分析理論、民主共和理論等共同支撐起來的政治解放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解放理論指出實現人類自由的第壹步是實現政治自由,即無產階級和整個人類獲得政治解放的前提條件是無產階級和所有階級消滅了政治上的階級差別,消滅“政治國家”,並且指出了人的政治解放必然要通向人類完全的解放。

上述馬克思理論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政治哲學,構成了馬克思理論的主體部分,這個主體部分所圍繞的核心問題就是“人的自由(解放)”,或者說無產階級的自由從而整個人類的自由。馬克思理論的其他部分實質上也是為這個理論核心服務的。為了實現“人的自由”這個核心,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政治自由(解放)”和勞動解放這兩個核心價值。

從信奉這壹理論的西方社會民主黨(包括社會黨、工黨等)的歷史和社會民主主義這壹運動的歷史來說,馬克思理論在西方社會民主黨中的地位是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地位的,社會民主主義的內涵也是有所不同的。

社會民主主義起初是指這樣的壹種社會運動,它是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所取得的資產階級民主的壹場要求矯正的運動 [1] ,即要求由階級民主向普遍的社會民主變革的社會運動,這個運動以歐洲的憲章運動為高潮,是旨在爭取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公民權利的運動, [2] 後來這個運動中的社會主義思想者把他們要求獲得經濟解放的訴求與這個運動結合在了壹起,因此,社會民主主義原本是追求社會民主和社會主義的社會運動。社會民主主義興起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歐洲憲章運動為運動高潮。民主社會主義這個詞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也有出現。恩格斯曾經在壹封給馬克思的信中,通過對隨寄的壹幅畫來調侃地解釋了民主社會主義這個概念:“附上的畫是給動物學家福格特的。李蔔克內西可以通過自己的朋友戈克轉交。這張畫正面是民主主義的,背面是社會主義的,因此,完全是正統的和民主社會主義的。” [3] 所以社會民主主義或者民主社會主義,二者都是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結合罷了。

社會主義這個概念在19世紀都是壹個變化的概念,所以社會民主主義也是隨著社會主義內涵的改變而改變的。在馬克思理論獲得對社會主義運動的主流地位以前,社會主義還只是少數開明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思潮,這種思潮是建立在空想之上的,甚至是打算保留資本對勞動的壓迫和剝削的。所以馬克思理論是對這些壹類社會主義采取批判的態度,而把他們自己所創立的思想和學說另稱為“共產主義”,而不稱為社會主義。隨著馬克思理論發展成熟和對無產階級影響的不斷擴大,到了19世紀末期,馬克思理論已經成為社會主義運動的主流思想,因此從那個時候起,社會民主主義也就是馬克思理論為主體思潮和理論的運動了。1869年,作為第壹個無產階級的政黨的社會民主黨——德國社會民主黨就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導下建立的,並且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悉心指導下發展起來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這個“社會民主黨“這個無產階級政黨的名稱並沒有任何反對意見。此後歐洲普遍建立了社會民主黨(少數信奉社會民主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使用社會黨或工黨的名稱),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各國社會民主黨在自由主義沖擊下發生右轉前,馬克思理論都壹直成為它們主體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恩格斯逝世前,他在給考茨基的信中甚至主張不再使用“共產主義”這個名詞而以社會主義代之:“‘共產主義’壹詞我認為當前不宜普遍使用,最好留到必須更確切的表達時才用它。即使到那時也需要加以註釋,因為實際上它已三十年不曾使用了。” [4] 至此,社會主義就完全與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共產主義成了壹個概念,那麽在這個時候以後,作為社會民主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統壹的社會民主主義,實質上也成為了西方無產階級的工人運動中的馬克思理論的實踐,而成為了西方社會民主黨人的主體思想和理論了。

許多人不認為西方社會民主黨主體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是馬克思理論。這是他們只是僅僅觀察了今天在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浪潮壓力下已經右轉了的西方社會民主黨的綱領、政策而產生的結論。他們並不了解社會民主黨的過去歷史,不知道社會民主主義運動和社會民主黨曾經有過的嚴重分裂的歷史,因此錯誤理解了社會民主黨和社會民主主義。

社會民主黨嚴重分裂的歷史,其開端應當毫無疑義地指向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所謂“修正主義”和“正統的馬克思主義”之爭,特別是1903年以後,俄國及“第二國際”內部的“列寧主義”與“修正主義”的論戰,導致了社會民主主義運動或者說社會主義運動徹底的分裂。我們不妨重溫壹下西方社會民主黨和社會民主主義運動的歷史。恩格斯逝世後不久,恩格斯的遺囑執行人、德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家伯恩施坦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標題發表了壹系列文章,對馬克思理論中的某些觀點提出異議和批評。異議和批評本來是正常的學術和思想活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時也是非常贊成批評的 [5] 。況且我認為,伯恩施坦對馬克思理論的批評,並沒有絲毫否定馬克思理論的基本原理,而是他出於個人對馬克思理論的理解,出於完善馬克思理論的目的,而針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個別的觀點提出不同意見罷了。 [6] 但是當時第二國際內部和各國社會民主黨內的教條主義者感到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評觸動了他們對這兩位已故的偉大的思想家的敬拜之情,與他們的教條主義理解的馬克思理論產生了沖突,因此他們反對伯恩施坦及其持有相同觀點的人,把他們的觀點稱為“修正主義”,把這些人稱為“修正主義者”。“正統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之間的論戰壹直延續到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在這期間,列寧越來越傾向於民粹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策略與主張(盲目反對資產階級和地主與富農,主張采用暗殺、搞秘密組織和密謀等方式制造革命,試圖利用國家的暴力消滅資產階級的存在,而立即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等等)。列寧以正統馬克思主義者自居加入論戰,影響了壹批實際上並不真正理解和掌握馬克思理論的黨內成員,在社會民主主義工黨內部形成了“布爾什維克”派,與堅持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民主理論和社會主義理論的孟什維克壹派,展開了十多年的理論和組織上的鬥爭。列寧及其布爾什維克不僅把恩格斯的兩位入室弟子伯恩施坦和考茨基都誣為“修正主義者”和“無產階級的叛徒”,把他的馬克思理論的最初引導人、俄國最傑出的馬克思理論家普列漢諾夫也列為攻擊對象,並且在組織上分裂社會民主黨。列寧依靠追隨著他的“布爾什維克”派,於1917年俄歷的十月發動政變,推翻了剛剛建立的民主政體的俄國臨時政府(即所謂的“十月革命”),宣布“壹切權力歸工兵蘇維埃”(即排除資產階級和除工人、士兵以外的階級的政治權利)。這等於是列寧及其布爾什維克派在理論上否定了社會民主而向階級民主倒退。這種階級民主的倒退,只不過是名義上實行階級民主,實質上正如恩格斯所曾經指出的,列寧及其追隨者最終只能建立起他們少數政治精英對人民的專政,因為列寧制造的“革命”,並沒有無產階級自覺的參與,他們的革命,只不過是少數精英領著壹群並沒有真正具有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愚民進行著壹場奪權的密謀活動,最終政權必然成為少數精英而不是廣大無產階級的政權, [7] 在實踐上則必然是向少數政治精英的專制統治蛻變。 [8] 1918年,布爾什維克派從俄國社會民主主義工黨正式分裂出來,改稱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並鎮壓了同為信奉馬克思理論、同為社會民主主義工黨“同誌”的對立派別——孟什維克,至此造成了世界社會主義在運動和組織上的分裂,即把世界社會主義從組織上和運動上分裂為兩個陣營:壹個是秉持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的社會民主黨陣營,壹個是聲稱代表正統馬克思主義的以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為核心的共產黨陣營。

列寧和他的追隨者策動的“十月革命”所締造的那種虛假的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刺激了各國社會民主黨中的那些依舊帶有民粹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觀念的派別的情緒,許多人以為列寧及其布爾什維克黨真正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社會,為無產階級的解放開辟了道路,於是在歐洲、亞洲乃至全世界各國範圍內,各國社會民主黨都發生了激進的“共產黨人”謀求暴動的風潮,並與傳統的“社會民主黨人”在組織和策略上的巨大分裂。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那些蘇聯共產黨的有著重大影響和有著共產黨勢力的國家,在蘇聯策劃和扶持下,壹批共產黨政權建立起來。由此,共產黨陣營繼續以“正統馬克思主義者”自居,而繼續貶斥那些堅持社會民主主義策略的社會民主黨陣營為修正主義者,把社會民主黨的理論淵源指為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的修正主義理論,在理論上徹底否認社會民主黨和社會民主主義與馬克思理論的淵源關系。可見,把社會民主黨的理論淵源指為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的修正主義理論,在理論上徹底否認社會民主黨和社會民主主義與馬克思理論的淵源關系,原本只是共產黨陣營的壹面之辭,而不是歷史事實。

馬克思理論的政治哲學理論或者說政治解放理論,就包含了社會民主理論。而列寧和後來的斯大林的蘇聯的所謂的馬克思主義,不過是拋棄了社會民主主義的被歪曲了的“馬克思主義”,即實質上的列寧主義或者斯大林主義。當然,我認為社會民主黨的理論淵源的主體就是馬克思理論,並不等於我認為馬克思理論是整個社會民主黨及其運動唯壹的理論組成。社會民主黨內也曾經存在其它不同於馬克思理論的理論(比如存在過拉薩爾國家社會主義理論、基督教社會主義理論、費邊社會主義理論,甚至還存在過無政府主義理論),我只是說,馬克思理論無疑是社會民主主義的,但是社會民主黨在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中,馬克思理論曾經越來越得到社會民主黨人和無產階級的最普遍的理解,而其它社會主義理論只不過都是非常短暫的思潮現象,從未像馬克思理論那樣得到西方社會民主黨人那樣普遍的理解和接受,從而後來成為社會民主黨人最重要的理論,以至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期這壹時期,普遍成為西方社會民主黨人的指導思想。並不否認社會民主黨也曾經受到過其他理論的影響,這是我在回答“西方社會民主黨人所秉持的社會民主主義,它的理論淵源就是馬克思理論嗎”這個問題之始,說“大致如此”的原因。但是20世紀6、70年代以後,在新自由主義和空前的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西方社民黨已經普遍發生右轉,失去階級性,越來越背離馬克思理論,這是社會民主黨的退化。但是這個退化本身並不能改變馬克思理論是社會民主主義理論和組織的淵源這個歷史的事實。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     浏览: 518
  •     收藏: